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 们各有各的特定内容:
民族独立是要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 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从根本上 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 地位,发展近代工业,从根本上说是要解 决生产力的问题。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先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任务,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138
139Biblioteka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1、主要表现: 经济:①外商在通商口岸设厂。 ②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政治:①《资政新篇》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方案 思想:新思潮萌发
②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文化:洋务运动中近代教育的起步
军事:创建近代海军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⑴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⑵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⑶社会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 高科技的迫切需求。 ⑷二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
2、主要成就
第一次: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纺织: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蒸汽机 交通:蒸汽汽船、蒸汽机车 第二次:电力广泛应用 ⑴电力: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⑵动力:电动机、内燃机 ⑶交通: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 ⑷能源: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工业 ⑸通讯:电话、无线电报 ⑹化学工业:火药、塑料、人造纤维
思想(理性化) :近代化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 学习已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表现
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与论战
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 传播与论战;南京临时政府的文教措施
③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一股思 想解放的潮流。 ④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社会 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二、中国近代化的特征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 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 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 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 3、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 和的变化。
④ 1957-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
指导思想:中共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 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主要成就: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 建设比较突出。
第二时期: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 其破坏。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 国防科技及以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工业方面。
第三次:原子能、电子计算机 ⑴原子能技术:1945年,美国爆炸第一颗原 子弹;1954年,苏联建立第一座核电站。 ⑵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上天;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 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⑶电子计算机:1946年延生于美国 ⑷分子生物学:1972年美国重组DNA生物基 因工程;1999年美国首次制成DNA分子 ⑸遗传工程:1997年英国克隆羊成功; 2000年美、日、法、德、英、中公布类基 因组草图。
②三个世界的理论;
③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④“安邻”“睦邻”“富邻”;
争取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同时,中国近代社会 也要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 两者的关系是: ①二者相互交叉同步进行,互相影响。工业化 为近代革命提供物质力量和阶级力量,近代革 命为工业化开拓道路。 ②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 近代化的前提和保证,而近代化又是前者的最 终目的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
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是实现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四) 探索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三、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2、主要特征:
领导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主要领域:
主要发生于经济领域,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 业化有所进展——军用、民用、海军 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 域渗透——新式学校、留学生
出现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等
(二)整体发展阶段(1 895--1927年) 1、主要表现 经济(工业化): ①甲午以后民资初步发展。 ②20世纪初民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 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民主化): ①资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②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④中共成立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 民党“一大”与新三民主义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 条件。 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 泉。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 的基本内容。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 策
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最早冲击;
早期维新派62、 戊戌64-67、 辛亥80 91、 资二次革命97、护国98、 新文化118-119、 新三民主义134 五四123、
三次科技革命及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一、三次科技革命概况
1、背景 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 ) ⑴政权:英国在17世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⑵劳动力:圈地运动 ⑶资本: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⑷科技:工场手工业积累了生产技术 ⑸市场:国内(圈地运动)、国际(殖民 扩张、海外贸易)
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 ) ⑴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⑶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化 ⑷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⑸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第二次:垄断出现 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⑵推动了垄断组织出现。 ⑶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 以资本输出为主。 ⑷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狂潮,资本主义世界 殖民体系形成。 ⑸使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矛盾尖锐。 ⑹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⑺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第三次:科技全方位改变社会和生活 ⑴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作用更大。 ⑵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⑶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进一步扩大了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⑷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思想变化,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进一步推广。 ⑸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⑹促进了武器的急剧变革和军事战略的调整。 ⑺推动了文化多元化,提高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⑼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46、
抗战胜利后争取国内民主的斗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66
新政协及《共同纲领》91 一届人大及宪法107 中共八大110:有法可依、反个人崇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10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110 “文化大革命” 126
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130
十二、四项基本原则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大)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
一、近代化的概念 二、中国近代化的特征 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及其阶段特征
一、概念: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 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 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现代化(近代化)的内容:
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② 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 建立和不断地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的政治制度。 ④ 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共同繁荣的 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建设
思想领域: ①1957年整风运动;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外交领域。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军事: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教: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京师大学 堂、留学生
2、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 (1895--1927年)
内容: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也是中 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 领导力量: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 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 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 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四) 探索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1、主要表现:经济领域
第一时期:1949—1965年,重点是工业化。
①1949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任务
②1950-1952土改;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 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1953-1957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 本建立;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第三次 ⑴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科技转化为生 产力的速度加快 ⑵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⑶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⑷科技各领域间互相渗透。 ⑸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
4、影响 第一次: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工场 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 治基础。 ⑵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 ⑶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人运动兴起。 ⑷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⑸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 世界的统治。 ⑹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⑺使东方从属于西文方,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 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旧思想、旧制度。 ⑻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
3、主要特点 第一次 ⑴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 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⑵首先发生于英国,其它国家进程缓慢。 ⑶以轻工业为突破口。 第二次 ⑴科学开始与技术结合起来,在推动生产力 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⑵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规模更广泛,发展更迅速。 ⑶有的国家再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⑷以重工业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