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


【关于许广平】
许广平(1898~ 1968),广州人。 1917年就读天津 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 志会会刊《醒世周刊》 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 下参加了“五四”运动。
【关于许广平】
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 学生。 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 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 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 1932年12月,通信集《两地书》出版。 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一届会议,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 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1968年3月在北京病 逝,终年70岁。
【作者生平】
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富裕乡绅家庭。他祖父是前 清进士,当过知县,后升内阁中书,在京为官多年。鲁迅父 亲考取县学生员获秀才学位。16岁父亲去世,18岁赴南京。 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 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 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 人的活动,期间曾回国奉母命和朱安结婚。
子君
失去了反 抗的力量 一方面甘于做一个庸俗 的家务奴隶
【作品分析】
涓 生
曾希望借个人的奋斗 改变困窘的生存环境 但努力没有取 得效果
出于无奈,疏远了子君 加剧了两人的婚姻危机
子君的形象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 利”
个性解放的思想 爱情至上
恋爱前的子君
纯真,有求知欲---涓生谈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 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 · · · · 。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 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相关评论】

正是鲁迅,能够促使我们独立思考,激发我 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不接受任何收编,他 也从不试图收编我们;相反,他期待,并帮助 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创造的 人——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主要意义。 他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因而是“永远的 批判者”:这也正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创作背景】
1918年,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 ,胡适创作了独 幕剧《终身大事》。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熊 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 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 被称为“娜拉剧”。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演讲, 题目是《娜拉走后怎样》。 1925年,他又写下了短篇小说《伤逝》。
0
“广州少有的 女性名人故居— —位于高第街的 许广平故居,虽 被列为市文物保 护单位,但已年 久失修。

短篇小说《伤逝》 写于1925年10月, 收集在鲁迅先生的小 说集《彷徨》 (1926年)中,是 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 人爱情和婚姻为题材 的小说。

【创作背景】
《伤逝》的创作与易卜生(Henrik Ibsen) 的传入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密切的关系。 易卜生——挪威著名的戏剧家、诗人。他的现 实主义倾向的剧作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他开创 的“社会问题剧”真实地反映挪威现实生活, 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反对传统的封建 道德问题,扫除资产阶级市侩意识问题,争取 民族独立问题,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问题 等等。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 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作者生平】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 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 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 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 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作者生平】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 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 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 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 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 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 《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 等专集中。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 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 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由周恩来题写馆名的 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 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人 物纪念馆,1951年1月 7日正式对外开放。 50年来,鲁迅纪念 馆接待了国内外观众近 千万,征集收藏文物文 献资料近25万件,其中 有5万件属珍贵、重要 文物。
许广平:广州“奇女”首席代 表
1925年10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的笔名 发表《同行者》,大胆表示不慑于“人世间 的冷漠、压迫”,不畏惧卫道士的“猛烈袭 击”,“一心一意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而在《风子是我的爱》中,她说:“不自量 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 这都与我不相干。”
鲁迅的家庭、婚姻与爱情
【作品分析】

《伤逝》的副标题是 “涓生的手记”,用内心 独白的叙事方式,以涓生 回忆的形式,讲了一个爱 情婚姻的悲剧故事。
【作品分析】
涓生和子君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挠幸福 结合。婚后他们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子君很 快成为家庭主妇。 涓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破裂,子君回 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涓生在子君离 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最终陷入深深 的自责和怨恨中。
【作者生平】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 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 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 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 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 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鲁迅先生以其思想的深刻和艺 术的超拔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品分析】
子君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 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经无路可 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 地反抗过的封建家庭,并很快在 痛苦中离开了人世。 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他 所希望的生路,相反,悔恨和悲 哀笼罩着他,当他得到子君去世 的消息后,更是成天生活在自责 和悔恨之中。
【作品分析】
一方面恐惧爱情的失去
许广平:广州“奇女”首席代表
幼时拒绝裹脚,争取到与兄弟们一起进私塾念书的 机会; 强烈要求解除婚约,冲破包办婚姻的牢笼; 考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在如火如 荼的“五四”运动当中,许广平已经在为自己的人 生道路找到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并且一直走了下去; 进入到“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作为学 生自治会总干事,带领同学发起了驱逐校长杨荫榆 的学潮。
鲁迅的家庭、婚姻与爱情
了解鲁迅生活的美国作 家史沫特莱说:“他的夫人 决不是他卧室里的一件安适 的家具,她乃是他的共同工 作者。在某些地方还是他的 右手。离开她,他的生活便 不可想像。
海 ( 婴 注 日六 : ,个 背 上月 后 海, 扶 ”一 着 。九 手周 。海 三 )婴 年 的 三 是 月 鲁 二 迅 十 的 七


【教学要求】
1.了解鲁迅生平概况及其在小说创作中的杰 出成就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 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中的悲剧原因 与意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作者生平】
鲁迅(1881—1936),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 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
坚强又脆弱---她离开涓生时,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 回到了那个她曾经为了爱情而决裂的家庭。负着 虚空的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最后她默默地死去了。
子君形象的意义
子君的意义在于通过悲剧,说明离 开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幸福的目标 是难以实现的。
选择对人生的影响
涓生和子君分手时,如果子君可以重新 过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 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没有坚持到底。 但那个社会里,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 就不让她有新的机会。
通过奇异的想象,把感情形象化。
3、以诗的语言,出色地创造了意味隽永的诗的意境。
【相关评论】

他与本世纪的所有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一样, 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 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对于他的时代与民族,鲁迅又是超前的。他因此无 论身前与身后,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运。我们民族有幸 拥有了鲁迅,但要真正理解与消化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 思想文化(文学)遗产,还需要时间。
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 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
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
慈爱的母亲……
【艺术特点】
浓烈的抒情色彩。
1、采取涓生追忆往事、心灵自剖的方法,因而带有
强烈的感情色彩,使作品具有浓烈的抒情色调。
2、运用了多种抒情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叹,层层递进;
涓生的形象
1、恋爱时幸福甜 蜜(细腻的心 理) 2、同居时的矛盾 表现 3、失业后的自私
作者意图
通过《伤逝》,作 者讲述了幸福“得而 复失”的幻灭,告诉 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 社会解放出来是艰难 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