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1、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
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
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
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2、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
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
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
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动车组。
此模式强调“两案并举”,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
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点评:昔日的高考名校,今日的课改名校。
在昌乐二中有一句赵校长的名言:高考就是考人品,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他们依靠课改找到了升学的秘诀。
1. 简单又不简单的“35+10”。
这是兖州一中的课堂时间分配,或者说是课堂模式。
说其简单,只是简简单单的数字组合、时间分段;说不简单,那却是他们研究几年的心血,是“循环大课堂”的组织精华。
“35+10”就是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
展示的内容是上节课10分钟加课下预习的成果,预习的内容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
每节课的起点在上一节课的最后10分钟,这与我们传统意义的一堂课“预习+交流”的分配恰好是倒置的。
简单的改变却盘活了课上课下的对接,使得兖州的课堂形成了课上-课下-课上的环形结构。
2. 复杂又不复杂的“三步六段”。
“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
即“一课分二段”(35+10),“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
“六段”是指课中六个环节: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注意、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
这样,就构成了“三步六段35+10课堂循环”模式,简称循环大课堂。
3、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杜郎口经验适合高中吗?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课改如何应对和满足升学的挑战与要求?山东兖州一中在“师法”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渐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
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写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后段变前段,前置变成了预习,课后变成了课前,“把练习变成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下低效的难题。
“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号,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
”号。
兖州一中的突出亮点是围绕着课堂改革构建“课改文化”。
尤其是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主体”作用,他们不仅把学习权交给了学生,甚至连学校的管理权也交给了学生。
“循环大课堂”?“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
其中的“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前35分钟的课堂展示内容是上节课的后10分钟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而预习的内容正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
导学案是“循环大课堂”的核心要素,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
做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导学案一般要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点评: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入手,走出了一条光明的通途。
伴随课改生成的“学生自治”管理文化,重新解读了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人”。
4、山东微山夏镇一中西校的“自学·释疑·达标”教学模式微山湖上的教育先锋——齐鲁大地上又崛起的一所明星学校。
该校在近三年内崛起。
以显著的教学质量成为百姓心目中最信赖的学校。
“自学·释疑·达标”教学模式不是固守而是创生,找到了素质教育的现实落脚点。
该模式找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最佳契合。
该模式概括为“一堂课”、“一张纸”。
“自学·释疑·达标”教学模式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其基本结构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大部分;分为自学、释疑、达标三大板块;分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纠错互评、点拨拓展、提炼总结和诊断评价七个环节。
其中,合作探究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对接链”,使二者合为一体。
自学包括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和纠错互评四个环节;释疑包括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纠错互评、点拨拓展和提炼总结五个环节;达标包括提炼总结和诊断评价两个环节。
三大板块相互兼顾、相互关联。
同时,该模式以“教学案”为载体。
“教学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的一体化。
它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特点,集思广益,兼融教师的个性特点而形成的,目的在于摒弃课堂的形式主义,追求课堂的实效。
一方面它是教师集体备课的抓手,便于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它是学生自学的罗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体会一:一堂课——轻松高效夏镇一中西校的教学模式是自学、释疑、达标。
其基本结构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大部分;分为自学、释疑、达标三大板块;分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纠错互评、点拨拓展、提炼总结和诊断评价七个环节。
其中,合作探究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对接链”,使二者合为一体。
自学包括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和纠错互评四个环节;释疑包括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纠错互评、点拨拓展和提炼总结五个环节;达标包括提炼总结和诊断评价两个环节。
三大板块相互兼顾、相互关联。
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中午下午各一节自习,晚上三节自习)借助于学案先自学本课知识,学生自我思考感知、自学结果展示、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交流、纠错、完善。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重点、难点释疑、突破。
学生各显神通,通过学生的交锋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测验达标完成本课内容。
40分钟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透、学生参与度高、诵读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交流过程中,我们参与了他们的一次集体备课。
亲眼目睹了他们的一个教学案是怎么诞生的。
学校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课堂,要想教好课,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课前,把课上要做的一切准备好,有一个周密的安排,上课的时候才运用自如。
满老师介绍: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备课要做到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
备教材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一是吃透教学大纲对全册教材的总要求,把握每一篇课文在学期或者阶段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钻研课文本身。
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心里有学生。
备教法就是教材不同,教学对象不同,目的要求不同,运用的方法就应不同。
备自己,打个比喻说,一台戏是否演得成功,关键是看导演。
教师教课虽然不是导演,但是教师进入到课文中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同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用自己的感情去启发、感染学生,这不能不说是教学成功的一个方面。
这一点,在听课时,我们就深有体会,这四节课特别是郭老师的那节《傅雷家书》,将教师的深厚的语文素养体现得淋漓尽致。
课后,张仲梅老师慨叹:郭老师的课所能达到的境界,将是我们以后要努力的目标。
深以为是!体会二:一张纸——简洁有效“教学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的一体化。
它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特点,集思广益,兼融教师的个性特点而形成的。
没有高调、空洞的理论说教,而都是一些实在、高效的教育细节,不仅仅是便于学生学习,还饱含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该校的教学案解决了编写与使用的难题,这样简洁与有效地教学案使人眼前一亮,满老师介绍说,她们的教学案采用主问题导入,问题尽量简而精,拒绝问题复杂化。
一篇课文不可平均用力,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就难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这样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因此,教师必须要有的放矢。
讲——放在重点上。
如:讲古文学生能理解课文大意,重点字、词会解释即可,不必在词的活用或文言句式上过分追究。
只有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面面俱到,不胡子眉毛一把抓;能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才能确保每节课有成效。
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好,而且更好地学。
体会三:一个预习习惯——富有成效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
教师可以每节课安排预习作业,以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下一节课上课前进行预习检查,让学生形成预习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