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内容提要 (2)关键词 (2)参观圆明园 (2)圆明园的毁灭 (5)历史原因追寻 (6)修复争论 (7)圆明园毁灭的现代思考 (7)参考文献 (8)思政实践报告内容提要圆明园,曾经大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多处的一所皇家园林,却被西方列强无情的焚毁了。
现在经过修整的园林,绿树依然茂盛,部分建筑依然独特,可人们偏偏在乎的是那被毁的残垣断壁!圆明园的毁灭,与中国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脱不了关系,主要是封建科技的落后;还有当时国人的思想有关,封建思想主宰的人们对富贵钱权的奢求。
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圆明园参观和认识,结合当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形式地位,分析当代中国人,尤其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段历史,报效我们的国家。
关键词火烧圆明园落后就要挨打忧患意识自力更生参观圆明园以前去圆明园只是简简单单出自对圆明园名气和美的向往——当今的圆明园,经部分修整以后的圆明园气势宏伟,美不胜收。
虽然形式上仍然保持着中式古建筑的风格,但她也融入了很多的现代因素。
今天的人们去游园,其目的不过是欣赏圆明园的美丽景色,观看圆明园中独特的建筑风格,遥想旧时王谢堂前燕,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带给我们的好奇与向往是必然的。
当然,也有人怀着对历史的追忆来寻找历史的遗迹。
当我们拿起思政实践课题的时,我们都在思考该如何去做。
现在的中国,我们不能说已经繁荣富强,但毕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民生活也得到大幅的提升。
就是这个思之若安的年代,西方列强(现在用这个词并不为过)仍然对中国虎视眈眈!如何对现在的安逸思考呢?一个国家的生存需要较强的忧患意识,中国在历史上遭受过沉痛的打击,而圆明园是这样历史的见证,也是非常能带给我们启发的地方。
思之再三,我们小组选择在圆明园参观,记录见闻与感想。
这一天早晨我们来到实践目的地——圆明园。
这座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淀镇之北皇家园林遗址,占地约5300亩,这里曾有着繁茂的林木,丰沛的水泉,兼具江南和北方风光双重特色,也曾今享有"万园之园"的好称。
这里虽然曾号称“万园之园”,现在却是剩一些断言残壁了。
或许到这里来的人大都数是来悼念那段无法忘怀的历史吧。
毕竟这样一个倾注清朝各代帝王心血,凝聚了清朝各族穷苦百姓血汗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和1900年先后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抢掠焚烧,如今仍然瑰宝未归,景点残缺。
圆明园记录着中国人的屈辱史。
刚步入圆明园,虽然是冬天,这里的美景依然尽收眼底,草坪、绿树、奇石……似乎我们所有人都忘了自己来这里的目的,丝毫看不出这里曾今是遭受过大火焚烧和毁坏的地方。
我们可以想象当初建设圆明园工程的艰巨与宏大,偌大的圆明园,在没有现代工业机械,没有高科技的辅助之下,古人是如何做到把这些石头搬运到此地?又是如何把这些园林一块一块的建立起来的?一串串的问题,在我们脑海里闪现着。
由于我们此时前去时是冬天,圆明园里花草树木没有往日的争艳,一些落叶乔木只是光秃秃的枝条倒垂着。
但是石缝里有着些许干枯的的草也,当春天来时,这些小草会重新萌芽,生长,圆明园内又将是绿地一片。
正应那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正如曾今在贫穷与硝烟中挣扎的中国人,不怕被压倒,跌倒了再爬起来!沿路除新培植的花草树木外,还有依稀可见的断垣残壁。
看着这些破败的遗迹,想像着它们当初的辉煌,无不让人痛心疾首。
穿过小道,三人一起来到十二生肖的收藏馆。
面对这些游人,而且更多的外国人,他们似乎这些东西很是好奇。
十二生肖本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面对他们的疑惑我并不觉得奇怪。
遗憾的是那些瑰宝早已毁于他们先人之手,而如今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些仿制品罢了,当然,也有一些兽首已经找回,收藏在不同的博物馆内。
现在,我们不应该对这些外来人有什么偏见,但是曾经受够了欺凌的中国人心中永远有一道抹不去的伤疤!接着往前走就是西洋楼遗址了。
每个人的心情并没有刚到时那么好了,这应该是很正常的吧。
西洋楼几乎是每个来圆明园的人都会去的地方,不是因为那里有什么美景,而是因为那里是侵略留下罪证最有力的地方,是我们和侵略者争论时最有力的证据。
西洋楼景区位于长春园北界,是我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建筑群,由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等十余座西式建筑和庭院组成,占地约7公顷。
西洋楼是欧式园林,是借鉴西方的艺术想法,由中国的匠师建造。
据记载西洋楼在乾隆十二年开始筹划,乾隆十六年秋季建成第一座西洋水法(喷泉)工程——谐奇趣,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基本建成东边花园诸景,乾隆四十八年最终添建成高台大殿——远瀛观。
据说西洋楼全盛期,清宫制有一套铜版图,为建筑立面透视画共20幅。
乾隆五十一年成图,由宫廷满族画师伊兰泰起稿,造办处工匠雕版。
图幅面宽93厘米,高58厘米。
回想这些历史,对古人的聪明智慧着实佩服。
走在遗址旁边的小道上,看着一块块倒在地上的石头,烧黑的石块,摧毁的石像,这些断垣残壁,叫人对侵略者犯下的罪行产生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恨!从游人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大家对眼前景色的遗憾之情。
人们低声地诉说自己看过复原图的美,而此时看到的残虚,心里感觉有极大的落差。
是的,昔日的美丽,我们无法挽回,也永远没有机会看到,我们只能默默的悼念历史。
当我们在参观时,无意中听到旁边的一位家长对身边的孩子说:“孩子,看到没?这些都是以前西方侵略者破坏的,一定要牢记着一历史!”听到这些,我们我们主动地凑上去,和那位爸爸闲谈起来,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老师老家远在四川,我们奇怪的问他为什么冬天来北京旅游,他说是看亲戚,顺便带孩子来转转。
这只是一段小插曲,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感到欣慰。
当然我不是很赞成这种朝鲜似的激进的教育方式,和平的年代不赞成对异国的敌对。
但中国的家长都会把这历史告诉孩子,让我们国人一代代都铭记这一国耻,才是中华民族能有伟大复兴的动力!最后,我们着重参观了圆明园内的大水法。
大水法应该是当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留下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了。
大水法其实是一座喷泉组合,是欧洲人传教士蒋友仁设计和监造的。
据说在大清王朝时期,中国风在国外盛行,欧洲国家都派遣使者参观圆明园。
乾隆十二年,有使者向乾隆介绍了欧洲的水法,乾隆皇帝便想在圆明园中建筑一座西洋化的宫殿,殿内外部都要装置自动喷水机,由另一位意大利人传教士郎世宁介绍友人蒋友仁参加设计工作。
有称蒋友仁的任务是在中国传教,建筑工程不是他的专长,但他学的是数学,并保有许多有关喷水池建筑书籍。
蒋友仁是利用数学上的知识和以书本上的图案文字为参考,设计了圆明园的喷水工程并取名为“大水法”。
可以想象,当年乾隆皇帝坐在大水法对面的观水法,是多么的畅快自在。
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之宏壮,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 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但可悲的是,在大水法建成不久,乾隆皇帝就下令关闭大水法的机械给水系统,而改为人工提水,理由是:机械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依靠!由此可见,乾隆对于科技的态度比雍正还恶劣,认为只有马刀才是正确的,仍旧奉行2000年前的那套方法——闭关锁国。
据记载,1793年,英帝国派遣代表团访清,乾隆对特使马嘎尔尼勋爵说:清乃天朝大国,不用与蛮夷之国互通有无。
而马嘎尔尼勋爵见识过圆明园并被之震撼后,离开时说:清国就好像一艘破烂的头等战舰,没有好的指挥官,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 圆明园的毁灭 应该说清王朝的自高自大,是造成圆明园毁灭的根本原因吧。
正是在咸丰十年,这一世界名园于1860年10月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以后又经历了无数次毁灭和劫掠。
史书上记载,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
据说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清史上对洗劫圆明园有如下记载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
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
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
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可见,当时英法联军早就做好了洗劫圆明园的准备。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
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
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
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
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
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
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但是,圆明园的悲剧并非只在这一次发生。
在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烧杀掳掠,当时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更可悲的是,当时的中国人——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
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悲哉!我们自己可以想象一下: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这一番别出心裁的巨人建筑,被誉为“万园之园”。
就这么毁于硝烟!今天,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
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大水法附近多以石材为主,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和石屏风,仍十分醒目、壮观,成为游客必到之处。
但也难免成为中国人的心疾。
历史原因追寻为什么会这样?封建帝王的愚昧首当其冲!“机械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