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物理专业(070201)培养方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Theoretical Physics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将物理理论与实际问题关联起来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研究与应用性专业人才。
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 硕士研究生应达到的要求:(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能广泛获取各类相关知识,对科技发展具有敏感性。
(2)具有项目组织综合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3)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流利阅读专业文献,有较好的听说写译综合技能。
(4)获得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
5. 本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有:高等量子力学,群论,广义相对论,统计物理和多体理论,量子场论,宇宙学,物理中的数学方法,激光物理,光电子物理,计算物理,专业英语等课程,另外还要参加教学实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撰写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
硕士生毕业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中学教学以及在相关企事业任职。
二、学习年限1. 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年限总长不超过5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一)研究方向1.引力与宇宙学,导师主要有翟向华教授、冯朝君副研究员、奚萍副研究员等。
2. 量子宏观效应与量子场论,导师主要有刘道军研究员、张一副教授、Sven Ahrens 副研究员等。
3.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导师主要有张敬涛研究员、冯勋立研究员等。
4.计算物理,导师主要有叶翔研究员。
(二)导师简介:翟向华,女,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69年7月生,1998年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上海市启明星学者,主要在宇宙真空能(卡什米尔能量)、广义相对论和修正引力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已在Phys. Rev.,Phys. Lett.等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
她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际引力波探测项目KAGRA合作成员。
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
张敬涛,男,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1970年10月生,1998年7月-2014年3月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2014年3月入职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
多年来致力于激光和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对强激光场中原子、分子的多光子电离和高次谐波生成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相关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的论文60余篇(其中绝大多数为第一作者或联系作者),其中在IF>2.0的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近30篇(含Phys. Rev. Lett.文章3篇)。
张敬涛研究员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项,并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以及后续择优资助。
现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强激光场中原子分子的多光子电离,量子态的成像等。
冯勋立,男,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1963年8月出生,1998年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和量子技术中心担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
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和量子计算的理论研究工作。
以第一作者在.Lett.上发表论文2篇,其中之一的单篇他引超过200次,并在.A、.B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论文他引8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并以学术骨干参与多项973项目。
目前主要研究腔QED 体系的超强耦合、考虑原子振动的腔QED和腔光力学等。
刘道军,男,理学博士,研究员;1976年7月生,2004 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上海市启明星学者,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等方面的研究,在., . B 等刊物上发表40 多篇论文,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叶翔,男,研究员,1980年3月生,2007年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理学博士学位。
2007至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分子生物与生化系博士后。
2010年加入上海师范大学。
已在Phys. Rev. B,Carbon,Biophysical Journal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现今主要研究方向为:隐性溶剂分子动力学方法开发和低维纳米体系的力学性质及电子结构研究。
冯朝君,男,理学博士,副研究员;1982年5月生,2009 年毕业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获理学博士学位,上海市晨光学者,曾获得上海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宇宙学和引力方向的研究,在ApJ, PRD, PLB,JCAP 等高影响因子SCI 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 多篇。
奚萍,女,理学博士,副研究员;1975年7月生,2008 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近年来从事黑洞拟正则模与挠率宇宙方面的研究,在.,Phys. Lett. B, JCAP 等高影响因子的SCI 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国际引力波探测项目KAGRA 合作成员。
张一,男,副教授,1971年9月生,2003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Kent State University 物理系,以相对论重离子对撞中的大横动量粒子产生及Jet Quenching的相关理论研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2007年加入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科研工作。
张一博士自2009年起转入复杂系统统计物理、色超导夸克物质的研究,先后在Phys. Rev. C、Europhys. Lett.等发表了一些研究结果,也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近年的研究兴趣集中在色超导夸克物质的相以及相变(特别是强磁场环境下的拓扑涡旋)、复杂系统的临界现象、QED/QCD基础问题的研究上。
Sven Ahrens副研究员,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少于27学分)(一)必修课程(不少于23学分)1. 学位公共课(不少于5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2学分)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1学分)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2. 学位基础课(不少于9学分)高等量子力学Advanced Quantum Mechanics(3学分)物理学中群论Group Theory(3学分)统计物理与多体理论Statistical Physics and Multibody Theory(3学分)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3学分)3.学位专业课(不少于9学分)激光物理与技术Laser Physics and technology(3学分)计算物理Comptuion Physics (3学分)非线性光学Nonlinear Optics (3学分)量子光学Quantum Optics (3学分)量子场论Quantum Field Theory(3学分)宇宙学Cosmology(3学分)物理中的数学方法Mathematical Method in Physics(3学分)(二)选修课程(不少于4学分)1.公共选修课英语口语(2学分)计算机基础(2学分)2.专业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专业外语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限定选修课,2学分)物理学前沿导论Introduction to frontiers of Physics(3学分)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一)培养方式1. 培养方式采用课堂教授、讨论、专题发言与课后自学、写读书笔记;社会调研与教学实习;参与科研与学术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生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2.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讨论班,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3.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
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具有较高质量的硕士论文一篇。
4.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1.课程考核可以采用考试或撰写课程论文两种方式,成绩实行百分制,分5个等级,59分以下、60~69、70~79、80~89、90~100分别对应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这几个等级。
2.中期考核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末之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
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1.学位论文的选题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理论物理专业的专业内涵,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按照研究生培养细则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论文开题,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2.学位论文的撰写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载《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条例》),论文封面、中外文提要、目录、正文、附录、注释、参考文献等环节的编排必须符合《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要求。
3.学位论文答辩(1)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4月15日前将完整的论文打印稿一份交到研究生处。
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之后,答辩前须聘请2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2)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的5月份,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3)答辩委员会由3或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
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
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4.学位授予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