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柳永词中的“雅”摘要:柳永是北宋专力于写词的大家,他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
其中,他的雅词独特,在雅情雅境中融入俗语,往往呈现出一种雅俗交错的面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柳词。
他的雅词之“雅”主要表现在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柳永词中的“雅”。
关键词:柳永;词;“雅”;题材;表现手法;语言柳永是我国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
他前期流连于市井坊曲、秦楼楚馆,接触的多是底层百姓,尤其是歌妓舞女,词的描写内容也常常以他们为主;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使用铺叙,叙事抒情不求含蓄、袒露直率;在语言上,他采用大量通俗易懂的民间口语和俚语。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他的词多为俗词,显得俗艳妩媚。
然而,他的词还有“雅”的成分存在。
“雅”作为一个文学和美学中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它本是《诗经》六义之一。
《诗经》之大、小雅是区分音乐的。
雅,本指高,《毛诗序》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王朝首都所在地的歌诗称为雅,进而政治等级的最高层,发号施令的权利中心即为雅的引申义。
[1]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雅”才逐步成为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如曹玉曾把“辞义典雅”视为不朽之作的标志,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列文章风格为八种,首列“典雅”。
综合起来看,雅者,指内容雅正或高雅,语言典丽含蓄,长于比兴等。
下面笔者将分别从题材、表现手法、语言三个方面来谈论柳词之“雅”。
一、从题材看柳词之“雅”柳永的词作常取材于日常生活,根据词作的内容,可以将他的词分为怀古词、羁旅词、写景词、咏物词和都市词五大类。
而笔者认为柳词之“雅”更多地隐藏于羁旅词、写景词、都市词这三类中。
1.羁旅词柳永一生仕宦失意,命运多舛,他一方面喜欢过自由浪漫、饮酒听歌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对功名的幻想和追求,不得不为求名利而浪迹四方,因此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
这类题材成为柳永后期词作的主要内容。
如《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词中“霜”、“关河”等意象分别对应“凄紧”、“冷落”、“残照”等无一不带有词人强烈感情色彩的词,长期的漂泊让他对霜风、关河、残阳等极为敏感,叹时光流逝、岁月蹉跎。
词的下片有两组对比,排列得极有情韵:不忍看眼前景色,不愿想“年来踪迹”!尖锐的心理矛盾加深了“归乡”情结,把无法解脱矛盾的抒情主人公,推向伤感的极顶—“归思难收”,宦途的步履更难收!万般无奈之下,还得寻求另外一种排解方式:只有想想那位期待慰藉的“她”了,可是,在最后一组对比中,词人却不得不失望的告诉自己:世上实在不可能有人真正体悟我这个仕进无门的落魄文人!在这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词人的心灵得到了一种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升华。
清代冯煦在《蒿庵论词》中评道:“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其羁旅行役词大多喜欢以秋暮意象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
在这样一个枯寂萧索的意境中,渗透着词人失志落魄的、漂泊凄楚的人生感怀,隐含着他对人生道路的反思,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人生的无常。
2.写景词作者在羁旅途中,也描写沿途景色,写景细致清丽,极有层次性,写出了眼前真切的感受,没有一句陈腐滥言,柳永词作中没有单纯的写景词,而是在词中附带有作者的悲凉和感慨。
如其《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词分三段,分别叙写舟行所经之地,描述舟行所见,抒发离乡怀人之情,内容安排细密。
第一段叙写舟行过程,写了层云叠聚的泛舟天气,次写“乘兴”泛舟的心情和泛舟的起点——江渚,然后写所见山水佳胜之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把沿途景色非常有层次地写下来。
“怒涛”句,细致地写出从怒涛的江面到风顺水平的溪水不同水段的变化。
第二段写景,先以“望中”二字笼罩全段,再逐次展现“望中”景物:“酒旆”的“闪闪“,“烟树”的“一簇“,“霜树”的“数行”,这是远景;“渔人”俱去又是水上所见较近的景;“败荷”二句,写岸边近景;最后写岸上的浣纱女子。
由远而近,从江上到岸边,描述极为细腻。
最后第三段再进行抒情,初念抛家漂泊,继叹后约无凭,终恨岁月难归,最后又由情入景,以双眼泪光滢滢的特写镜头和长天断鸿的寥廓背景,配以悠远雁唳的画外音,组成一幅情韵悠长的画面。
由此可见,柳永词的叙事、写景、抒情都能“形容曲尽”、“细密妥溜”,极尽精细之能事。
3.都市词在词史上,柳永是较早地把城市题材写进词里的人。
他的都市词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都市壮丽容貌和社会富庶景象的,另一类则描写都市中的市井娱乐。
后者等而下之则是市井言情词,故不在所述之列。
他的这类词有四十多首,约占全部词作的五分之一左右,数量之多,罕有其比。
北宋的汴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几座主要的名城,都在柳永的词笔下做过充分的描绘。
柳永最著名的一首便是歌咏杭州的《望海潮》,这是他城市词的扛鼎之作,在艺术上几乎超过了前人所有歌颂杭州的诗词。
作者在此词中从自然美景到市民生活到镇帅的日后夸耀,层层渲染杭州的繁盛。
此词如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魇清佳。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此词相传是词人为求见两浙转运使孙何而作。
当时柳永功名失意,流浪江湖,欲见孙何而无由,乃作《望海潮》词遂即日迎柳永与宴。
起首便以大开大阖的笔法对杭州作一笔总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作者用饱蘸激情的笔墨,从概括性的直陈到细细的描绘铺写。
上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和“繁华”。
“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美丽的风景和人烟的茂密,这里垂柳、画桥、风帘、翠幕相互掩映,“十万人家”错落其间。
“云树绕低沙”三句侧重刻画“形胜”,写出钱塘江的“天堑”气势雄伟,波涛卷雪,一望无际,堤岸上云树缭绕,更增添了大好江山的妩媚风情。
“市列珠玑”突出了杭州城的富庶繁华,这里集市上多“珠玑”之类贵重商品的行列,家家户户有“罗绮”之类的奢侈享受。
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与游人的欢乐。
“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
正如杭州之美在西湖,白居易曾言:“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
”西湖周边,有连绵重叠、造型各异的翠绿山峰环绕,妩媚中别具峻峭。
这里还有“三秋桂子”飘香,“十里荷花”盛放,逢到花期便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羌管弄晴”三句写湖面上游乐欢乐的情景。
晴日里,湖面上随处“羌管”悠悠,入夜里,西湖边仍然“菱歌”悠扬,熙熙攘攘,往来不绝的是“钓叟莲娃”。
这就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游乐图。
词人抓住富有表现力的事物,用任情挥洒,寥寥数语便笔底生风,将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柳永的此类词篇,不仅勾画了都市的风物景色,更主要的是通过一幅幅具体画面,透视出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真实面貌。
显示出了作者的才情。
他的都市词对城市风光的描写填补了诗歌史上专写山水田园景色的空白,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内容,扩宽了词人的眼界。
柳永词的内容不拘限于风月恋情的传统疆界,而是依随生活的变化,从闺阁转进都市游乐和江湖漂泊。
他大胆如实地反映自己所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大到整个社会风貌的描述,诸如皇朝盛世的升平景象、都市的声色繁华、纵情歌酒风月的浪子情调、江湖羁旅的宦游况味,小到一草一木的形态,都能形之词笔。
这是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既能写出通俗浅显的的冶艳情事之作,又能具有开阔的胸怀吸取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来提升自己。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他的表现手法又有哪些方面体现了“雅”。
二、从表现手法看柳词之雅柳永的雅体词,历来为士大夫所一致赞赏。
与俗体词多用白描不同,这类词多使事用典,且不避奥僻生涩。
柳永精通音律,又能构造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的意境,这与他的俗词趣味完全不同,因而能带给人的美的艺术享受。
1.使事用典柳词善于使事用典,化俗为雅。
柳词中化用或引用古代名人语句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语句即为语典。
前引“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雪梅香•景萧索》)化用宋玉《九辩》中之首句“悲哉秋之为气也”;“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
”(《满朝欢•花隔铜壶》)用的是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句;“连云复道凌飞观”(《倾杯乐•禁漏花深》)用的就是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倾杯》中的“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
”后一句化用的是白居易《长恨歌》当中的原句,“巧笑依然”(《长相思•画鼓喧街》)中“巧笑”二字取《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的头二字。
还有他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则是来自南朝谢朓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千里火云烧空”(《过涧歇近》)出自岑参的《送祁乐归河东》“五月火云屯,气烧天地红”;“陇首云飞”(《曲玉管》)出自柳挥《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凤栖梧》语出自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衣带渐宽终不悔”出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从柳词所用典故涉及的时代及其人物上说,几乎包括了柳永之前的所有时代,上及远古及春秋战国时代,下至唐代,各典故涉及柳永之前的众多名人,涵盖面非常广。
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夫差、范蠡、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汉武帝,唐代的唐玄宗与杨贵妃。
从柳词所用典故涉及的作品来说,有《诗经》、《楚辞》、《国语》、《尚书》、《史记》、《汉书》、《世说新语》、《旧唐书》等各类书籍,无法一一列举。
从以上柳词所用典故内容和涵盖面来看,柳永确实是博学多才,所以他那种“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尤红殢翠》)的自信与自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2.抒情方式: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东坡云:“世言柳耆卿词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柳七亦自有唐人妙境,今人但从浅理处求之,遂使金荃、兰碗之音,流人挂枝、黄莺之调,此学柳之过也。
既然说柳词有“雅’的一面,那么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我们就得从柳词的“不减唐人高处”“亦自有唐人妙境’,来分析。
什么是‘唐人高处’,‘唐人妙境”呢?严羽曾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之诗唯在兴象。
”兴,是一种感发,象,是形象。
唐人的好处就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并且通过情与景的交融产生一种感发的力量。
具体来赏析他笔下的满含情感的诗作,如《雪梅香》: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