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案
一、填空题
略
二、判断题
略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答: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①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②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例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类似的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和强制性。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成就动机
答:成就动机是指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力求取得学习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它是在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获得尊敬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
成就动机高的人在完成任务上追求成功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和课题;成就动机低的人在完成任务上防止失败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容易的或困难的目标和课题。
其心理机制为:成就动机高
的人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就动机低的人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
3.道尔顿制
答:道尔顿制,是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推行的一种新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这是一种强调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个别教学制度。
道尔顿制的实施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指定作业、工作合约、实验室和表格法。
道尔顿制有三个原则,分别是自由、合作和个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大多数进步主义教育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即给个体儿童更多的自由,使他们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因此,道尔顿制不仅是教学改革,而且也是一个基于儿童中心倾向的、试图达到多方面目的的教育实验。
4.综合课程
答: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它可分以下几种:①相关课程,是指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②融合课程,又称合科课程,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③广域课程,是指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④核心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又称问题中心课程。
前三种课程都是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它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是旧的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而核心课程则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
5.探究性学习
答: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生认识活动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指导性;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探究性学习主要强调以下两方面:①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是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②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理性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流畅性,而且还要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
四、简答题
1.泰勒原理的内容。
答:“泰勒原理”是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的统称,它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1)思想渊源
①贾德和桑代克的研究观点和方法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②“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的升华。
(2)实践基础
“八年研究”是“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指1934~1942年开展的、长达八年的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其成就包括以下方面:
①使得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学校能够开发出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供必要准备的教育计划。
②使得学院和大学认识到,在那些没有达到特定的学科要求的高中毕业生中,可以发现
有许多学生在学院学业中获得成功。
③“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旨在为教师开发教学计划、资料以及获得有助于工作的新的知识技能提供时间和帮助。
④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的观念被广泛接受。
(3)基本内容
①四个基本问题
a.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b.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c.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d.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②基本内容
根据以上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出“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现代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可谓蔚为壮观,但都是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建构起来的。
这四个问题因而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
“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
(4)实质:追求“技术兴趣”
①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
②“技术兴趣”亦称“技术理性”,是通过合规律(规则)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
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③“技术兴趣”是主导现代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④“泰勒原理”的“技术兴趣”的本性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性的模式。
2.裴斯泰洛齐的要素主义。
答:裴斯泰洛齐提倡要素教育,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详细而具体地探讨和论述了德育、智育和体育以及其中的“要素方法”。
(1)德育
①道德的发展原理
儿童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又从爱母亲进而爱双亲,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进而把爱逐步扩大到爱所有的人,爱全人类。
而爱人类与爱上帝是一致的,信仰和崇敬上帝是德行的最高要求,至此,一个人的道德力量也就得到充分发展和实现,即“道德的自我发展的基本原理”。
②道德教育的任务
遵循道德自我发展的基本原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德行是道德的基本任务。
关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实现,首先在于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中的教育,二者应该密切联系。
首先要坚持爱与威结合,还要重视道德说理和道德行为的练习,而不崇尚空谈,也不能求助于体罚。
要把德育和智育联系起来,通过智育传授、发展智力。
(2)智育
裴斯泰洛齐强调指出,智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着力发展智力。
为达到这一目的,
裴斯泰洛齐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①教学应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开始,使教学过程心理化
裴斯泰洛齐把数目、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
其中,数目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本要素;形状是培养测量能力的基本要素;语言是培养言语能力的基本要素。
②要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
裴斯泰洛齐认为,要根据上述教学要素开设课程,而且一切课程编制和教学内容都要以各自的要素为核心。
③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练习
裴斯泰洛齐强调在教学中通过思维练习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慧和智力,有其积极意义。
但他有时过分强调形式上的练习,从而存在某些形式主义的倾向,这对当时欧洲形式教育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体育
裴斯泰洛齐从儿童本性出发,认为不仅要发展儿童的道德和智慧,还应发展儿童的身体力量。
各种关节的活动应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儿童的体育训练要从这些基本动作的训练开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进行较复杂的动作训练,以发展他们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能。
他还指出,这些基本的四肢操练必须同基本的感觉训练和机械思维练习协调起来,从而使体力与智力都得到发展。
此外,体育应该从儿童的早期开始,学校的体育活动应是多种多样的。
3.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答: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中的,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
但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共同努力。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要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