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
导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语,汉语拼音bù míng zéyǐ,yī míng jīng rén,词语解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鸣:动词,鸟叫。
成语为褒义词。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本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
这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也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
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
”庄王说:“你说吧。
”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
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
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关于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
1.一鸣惊人的典故
2.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
3.历史典故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4.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历史典故
5.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的历史典故
6.2016成语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精选
7.中国历史典故: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8.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