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29-
4.混淆因果 混淆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 “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 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 果关系。
(2016· 全国Ⅲ卷第 3 题对应文段)但在“五四”以前,史料 -30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 原文选段 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 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 例子是《山海经》。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 试题选项 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 问题上存在争议。 强加因果。“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没 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史学价值 比对结果 没有被史学界认识,而不是因为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 题上存在争议。
【有效信息】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 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 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 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 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 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 点。 • 比对结果:歪曲文意,无中生有。原文首句总说“宋 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后面的文字都在说明宋代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呈 现的新特点,但没有说这些信用形式的产生就是宋代 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3.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 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 只是一个判断句。 •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 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 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 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 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原文 选段 试题 选项 比对 结果
-25-
(2017· 全国Ⅱ卷第 1 题对应文段)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 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 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 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 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C 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而原文是“明初往 往被认为是保守的”,删掉了“初”字,扩大了范围;“表明当 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而原文是“明初文化的兼容性”, 偷换概念。
2.张冠李戴
-26-
命题者错置相关信息,把属于甲的特点或行为说成乙的特 点或行为,或者前面的条件属于甲而后面的结果却属于乙。
(2016· 浙江卷第 8 题对应文段 )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 发展大目标出发 ,反对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 ,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 的确立 ,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 “五 四 ”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 ,他们 的言论、 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 重新认识。 时过境迁 ,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 一些困境时 ,在追寻白话语言的 “艺术化 ”加工过程中 ,当年新文 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 ,与 “五四 ”白话文运动中以 “学 衡 ”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 ,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 有着惊人的一致。
考查内容
①下列关于原文 内容的理解和分 ·筛选并整合 析,正确的一项 文中的信息; 是 ·分析论点、 万明《明 3道 2017全 代青花瓷 历史、 ②下列对原文论 论据和论证 单选 国Ⅱ 证的相关分析, 方法; 崛起的轨 文化 题,9分 迹》 不正确的一项是 ·归纳内容要 ③根据原文内容, 点,概括中心 下列说法不正确 意思 的一项是
命题规律
题 型 和 分 值
年份/ 卷别
选篇出 处
题 材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①下列关于原文 内容的理解和分 3道 析,正确的一项是 陆邵明 ②下列对原文论 2017全 文化、 单选 证的相关分析,不 《留住乡 国Ⅲ 社会 题,9 正确的一项是 愁》 分 ③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 ·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 法; ·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 意思
原 文 选 段
-27-
试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 题 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 选 端做法。 项 比 张冠李戴。“‘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 对 定态度”理解错误,“学衡”派是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对 结 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提 果 倡者。
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 •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 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 第二步,比对选项每一分句的意义、分句 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 据。除了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 当外,我们也要注意“无中生有”这种关 系。
• 4.比肢干--看肢干是否对应 • 比对时不能只看题肢(选项)本身与原文是 否一致,还要看看题肢回答的是不是题干中 的问题。题干中若有“根据”、“证据”、 “原因”等限制词时,题肢与题干之间要能 构成对应关系,否则就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
灵犀一点
•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 形式。 •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 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 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 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文本没有的内容, 造成对内容的曲解,或无中生有。 •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 变句意。
考点解读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4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5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规律
年份/ 卷别 选篇出 处 题 材源自题型 和分 值设问方式
①下列关于原 文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正确的 一项是 ②下列对原文 论证的相关分 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③根据原文内 容,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
3.无中生有 有些内容在原文中没有出现,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 出来,命题者却故意将这些内容放到选项中。
-28-
原文 选段
试题 选项 比对 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更似绝句律诗”的相关信息。 结果
(2016· 山东卷第 6 题对应文段)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 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 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 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 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 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 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 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 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 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 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 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 (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 (6) 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 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 表明前后 意思相同。
考查内容
曹明德 《中国参 与国际气 人 2017全 候治理的 文、 法律立场 环 国Ⅰ 和策略: 境 以气候正 义为视角》
3道 单选 题,9 分
·筛选并整 合文中的信 息; ·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 方法; ·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
命题规律 年份/ 卷别
题 型 和 分 值
选篇出 处
题 材
设问方式
命题分析预测 1.近几年侧重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等考 点,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体现了对2017年《考试大纲》 新增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整体 上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选材上以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为主,其 中政论文大多是针对当下社会的主要问题的思考,考生 平时要多注意这方面的阅读和积累,提高阅读素养和思 维能力。 3.单项选择题仍为重要的考查形式。
(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 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 否合理。
• 审查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 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 系,特别注意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 当等。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 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不只是单纯地筛 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 联系。
•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 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 倒、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 5.漏:遗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 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 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 惑性,须多加留意。 •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 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 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 需要补充提醒的是——
•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正确 选项时,往往运用“似非而是”的手法 ,即在语言形式上“远离”文本原句, 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相符。 • 为达到相应的效果,往往在变换句式 时运用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 换、归纳或发散。
三、八大设误陷阱 1.偷换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