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司法独立

论司法独立

论司法独立
摘要:司法独立是司法权摆脱侵扰专司裁判并进而实现司法公正的制度基础。

本文从我国现阶段的司法特征以及与司法相连的各方面的因素,探索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司法改革和完善司法独立。

关键词:司法独立;法官素质;党的领导
一、司法独立的理念
司法主要是指司法权的配置与运行、司法机关的设置与活动、司法主体的地位与意志的独立。

司法独立的理念是由孟德斯鸠奠定的。

他将国家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它们彼此应该是分立的,由不同的国家机关来行使。

司法权由于其被动性,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该独立,以防立法权与行政权侵犯。

二、司法独立的内容。

通过对各种观点的分析,司法独立的标准可以概括为:法官的实质独立、法官的身份独立、法院的整体独立和法院的内部独立。

第一、法官的实质独立,即法官在执行职务时,除法律和良知外,不受任何干预。

这可以被看做是司法独立的最高境界,“司法独立本身并不具有终极价值;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工具性价值,它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法官无私的审理案件。

”在我国,对法律绝对服从的理念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强调审判必须“以法律为准绳”。

其实,“良知“对于法官断案是必不可少的,司法独立不仅要求司法者惟法是崇,而且应该使良知上升为制约司法独立的力
量,是对法官提出的更高要求。

所以,司法不能独立于良知,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

第二,法官身份的独立,保障法官的职位及任期,以确保法官不受行政干涉。

身份独立是法官能够在实质上独立的基础。

汉密尔顿曾说,对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权就等于对某人的意志有控制权,这里的“意志”便是一种对法律和良知的理解。

因此,不实行法官终身制和最低工资制,不可能实现司法独立。

“身份独立”作为一项制度性要求,其具体内容应当包括:法官不可随意更换、免职和调离,法官的薪俸应有充分的保障,法官原则上的终身制,以及法官的专职制等。

这两项是保证法官身份独立的最关键要求,如果继续任由相关部门钳制,司法独立永远都只是镜花水月。

第三,法官整体的独立。

法官作为一个整体还必须独立于立法机关、新闻传媒、大众舆论以及其他的社会团体和个人。

我国宪法对司法独立的规定就是一种整体独立,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但在我国,由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资源上受制于同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因而导致“司法权地方化”,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丧失了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应有的中立性而沦为保护狭隘的地方利
益和部门利益的司法工具,形成所谓“地方司法保护主义”,严重制约了法院的整体独立。

第四,法官思维独立。

法官思维独立是司法独立的目的与表现。

司法权的本质是裁判权,裁判是以法官的思维为中心的一系列司法活动,由于法院是一种组织机构,是拟制的人格体,本身不具有思维能力,法院的裁判实际上是以法官的裁判为形式表现出来的。

因而,司法独立的核心是法官裁判活动中的独立思维,从而使公正司法具有可能性。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审判委员会和合议庭的存在用集体审判代替了个人审判,人为地为法官独立于同事制造了障碍,搅乱了原本应该明晰的责任机制。

此外,法院上下级之间的行政化设置,使得下级法院很难杜绝来自上级的干涉,导致上下级的神级分工设置变得毫无意义。

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司法独立在我国的实施现状不容乐观。

要扭转现状,必须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重塑司法独立。

第一,必须为“良知”审判创造可行的制度空间。

良知的运用应以案件的公正审判为目的,非因为此,不得为之。

这需要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对法律和良知的标准、界限以及对司法公正的含义做更透彻的诠释,从而在法律之外,良知之内为我们寻求司法裁判的公正解读。

第二,必须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资源独立于地方。

这是实现法官个人独立和法院整体独立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对此,可以考虑建立垂直领导于中央的人民法院系统,或者是根据经济、文化关联程度设立跨几个行政区域的较大的司法管辖区域,以抑制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形成。

第三,加强保障法官个人独立的制度建设。

这首先需要改革法院内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使法官摆脱和院长、庭长、审判委员会甚至是上级法院间的上下级领导依附关系,摆脱案件审理院长、庭长审批制带来的不必要干扰,从而实现法官的内部独立;其次,还必须保障法官的升迁、任免和调离不得随意做出,改善法官的服务条件,增强法官职业的荣誉和成就感,促进法官职业素养的持续提升,进而为法官个人独立提供响应的能力保障。

第四、提高法官的任职资格条件和整体素质。

司法最关键的因素是法官,当前司法改革中最缺乏的恰恰也是法官。

法官素质是蕴于法官独立中的价值判断。

四、司法独立对法官素质的要求。

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官队伍能进一步巩固司法的独立和公正司法的独立性有赖于司法的权威性,司法的权威性有赖于司法的公正性,司法的公正性维系于法官的高素质。

法官渊博的知识、正直的品质以及恪尽职守的职业素养在法官和法律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法官职业道德的内容应包括法官廉洁、正直、秉持良心、保守秘密等。

五、党的领导对司法独立的影响
我们应当承认党委、人大、政府在司法场域内的合理权力并予以制度化规范。

强调“人民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职权,只服从宪法和法律”;建立以最高法院为顶点的独立的司法体制,由最高人民
法院统一行使司法行政权,即对法院系统及其他司法系统人财物各方面的管理权;要改善党的领导,将司法机构中党的领导与司法活动的独特性、专业性区别开来,既坚持党的领导又不因此影响司法的专业性与职业化。

要明确人大对法院只是监督而非领导。

并且监督仅限于宏观监督,而不是个案监督。

据此,不仅不会阻碍司法权的正当运行,还会为其带来动力和福音。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研究生院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汪习根.司法权论(第一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利明.关于司法改革、司法公正及司法独立【j】.法学前言,199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