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制系统的校正

控制系统的校正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控制系统的设计 控制系统的设计的步骤: 1.充分了解被控对象及其控制要求。 2.确定控制要求对应的性能指标: 稳态精度——稳态误差ess 过渡过程响应特性 时域:上升时间tr、超调量δ %、调节时间ts 频域:谐振峰值Mr、穿越频率ωc、谐振频率 ωr、带宽ωb 相对稳定性——增益裕量Kg、相位裕量 扰动的抑制——带宽
无源校正网络

超前校正网络
U o ( s ) 1 Ts 1 Gc ( s ) U i ( s ) Ts 1 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下降 α
倍。为满足稳态精度的要 求,必须提高放大器的增益予 以补偿。
校正装置在整个频率范围内 都产生相位超前。 相位超前校正。
无源校正网络

PI控制
Kp< 1 系统型别提高, 稳态性能改善;
系统从不稳定变 为稳定; c减小,快速性 变差。
PI控制
由于 c () tan1 Ti 90 0 ,导致引入PI控制器后, 系统的相位滞后增加,因此,若要通过PI控制器改 善系统的稳定性,必须有Kp< 1,以降低系统的幅 值穿越频率。 通过引入积分控制作用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通过比例控制作用来调节积分作用所导致相角滞 后对系统的稳定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有源校正网络:阻容电路+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
优点:带有放大器,增益可调,使用方便灵活。 Biblioteka 点:特性容易漂移。无源校正网络

超前校正网络
U o ( s ) 1 Ts 1 Gc ( s ) U i ( s ) Ts 1
j

1 T

1 T
0
T
R1 R2 1 ( R1 // R2 )C1 a R 2
PID控制
T1 R1C1 T2 R 2 C2
R1C2
G c ( s)
(T1s 1)(T2 s 1) T1T2 s 2 (T1 T2 ) s 1
T2 T1 , 1
U o (s) G c U i (s) T1 T2

T1T2 1 [1 s] (T1 T2 ) s T1 T 2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中 高频部分增益交界频率 稳定裕量
无源校正网络

滞后-超前校正网络
G c ( s)
(T1s 1)(T2 s 1) T1s 1 T2 s 1 2 TT s (T1 T2 )s 1 T1 s 1 T2 s 1 1 2

a
R1 R2 R2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某个系统
正面 问题 系统表现 如何
给定性能指标
反面 问题 设计
系统分析
系统不满足
性能指标
系统改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控制系统的设计
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 根据被控对象及其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控制器及控 制规律设计一个满足给定性能指标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设计的步骤: 1.充分了解被控对象及其控制要求。 明确其工作原理和特点,确定哪些是被控量,哪些是 控制量,哪些量可以测量,哪些量可以调节…控制系统 的工作环境,存在哪些扰动等等……
有源校正网络

PID控制规律
•PID (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 )控制:对 偏差信号e(t)进行比例、积分和微分运算变换后形 成的一种控制规律。 P控制
Gc (s) K p
Gc (s) K p Td s
1 Gc ( s) K p Ti s 1 Gc ( s) K p Td s Ti s
PD控制
U o ( s) R2 ( R1C1s 1) U i ( s) R1
T1 R1C1 K p
R2 R1
Gc (s) K p (T1s 1)
1 Ts 1 Gc ( s) T s 1
| | 1
Gc ( s )
1


(Ts 1)
PD控制
P控制
U ( s) Gc ( s) Kp E ( s)
Gc ( j ) K p
Lc ( ) 20lg K p
c ( ) 0
P控制

P控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Kp>1
开环增益加大,稳态误差减小; 幅值穿越频率增大,过渡过程时 间缩短;系统稳定程度变差。 原系统稳定裕量充分大时才采用 比例控制。 Kp<1 对系统性能的 影响正好相反。 !比例控制器实质是一 种增益可调的放大器
Lc ( ) 20 lg K p 20 lg 1 Td2 2
c ( ) tg 1Td
转折频率1=Kp/Td 预先作用抑制阶跃响应的超调 缩短调节时间 抗高频干扰能力下降
PD控制
PD控制通过引入微 分作用改善了系统的 动态性能
高频段增益上升,可 能导致执行元件输出 饱和,并且降低了系 统抗干扰的能力; 相位裕量增加,稳定 性提高; c增大,快速性提高 Kp=1时,系统的稳 态性能没有变化。 *微分控制仅仅在系统 的瞬态过程中起作用, 一般不单独使用。
设计系统
不可变部分 执行机构、检测装置 功率放大器 可变部分 放大器、校正装置
校正方式分类
串联校正
并联校正(反馈校正)
复合(前馈、顺馈)校正
校正方式分类
校正方式取决于 系统中信号的性质;技术方便程度;可供选择的元 件;其它性能要求(抗干扰性、环境适应性等); 经济性… 串联校正 设计较简单,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的变换, 但需注意负载效应的影响。 反馈校正 可消除系统原有部分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元件数也往往较少。 同时采用串、并联校正 性能指标要求较高的系统。
校正方法
1.综合法(期望特性法)
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系统期望的特性,与原 有特性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校正方式、校正装置的 形式及参数。
固有特性 系统要求的 品质指标

“-”
选定的 校正装置
校正方法
2.分析法(试探法) 直观、设计的校正装置物理上易于实现。
固有特性 系统要求的 品质指标 系统的品质
“+”
PI控制
R2 Kp T R2C2 R1
U o ( s) 1 K p (1 ) U i ( s) Ts
Ts 1 Gc ( s) Ts 1 1 1 1 (1 ) K p (1 ) Ts Ts
PI控制
U ( s) 1 K pTi s 1 Gc (s) Kp E ( s) Ti s Ti s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孙 韬
2010.11
设计与校正的概念
主要内容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串联校正 反馈校正 复合校正 “最佳”
模型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设计与校正的概念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校正方法分类
设计与校正的概念
前面几章讨论了控制系统几种分析方法。掌握了 这些分析方法,就可以对控制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和 定量计算。 本章讨论另一命题,即如何根据系统预先给定的 性能指标,去设计一个能满足性能要求的控制系统。 这就是控制系统的综合问题。 系统的综合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有理论 指导,也要重视实践经验,往往还要配合许多局部和 整体的试验。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 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 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按数学 模型进行讨论)。
滞后校正网络
U o ( s) Ts 1 Gc ( s) U i ( s) Ts 1
j
T R2C2
R1 R2 1 R2

1 T

0

1 T
无源校正网络

滞后校正网络
U o ( s) Ts 1 Gc ( s) U i ( s) Ts 1
在整个频率范围内相位都 滞后,相位滞后校正。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控制系统的设计 控制系统的设计的步骤: 1.充分了解被控对象及其控制要求。 2.确定控制要求对应的性能指标: 3.基本控制元件的选择: 执行机构 检测装置 功率放大器
}
不可变部分(固有部分)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控制系统的校正
校正装置
校正(补偿): 通过改变系统结构,或在系统中增加附加装置或元 件对已有的系统(固有部分)进行再设计使之满足性 能要求。 *控制系统的设计本质上是寻找合适的校正装置 控制系统
G c
(T1s 1)(T2 s 1) (T1 T2 ) s
T1 T2 TT 1 [1 1 2 s] T1 T2 (T1 T2 ) s T1 T2
PID控制
1 1 ( s 1)( s 1) U ( s) 1 T1 T2 Gc ( s) Kp Td s E ( s) Ti s T2 s
T1 R1C1
T2 R 2 C2
无源校正网络

滞后-超前校正网络
Gc (s) T1s 1 T2 s 1 T1 s 1 T2 s 1

前半段是相位滞后部分, 由于具有使增益衰减的作 用,所以允许在低频段提 高增益,以改善系统的稳 态性能。 后半段是相位超前部分, 可以提高系统的相位裕量, 加大幅值穿越频率,改善 系统的动态性能。


“-”
选定的 校正装置
不符要求则重选校正装置
校正方法

频率响应设计法 •分析法或者综合法都可应用根轨迹法和 频率响应法实现。 频率特性图可以清楚表明系统改变性能指标的方向。 频域设计通常通过Bode图进行处理起来十分简单。 (当采用串联校正时,使得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即 为原有系统Bode图和校正装置的Bode图直接相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