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生理课程 人体 排泄系统
大学生理课程 人体 排泄系统
1. 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毛细血管内皮层 基膜层 肾小囊脏层上皮 细胞层(足细胞)
滤过膜呈筛状结构,具有对不同物质的选择通透性:允许分 子直径<8nm、分子量<70000的分子通过,带正电的易通过。 Hb尿或蛋白尿均为病理情况 总滤过面积估计1.5m2,全部开放。大的滤过面积和高通透 性保证了血浆的大量滤过
生理意义:肾髓质的溶质不 被大量带走;将重吸收的水 运回体循环
3. 浓缩尿或稀释尿的最后形成
尿液在远曲小管和集 合管从皮质部向乳头 部流动时,继续重吸 收,而集合管上皮对 水的通透性受ADH的 调节: 缺水时,ADH分泌增 加,水通透性增高, 水重吸收增加,排出 高渗浓缩尿;相反水 分过多时ADH分泌减 少,排出低渗尿
1. 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
2.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 细血管血压-(血浆胶 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为正,表现滤过;
出球端降为0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 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 有效滤过压 • 肾血浆流量
三.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reabsorption and secretion in renal tubule and collecting duct
二. 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active regulation in renal tubule
• 神经调节:肾脏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肾交感神 经兴奋通过三方面调节泌尿活动: 入球和出球小动脉收缩,前者更明显,肾小球毛 细血管血流量减少,滤过率降低 刺激近球细胞释放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的活动,促进肾小管对盐和水的重 吸收 释放NE直接增加近球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 体液调节:ADH、醛固酮
• 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在调节机体水平衡中 起重要作用
一. 水的重吸收
Reabsorption of water
尿液的浓缩或稀释是通过 水重吸收作用的改变实现 的,水重吸收减少1%,尿 量则增加一倍 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 的通透性不同,大部分水 在近球小管重吸收,主要 依赖Na+主动转运产生的渗 透压差被动重吸收
小管液中的Na+以扩散方式进 入管壁上皮细胞内,随即经侧 膜钠泵泵至细胞间隙,造成细 胞间隙的渗透压增高,小管液 水也渗透到细胞间隙。 Na+和 水进入细胞间隙使其中静水压 升高,促使二者进入毛细血管 Na+主动重吸收使肾小管内外 出现电位差,Cl-和HCO3-顺电 位差被动重吸收
Na+每天滤出500g以上,从 终尿排出3~5g,大多在近 曲小管重吸收
其它物质的重吸收
• AA重吸收与G相似,也形成AA-Na+-载体复 合物 • HPO42-、SO42 -可能与钠结合于同一载体同 向转运 • HCO3-重吸收与H+分泌过程协同 • 尿素30~40%在肾小管被动扩散重吸收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 H+分泌 • K +分泌 • NH3分泌
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或血液中的物质运送到小管液 中,对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具重要意义
二.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characteristics of renal blood circulation
1)肾血流量大,皮质和髓质分布不均匀 2)有串连的两套毛细 血管网,分别有利于滤 过和重吸收 3)依靠肾血流量的ne formation
第四节.肾功能的调节
functional regulation in kidneys
• 肾血流量的调节 • 肾小球滤过的调节 • 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一. 肾血流量的调节
regulation of blood flow in kidneys
Pa 80~180mmHg,肾小球毛 细血管和肾血流量相对稳定, 这是肾自身调节的结果,肾血 流量自身调节的机制有: 肌源学说:通过入球小动脉管 壁平滑肌紧张性的改变实现
H+分泌
主要发生在近球小管 机制是H+-Na +交换
泌H+意义:
排酸保碱 酸化尿液 促进泌氨
K +分泌
• 主要在远球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主动和被动分泌均与Na+ 重吸收相关 • 被动扩散的动力是Na+重吸收造成的电位差和K +重吸收后 的浓度差 • 主动转运机制是K+-Na+交换,与H+分泌有竞争性抑制作用
Body water homeostasis (balance)
一. 肾的结构特点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idneys
一. 肾的结构特点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idneys
肾单位 nephron 肾 单 位
肾小球 肾 小 体 肾小囊
Na+、Cl2/3 Na+在近 曲小管重吸 收,髓袢升 支粗段之后 的重吸收机 制不完全相 同
K+
K+每天滤出35g左右,大多在近球小管重 吸收。小管液中[K+]大大低于管壁细胞内 [K+] ,主动吸收的机制不清楚 从终尿排出2~4g,主要是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分泌的
Glucose
原尿中G含量与血浆相同1g/L,终尿几乎不含G
小管腔
小管上皮
毛细血管
2. 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Proximal Tubular Cell Na+ Na+ ATP K+ H+
G & AA
Na+
Basal lateral membrane
BLOOD
TUBULAR FLUID
Water
Luminal membrane
Na+、Cl近曲小管Na+重吸收机制:
• 肾小球的滤过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原尿
终尿
尿液的成分与性质
• 尿量1~2L/日,生理情况下尿量多少取决于摄入 的水量和其它途径排出的水量 • 正常尿液中95~97%水,溶质以电解质(Cl-、 Na+、K +等)和非蛋白氮(尿素等)为主 • 淡黄色,比重1.015~1.030,PH5.0~7.0,渗透压 高于血浆,比重和渗透压高低与尿量和成分有 关
A、D:尿量
B、C:渗透压
一次大量饮清水与生理 盐水对尿量的影响不同 大量饮清水尿量增多的 现象称为水利尿 水利尿产生的机制?
水利尿与渗透性利尿的不同机制
水利尿: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ADH 分泌降低,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小管液渗透压 升高,抑制了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如静注20%G 50ml,超过肾糖阈,G重吸收达到极限,导致小管液 渗透压升高,尿量增加。 大量饮生理盐水,尿量稍有增加。此时尽管滤过增加, 但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没有极限,因此不会造成 小管液晶体渗透压的升高
•
1. 重吸收的意义、部位和方式
• 重吸收分三类:
1) 被全部重吸收,如葡萄糖; 2) 大部分重吸收,如水和无机盐; 3) 较少被重吸收,如尿素、肌酐等被浓缩
• 重吸收方式:
1) 被动重吸收:水、无机盐、尿素等,以浓度差、电 位差、渗透压差为动力 2) 主动重吸收:G、AA、Na+通过离子泵或协同运输 方式
Chapter 13.
排 泄
excretion
第一节. 概述 overview
• 排泄(excretion)指机体将物质代谢尾产物及 过剩的、无用的或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 排泄有四条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汗 腺、肾脏。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途径,尿中的 排泄物种类多、数量大 • 肾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排泄维持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并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NH3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 胞合成NH3,高度脂溶 性直接向小管液扩散, 也能取代H+形成NH4+ Na+主动转运。在小管 液中与H+结合成NH4+ , 后者与Cl-结合成NH4Cl 随尿排出 分泌的H +和NH3通过该 途径被排出。
泌氨意义:促进H+分泌和排酸;
保持血浆NaHCO3浓度
Penicillin clearance
髓袢长度和血管 分布不同
一. 肾的结构特点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idneys
一. 肾的结构特点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idneys
近球小体(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近球细胞:分泌肾素 致密斑:化学感受器 系膜细胞:功能不清
第三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urinary concentration and dilution
• 尿液的渗透压随体液含水量出现大幅度变化: 体内缺水时尿液渗透压明显高于血浆,称为高 渗尿(hypertonic urine),表示尿液被浓缩; 相反体内水过多则出现低渗尿(hypotonic urine)。通常排出的多为高渗尿
一. 肾小球的滤过
glomerular filtration
一. 肾小球的滤过
glomerular filtration
•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血浆蛋白外, 都能通过滤过方式进入肾小囊腔中,因此肾小囊内液 即原尿(initial urine)是血液经肾小球滤过膜所生成 的超滤液,除蛋白极少,其它成分与血浆一致 • 滤过原理与组织液生成相似 • 单位时间内两肾所生成的肾小球滤液(原尿)量为 肾小球滤过率。125ml/min •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为滤过分数。19%
• 逆流倍增机制:由近髓 肾单位的髓袢形成的肾 髓质渗透梯度 • 逆流交换机制:由髓袢 伴行的直小血管保持肾 髓质的高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