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标本: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池沼zhǎo:这里指池塘。
重峦luán叠嶂zhàng: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不断。
丘壑hâ:本指作画的构思布局,这里指深远的思虑。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嶙lín峋xún:重叠高耸的样子。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轩xuān榭xiâ: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鉴赏: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败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地方。
镂lòu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叶圣陶(1894~1989),原名叶绍均,江苏苏州人。
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出身贫寒,中学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老师。
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人大常委会常委,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等职。
1921年发起“文学研究会”,1928年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还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创作并有出色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
在语言教学和语言教材规范等方面他都有独特的建树和贡献。
主要作品有《隔膜》、《稻草人》、《四三集》、《脚步集》、《小记十篇》、《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等。
2、相关知识:关于苏州园林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山水秀丽,古典园林妩媚多姿,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
1985年,苏州园林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圆主王献臣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而命名。
拙政园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
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园中“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鸳鸯厅”,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远香堂为园中的主建筑,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四面厅,四周是落地玻璃窗,可观览周围景色,堂内陈设精雅。
堂南小池假山,竹木扶疏,重峦迭翠。
堂北,宽阔的平台连接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微风吹拂,清香满堂。
匾额“远香堂”为明代文征明所写。
堂北为主景所在,池中累土石作二山,西山上建“雪香云蔚”亭,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和元代倪云林所书的”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悬于亭中。
东山上有“待霜亭”。
两山之间,连以溪桥,山间遍植花木,岸边散种藤萝灌木,野趣横生。
苏州园林,源远流长,近的四五百年,远的上千年。
闻名全国,誉满世界。
现存园林近200处。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根据他们的艺术趣味和对美的追求,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艺术品。
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作者为摄影集写的序。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本文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分条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
作者思路清晰,先说明写作的缘由,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意犹未尽。
二、文章脉络全文共10段,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全文的引子,说明写作动机,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作者从园林建筑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
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2),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一句说明了苏州园林总的特征,也是全文的总说。
“图画”二字贯穿全篇,从图画开始,到图画结束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四个讲究概括下文的分项说明。
第二层(3-9),分别从布局、配合、映衬、层次以及每个角落、门窗设计、色彩等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分项说明之一:亭台轩榭的布局特点是得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这照应讲究建筑物布局。
分项说明之二:假山的堆叠和配合,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池沼高低屈曲,有自然感,有“入画”感,这段照应“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分项说明之三:花草树木的配合,这段照应“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上段以“入画的一景”结尾,这段以“着眼在画意”开始,“画”字成了连接段与段之间的桥梁,不便省略了许多笔墨,还紧扣了中心,使段落连接紧密。
分项说明之四: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讲究层次和深度,与上文“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相照应。
以上四方面,具体阐述苏州园林的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第7段介绍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
第8段介绍苏州园林的门和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第9段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构成图画美的一个条件。
第三部分(10),结尾留有余地,引人回味。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从而显示了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
三、写作方法1、结构严谨,逻辑分明说明文的结构非常重要,有了一个严谨的合乎逻辑的结构,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是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修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
全文的结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接着说明总体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特色的四项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并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最后结束全文。
2、语言准确,耐人寻味⑴动词的运用,如“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表现了匠师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⑵副词的运用,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就用得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
再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屋瓦和檐漏副一律淡灰色”,其中的“一切”、“决不”、“一律”则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⑶描写性词语的准确运用全文只用了有限的几个描写性的词语和形容词,它们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很难用其它词语替换。
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
“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
“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四、问题探究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也是本文的难点,方法如下:⑴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怎样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呢?作者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找到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
这样就从景物间的内在联系上抓住了主要特点,做到以一统百。
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从中得到的苏州园林知识,却是全面、明确的。
⑵用比较的方式突出事物的特征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突出事物的特征。
在本文中,作者将其他地方的园林跟苏州园林相比,使苏州园林的每一个具体特色都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提高作者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也大有帮助。
例如,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这是因为它的周围有苍翠的树木,鲜艳的花卉,使人在幽静闲适的环境中依然有丰富多彩的感觉,所以没有用彩绘的必要。
⑶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就记叙景物而言,它的手法与游记有很大的区别。
游记描述景物,常在某个特定时间、某个固定的角度观察环境,或者移步换暗,境随人迁。
本文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记叙景物如登高鸟瞰无遗,像中国透视画法那样,一应园内景物,大至假山池沼、亭台廊墙,小至阶边丛草、门窗图案,都可一一摄入镜头;又如守望一年四季,任何时候的景物,如夏秋季节“鱼戏莲叶间”的动人情景,花时不同的花树相继开放,香飘四时的美好印象,都可一一呈现笔端。
文章的记叙语言简洁、生动,赏心悦目的表现出景物的形象。
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这些地方,稍加点染,便显得生意盎然,沁人耳目。
类似的例子很多。
【练习解答】第一题:设计本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结构,进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林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
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四个“讲究”,分别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而三个细微方面则概略说明苏州园林注意图画美的特征。
这是按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部(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的顺序来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