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司法独立

论司法独立

论司法独立和社会舆论监督 一. 司法独立制度的起源 司法独立原则最早产生于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中,王权的滥用,使得新兴资产阶级甚至是贵族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为此,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对于没有限制和约束的贵族权利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一些列的斗争,1688年,为了限制王权,英国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该法案规定“非经法官同意,任何人不受监禁,行政不得干预司法。”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初步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1701年,英国颁布了《王位继承法》,该法确定了法官终身制和法定薪金制,从制度上保障了司法独立原则的行使。1791年,法国也在其宪法中规定:司法权不得由立法议会和国王行使。第一个系统阐述司法独立理论的人是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他在《论法的精神》中从保障人民自由的角度论述了三权分立的制衡理论,他认为应该存在“第三种权力”,它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这个第三种权力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司法权。孟德斯鸠认为司法权应该是独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因为任意两种权力的融合都必将使人民应享有的自由受到威胁。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学说,为西方司法独立原则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之不完全相同的,是美国所设立的司法独立制度,1787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随时制定和设立的低级法院。”美国虽然也确立了司法独立制度,但其理念却与西欧国家有所不同,西欧采取三权分立的国家,多数是立法权要优越于司法权,法官只是宣告法律的“喉舌”,而美国却相反,他们认为,司法机构既不支配武力,也不掌握财政,对于人民的权利的威胁最小,而这样的机关要想与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实现制约和平衡,就必须有独立的地位和权力,故其赋予了司法机关司法审查权力,有权宣告一切违反宪法的法案无效。

各个国家除了在法律上确认了司法独立制度,还纷纷出台了相应辅助法律在制度等多方面来确保司法独立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如加强法官的终身制,专职制、退休制、高薪制等,进一步保障了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制度对于我国来说,可谓是个“舶来品”,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沿袭的都是政法合一的模式,司法依附于行政权,鸦片战争之后,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途径,西方的法律制度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宣传和传播。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就曾极力主张仿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建立我国行政和司法相互独立的国家体制。国民党政府也曾确立五权分立的制度,司法权独立,但空有帽子,并未实际执行。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的宪法,便明确提出:“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1982年宪法再一次明确司法独立制度。我国的司法独立制度虽说是“舶来品”,但却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制度有所不同,我国的司法独立并不是建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而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对于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司法机关也并没有违宪审查权,必须严格执行,因此,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并不是完全脱离于立法机关的一种直接的对抗式模式,而是更倾向于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只遵循于法律和自己特有的司法规则,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干扰。 二. 舆论监督下我国司法独立制度的尴尬 从上可知,各国司法独立制度的内容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司法独立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保护公民的权利不被强大的国家权力所损害,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司法权行使的公平和公正,在此种意义上说,司法独立制度的确立,有着重要意义。可是在设立一系列的制度来确保司法权独立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司法权的监督和限制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司法权的行使,往往会直接导致公民权利的享有或丧失。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越来越迅速、形式也趋于丰富,作为监督司法权的一项重要途径,社会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其对于司法权行使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如云南李昌奎案, 2009年5月16日,李昌奎将同村的19岁女子击昏后强奸,之后将此女子与其3岁的弟弟一同杀害,极其凶残。 2010年7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5.16”案强奸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李昌奎犯罪手段特别凶残、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其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极大,应依法严惩。虽李昌奎有自首情节,但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1年3月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中认定事实清楚,定罪准确,审判程序合法,但量刑失重。李昌奎在犯案后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其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悔罪态度好、积极赔偿受害人家属经济损失。以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判处李昌奎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终审判决。

两份不同判决书,一字之差的“免死牌”,死缓的终审判决结果,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在各大知名论坛、各大门户网站的评论中,至少有9成的网友认为李昌奎“应判死刑,比药家鑫凶残”,还有人把李昌奎称为“赛加薪”, 直呼“中国只要还有死刑存在,李昌奎就该享受此待遇”。甚至有网友怀疑案件存在黑幕, 有些极端的网友还提出人肉终审的主审法官。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云南省高院派专人重新审查该案并对案件是否存在黑幕进行了调查,2011年8月22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昭通市开庭,对李昌奎故意杀人、强奸一案依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并当庭宣判:撤销原二审死缓判决,改判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法院终审判决死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9月29日在宣告上述裁定后,对李昌奎执行了死刑。

终审改判李昌奎死刑缓期执行,主要是基于目前法界提倡的对于刑事犯罪尽量“少杀”、“慎杀”的办案理念,且李昌奎确实存在自首的情节,似乎判决无可厚非,再审的改判,也是基于正当的程序进行,从整个过程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直接证据表明再审的判决受到了舆论压力的影响,但是,三次判决,两次改判,的确值得回味。

“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是比较明显的可以证明舆论在影响司法独立性的典型,2011年9月6日21时许,李双江之子李天一被爆因纠纷谩骂、殴打他人并损毁他人驾驶车辆,因是名人之子,所以迅速引起了舆论的关注。9月7日,公安机关依法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将李天一刑事拘留审查。在审查中,李天一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北京公安局据此认定李天一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之规定,决定对李天一由政府收容教养1年,送交执行。 我们暂且不讨论由公安机关定性李天一的寻衅滋事罪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单是对于15岁的李天一将被政府收容教养1年的结果,就已经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有人感觉惩罚可能太重,有人觉得处理的太轻,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赞赏这个结果,认为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处理到位,这样才能“拯救”李天一。然而,从法律上推敲,这个处理其实有着极大的问题。 联想到肖传国雇凶锤人案,同样的罪名,肖传国只判不到半年,虽然拘役和收容教养在理论上不是同性质的处罚,但就现实执行来看,二者还是具有可比性。收容教养也是不准请假外出,李天一在学校的学习必须中断,虽然收容教养不留案底,但还是有记录的。显然肖传国犯案的性质比李天一严重得多,但实际领受的刑罚却要轻的多。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差,舆论绝对是重要推手。

舆论在影响着司法判决,一个特殊的行业——“网络水军”的兴起也能印证这点。网络水军,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起初,网络水军是通过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把版主的主帖营造出一个话题事件,获得最广大的“网民”的注意。而现在却经常被应用到影响法院判决中,甚至有水军公开叫价,五万元左右法院判决。如最近的长春“砍手门”,一个名叫唐凯的女子发帖称自己的弟弟打篮球时被人砍死了,而砍人的一方,公然叫嚣自己不差钱,打残打死都能摆平,连新来的公安局长也能摆平。这个消息犹如重磅炸弹一样在人群中炸开,"富二代"仗势欺人、拿钱买命的长春"砍手门"事件迅速成为一起热点新闻。而此后不久,网上有多了一个帖子名为《郝志鹏与吴天昊事件真实过程,如有虚假,天打雷劈》。帖子称:是吴天昊先动手扇了对方耳光,才导致双方爆发了群殴。在郝志鹏的父母带人赶到现场之前,吴天昊已经把郝志鹏打得头破血流;而郝志鹏的父母得知自己儿子被人揍后,并未表现得如传闻中那般嚣张,未曾说过类似"往死里打,打坏了赔钱"的狠话,相反,郝志鹏的父亲曾对持刀的人说"都是孩子,打啥打"。发帖人还说,郝志鹏在学校一直是个好学生,从未打过架。这个帖子一出现,很多网友开始大呼上当,觉得自己被吴天昊家人的一面之词骗了,舆论导向顿时逆转。紧接着陆续有更多的人出来爆料,各种分析帖爆料帖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传闻,双方都称对方说的"是假的",是对方雇来的网络"水军"。

网络的帖子是否是两家雇佣的网络水军,现在无法查证,不过这场舆论战的确是掀起了巨大的风波,长春"砍手门"案件迅速引起了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省公安厅领导的的重视,分别批示要求查明案情,依法严惩,保证案件公平公正处理。长春市公安局也迅速成立了专案组,对涉案人员展开调查。

三. 妥协的必然性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责任不在舆论本身,而是在司法机关。我们不能把司法被舆论控制和影响的责任推到舆论本身,舆论的作用就在于监督司法权的行使,曝光、揭露违法违规的司法活动。而一种公开、公正的司法活动是光明正大,不怕曝光的。其实,造成司法对舆论妥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律本身不完善,导致很多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司法官员职业素质不高和职业道德风气的不良影响导致民众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