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马说

23马说

马说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的议论化、杂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结构,把握课文内容。

3、明确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体会作者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于在位者不
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做法给予的强烈愤慨。

教学重点难点:
启发学生抓住课文托物寓意的特点,深入理解名句的含义,把握课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韩愈的资料,阅读韩愈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初读课文
1、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2、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翻译课文,把握内容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

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这)马也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执策(马鞭)而临之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四、重点研读,把握主旨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明确: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1)“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

(其真不知马也)
(2)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吗?
共同明确本文托物寓意的手法。

五、激发情感,拓展延伸,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

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

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六、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
七、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一、三。

2、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马说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天下无马(怀才不遇)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