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例执教:王丽(湖北省咸宁高中)【教学标准】1、在预习过程中了解弗洛姆和他的《爱的艺术》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2、阅读时尽力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来把握文章思路。

3、细读文本,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

4、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5、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深入更理性的理解,进而受到教育,更利于他们的成长。

【课堂实录】师: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

母爱父爱是人间唱不完的歌、道不完的情。

这些都是我们对母爱父爱的感性认识,这种爱又如何理性地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洛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明确学习本文所要达到的几点目标。

(ppt展示)师:现在就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关键句,能有助于你理清文章思路。

生1:第四段开头一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师:为什么你要抓住这个句子呢?生1:因为我认为这个句子是个结构上的过渡句,文章1-3讲的是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过程,而后文4-7讲的是爱的对象由与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与父亲的关系密切,这恰恰就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所以这是个结构上的关键句。

师:嗯,不错,这位同学分析得有理有据,不仅让我们明白他的答案是通过科学的分析推理得出的,而且还让我们再一次明确到所谓的关键句原来有一种就是结构上的关键句,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除了这一句,还有关键句吗,谁有补充的?生2:文章最后一段“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师:那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你选择了这个句子吗?生2:因为刚才那位同学说了,孩子的爱的对象由与母亲的紧密关系会发展到与父亲的紧密关系,而作者写这个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孩子最后要达到把这两种爱综合起来,从而完成他们灵魂人格的成熟,而这个我认为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句。

所以我认为它是关键句。

师:对于这位同学的解答,我不能不说令人赞叹,这是对文章提出的一种高屋建瓴式的见解。

而且与上一位同学一样让我们明确到所谓的关键句还有一种就是内容上的主旨句,把掌声送给这个同学。

(ppt展示)师:抓住了这两个关键句,我们现在就在这两个句子的基础上来理清文章的思路:首先是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1-3)此时是人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其次是爱的对象发展及原因(4-7)此时是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是文章的(8-10)讲的是人把母爱父爱综合起来,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所以至此,孩子才真正发展成为有成熟的爱的成熟的人。

(ppt展示)师:从以上思路的把握中,同学们是否有了对本文一种不同于起初时的认识,本文的作者是否同大多数的作品一样旨在于歌颂母爱父爱呢?生:从幻灯片展示的东西来看,我发现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就是“发展”,所以我想作为哲学家的弗洛姆写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来歌颂母爱父爱的伟大,而是在对如何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就母爱父爱以及孩子爱的能力发展进行理性剖析。

师:这是大家从文章的思路把握中,领会到这篇文章的主旨的确有些于众不同。

而这一点的把握很重要,是航向,接下来我们就来细读文本,进一步明确哲学家弗洛姆是如何理性地分析“爱”的。

师:现在请某某来朗读课文4-7段,余者思考:题目中心语是“爱”,而且题目也明确告诉我们文章写了三类爱,父爱、母爱、孩子对父母的爱。

那么这三类爱各自都有哪些特点,文本中阐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要求依课文思路作答,讨论交流)(ppt展示)师:文章除了讲明三类爱的各自特点,还谈到了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试想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ppt展示)师总结:回顾我们所探讨的一些问题,其实我们会发现这节课突出了两个词“发展”与“成熟”,所以在此我们得重申一下之前我们归纳出的文章主旨,同时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弗洛姆自己在《爱的艺术》前言中的一段话:(ppt展示)师:看完了这段话,请学生们讨论交流,上述文字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点拨小结:爱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师:讲到这里,我们也许已经看清了作者弗洛姆对爱确实有他自己独到的理性的认识,可是说到这儿,我就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对于别人习以为常的爱,弗洛姆为何有如此独到深入的见解呢?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要求学生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答)过程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2、教师ppt展示师:看完了吧,我们从ppt中知道,那时12岁的弗洛姆不理解那位女子的行为,请问现在的弗洛姆可以理解那位女子的行为了吗?生:可以。

师:那你们现在理解了那位女子的行为了吗?生:我觉得这位女子对他父亲的爱很真挚很深厚,可谓可歌可泣,我很感动。

师:看来这位同学真的被感染了,那么试问大家:你们是很赞同这位女子的行为做法是吗?你们就觉得父亲去世了,大家就该陪着父亲一起去死是吗?生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的笑声说明了什么?生1:女子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能因为爱父母,就因他们的去世而自杀。

生2:可是女子之所以自杀完全是出自于她离不开父亲,她太爱自己的父亲,这没有什么错啊。

生3:我在想她为什么离不开父亲呢,仅仅只是太爱父亲吗,我想还有一点是因为她不够自立,她不够成熟吧。

……师:大家的探讨十分精彩。

从大家的笑声到最后的辨析,我们确实明白了,女子的自杀行为是愚蠢可笑不可取的,虽然她对父亲是爱,但是那爱是一种不成熟的爱,它未能体现出爱的能力。

所以在将要学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们到底从中吸取怎样的精神营养?生:我觉得以前我对爱的认识原来是那样的简单浅薄,以为爱就是简单的喜欢,现在知道了爱更需要的是付出奉献,而且爱更强调能力,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轻言爱的。

生:要爱,更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个日益成熟的过程,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能有担当的成熟的人,可以更加成熟地面对我的父母,我身边的朋友。

生:我很急切地盼望着长大成熟,因为成熟的爱是更加博大的爱,是不易让别人伤害也是不易让自己受伤害的爱。

生:从文章中,我也明白了母爱与父爱是不同的,原来以为父亲不怎么爱我,现在知道了,其实父爱是伟岸的,更具力量,我会珍惜父爱,理解父爱。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大家对弗洛姆观点的认可甚至是佩服,但这也是一篇哲学随笔,主要为了阐述作者的哲学观点,但也是一家之言,你同意作者所有的观点吗?(目的是在明确了爱之后,再来质疑,辨辨爱,在辨析中读出个性)教师准备:1、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并且说“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等。

2、课后练习二3、作者说,母爱给孩子安全感,父爱给孩子世界,成熟的人是二者的综合。

那我们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甚或者孤儿的成长、成熟呢?(设计这一环节的原因是针对每个班级都可能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他们以信心和温暖)。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及时引导点评,不必统一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师:明晰了作者所言的爱,也辨明了爱,接下来想请同学们能否用一句简洁精练的话来表达自己对爱的感悟。

生:爱是一种基本的又是最遥远的追求。

生:爱是一种情怀,爱更是一种能力,高山流水是真挚的爱,地老天荒是浪漫的爱,孟母三迁是爱,岳母刺字是爱,发乎情止乎理也是爱,我们更相信更推崇理性的爱,成熟的爱,因为只有它们才会使爱飞得更高、更远、更持久!……师:在同学们文采飞扬的抑或是慷慨激昂的陈述中,我们为这节课就此划上了句号,我希望每一个孩子能在感受母爱父爱中完善自我,获取健康的灵魂,进而成为一个拥有爱的能力的成熟的人,幸福一生。

学生掌声。

【执教感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作者弗洛姆旨在于告诉人们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所以,倘若学生能真正领会到这一点的话,将会使他们清醒,感到增添某种向上的力量,以致终生受益。

基于这个认识,所以我也努力引导学生深入地读懂文本,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关于母爱父爱的歌颂这个层面上。

由于文章有一定的深度,学生未必能理解通透,所以我在安排教学时,遵循一定的梯度,首先通过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感受作者所言的爱,其次抓几个紧要的问题,细读文本,明晰爱,最后再读文本,辨析爱,这样学生由浅入深,能领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真正在精神层面上有所悟,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促使他们成熟人格的形成。

教完这篇文章后,我认为以上目的是达到了的,而且效果还不错。

【同行观察】(何功义)据我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观察,学生一般对议论性的文艺随笔、杂文等难以理解,而对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类带有哲理性的随笔,况且又是外国译作,学起来更是味同嚼蜡。

针对这种现状,王老师在备课时吃透了两头(学生、教材),首先采用抓关键句的方法来组织教学,继而又让学生在民主讨论中轻松抓住两个关键词,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抓住了文章主旨,起步不难,但起点很高。

其次,王老师整个课堂教学有梯度,他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从弗洛姆的身世故事中去探讨去明确什么是成熟的爱什么是不成熟的爱,而且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现实生活,确实是很好地达到了通过本文进而教育孩子的目的。

实在地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成熟的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总之,王老师的这堂课可谓是每课一法的精品之作,当然若是时间更充裕,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发言,尤其注意出现对立的观点时,让学生在激辩中更能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那样就更完美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