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简述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施拉姆被称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是历史功绩,不是从某个相关的学科出发,为传播学做出某个方面的贡献,而是集大成将他人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
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门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具体说,他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和夏威夷东西方间就中心建立了四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其中的许多人称为当代传播学界的佼佼者。
他还出版编辑了近30部著述,约500W字,其中《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的过程和效果》至今仍是初学者的必读文献。
他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的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2.简述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各自的特点和不足传统学派又叫经验学派、实证学派,是起源于美国,并历来由美国学者执牛耳的研究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法,重视从实验出发的微观研究,强调一切杰伦都要来源于精确的实验。
缺点在于,一是过于偏重微观研究,而是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三是维护现行体制,缺乏批判的眼光。
批判学派是在60年代接起的以欧洲学者为主的研究派别。
它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在于批判,换句话说,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媒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定性分析。
它的缺点是滑向了另一端: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量、实证方法。
3.简述“沉闷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或“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4.简述传播学间就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有三:科学性、操作性、综合化与定量化。
其表现分述如下(1)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2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3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4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2)操作性具体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1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做出符合实际的描述2解释,即对研究对象和活动过程及其特点做出的解释3预测与控制(3)综合化于定量化。
综合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5.梅罗维茨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什么(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做关键因素。
他论断说:依据拓宽了社会情境概念分析人们的行为,就应该吧没几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考虑,因为这种媒介环境如同地点床所一样,促进了信息流通形式的产生(2)每种独特的想你各位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3)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6.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1它需要借助特点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2它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3大众传播的信息基本上时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手中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4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6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既包括传播机构对特定受众的选择,也包括受众对于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的时间的选择。
7.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是什么(1)接触媒介的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因素(2)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获得关于公共事物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4)社交范围的差异。
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5)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
生活得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的程度越高。
(6)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传播有一定得深度的关于公共事物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手中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8.简述英尼斯关于传播媒介对人类文明史的影响的观点英尼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传播媒介都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的形式;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组织的形态,开创了人们交往的新形式,促进新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常常转移权利中心。
根据他的理论,控制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可以打破旧的垄断权。
9.内容分析法的特点是什么(1)客观性。
操作分析的结论仅取决于被分析的内容本身,而与分析者无关(2)系统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个分析过程的操作只采用一套前后一贯的原则和标准,二是分析材料是根据严格系统的科学抽样方法抽选出来的能够代表客体的样本(3)定量性。
通过一系列数量统计指标,能够对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4)显性内容。
内容分析的直接对象仅限于可观察的表面讯息,至于隐含的深层内容则是内容分析的结果,不是内容分析的对象。
10.简述伯洛观点的主要内容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座位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还提出了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信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
伯洛的这些观点,不仅再次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得失的基础上,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
11.在网络时代,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直接出现了界限的模糊化,它们表现在哪些方面(1)以往的印刷传媒如报刊用的是印刷技术,店子传媒广播与电视用的是电子技术,如今出现了网络版报刊,其发行靠的是电子技术(2)以往印刷版报刊传递的文字信息是无声的,电子传媒传递的信息才是有声的。
报纸上网后,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可以使其文字信息带上声音;网络版报刊纹章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脑读出声音来这两点都说明了电子传媒的特点正向印刷传媒渗透,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12.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有哪些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自然科学于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
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的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看来,传播的作用极端凸现,工业化得必然结果是传播活动的日益频繁与复杂化,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极大冲击。
这种冲击终于隐去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13.什么是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得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它是建立在数理统计、经验社会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基础上的一种研究方法。
14.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广泛性,即受众人数众多,分布广泛(2)混杂性,即受众组成混杂,各有不同(3)分散性,即受众分散于各地、各行各业(4)隐匿性,即受众对传播者而言是隐匿的,不被传者所认识。
15.为什么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将舆论比喻为“我们社会的皮肤”她认为,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时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纺织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16.概述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区别之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区别之二,传播学主要采用实验室型的定量分析方法,而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科学的思辨型定性方法区别之三,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但不尽相同。
17.简述传播的控制研究中“控制”的含义分为两层意思:一是指传播者对于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乃至操纵。
这层概括为“施控”二是指传播者受其时代和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各种压力,从而称为某个极端的吹鼓手。
这层概括为“受控”总之,所谓“控制”是包含着施控于受控两个方面含义的。
18.为什么说“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个观点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因素,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播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19.格伯纳等对电视暴力内容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得出了连个结论:一是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但电视暴力内容与青少年犯罪没有必然联系;二是电视暴力内容增大了人没对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观看这种内容越多,社会不安感越强。
20.概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根本差异表现在:一个是科学证实的,一个是哲学思辨的。
传统学派的研究方法尽管有个案研究、内容分析、实地调查等等的差别,但共同特点是强调具体实证性的方法。
批判学派则把实证方法视为见木不见林的雕虫小技,他们采用的是“总体性”方法,而这种方法必反待用哲学思辨的色彩,定性不定量。
21.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三种类型: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史有意图地施加影响,旨在改变信息接受者的行为;强调传播史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22.拉斯维尔5W模式对于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第一次比较科学、详细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把模式中提出的五个环节规定为传播研究的五个领域。
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义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23.控制实验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象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实验黄精的控制,以创造一个“人工模拟环境”;二是对研究变量的控制,以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三是对被测对象的控制。
24.概述“双重行动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该模式在把关研究中的历史地位由巴斯提出。
认为信息流通过程中把关环节虽多,蛋是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而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又可分成两个阶段,即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一是新闻采集,其二是新闻加工。
该模式对以往把关研究中的麦克内利模式作了修正,宣告了“镜子理论”的终结。
25.为什么说大众传播的反馈效果总是延迟的大众传播的反馈之所以总是延迟的,是由于受众和传播者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受众难以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把自己的反应传递给传播者,所以他们向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是事候的行为;传播者对于受众意见的处理往往是迟缓的,根据受众的意见对传播行为的调整也是迟缓的。
论述题:1.结合传播实际,论述信息流量失控会造成什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