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输液外渗预防与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预防与处理


正确拔针及按压方法
• 1.1提高穿刺成功率
•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 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是避开关节,穿 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 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 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 1.2血管的选择
• 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 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 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 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 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使 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 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 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留置针 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 刺,保护了血管。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三)
• 热敷适用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如长春新碱 、长春花碱、异长春花碱,长春瑞滨,草 酸铂等药物外渗后。局部温热敷可以引起 血管扩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和摄 取,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四)
理疗
• 远红外线 275W 15-30分钟/次 , 2次/天 • 超短波 30 分钟/次 1次/天, Ⅱ Ⅲ期伤 口换药后进行
非化学药物外渗-药物的种类
• 钙剂: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 高渗性药物:50%葡萄糖,浓电解质,20%甘 露醇,脂肪乳,TPN(700~12300) • 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轻胺、去甲肾上腺素 、垂体后叶素等 • 抗生素:强力霉素、氧哌青、新青Ⅲ、万古霉 素 • 强碱类药物:苯妥英钠、硫苯妥钠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三)
冷敷
适用于蒽环类药物如柔红霉素、阿霉素 、表阿霉素,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多西 他赛等药物外渗。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 、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可以使药物外渗的 量及正常细胞对药药物摄取,以达到减轻渗 漏范围的目的。可以局部用冰袋冷敷(4℃ ~6℃) 48~72 h, 1次/6 h,每次20~30 min 。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五)
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性药物)
方法:取酚妥拉明1ml(10mg)加生理盐水50ml, 取4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每次局部湿 敷30m in,每天早、中、晚各1次,持续湿敷。湿 敷时间均为3~7d。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五)
• 马铃薯外敷法适用于各种药液渗出的外敷 • 将马铃薯洗净,切成透明的薄片,贴于肿 胀处,用胶布固定,每1-2h更换1次。
• 1.6做好患者的宣教
• 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 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 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 ,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 1.7正确拔针
•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 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 或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min,切忌在 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 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 渗漏。
法律、法规!!!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 :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 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 级医疗事故。
药物外渗分类
• 化疗药 物外渗
非化疗 药物外渗
化学治疗药物外渗——药物分类
• 无刺激性药物:门冬酰胺酶 博来霉素 阿糖胞苷 甲氨喋呤 氟尿嘧啶 刺激性药物:VP-16、 M-26、 环磷酰胺 、异 环磷 奥沙利铂 紫杉醇 腐蚀性(发泡性)药物:防线菌素D(更生霉素 ) 、蒽环类(柔红霉素 阿霉素 表阿霉素 去甲 氧柔红霉素)、碱类(长春新碱 长春的新)、 氮芥
脂肪乳外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 脂肪乳外漏,形成脂肪小滴,在输注部位造成局部毛细 血管或组织阻塞,毛细血管中可见脂肪栓子,引起皮肤 红肿、胀痛、出血、渗出、水肿、坏死及纤维性变等 • 局部用酒精擦敷皮肤部位,扩张血管,抑制血中脂肪栓 水解为游离脂肪酸。透明质酸酶为能水解透明质酸的酶 ,可促使皮下输液或局部积贮的渗出液或血液加快扩散 而利于吸收,常稀释后以细针头在渗出处分5处注射。 为避免局部组织坏死,可将透明质酸150~300μm加入 0.25%的普鲁卡因注射液10~15ml中,做局部封闭以 促进弥散、吸收。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 寸,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英 寸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 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 大于6英寸 ,皮肤发凉, 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渗出的分级
4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 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淤伤、肿胀, 水肿范 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循环障碍, 中等到重 等程度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 性液体的渗出
• 一般处理:在使用甘露醇的过程中,一旦出现 静脉炎或外渗,应立即给予妥善处理。停止在 该处继续输液,抬高患肢,外渗时应选择热湿 敷。研究提示,在寒冷环境下,热湿(47℃) 对甘露醇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效果良好。用50 %硫酸镁液浸过的纱布局部湿敷,纱布稍大于组 织肿胀面积,2 h 更换1 次。 • 将洗净的马铃薯切成3 mm~5 mm 薄片外敷于 液体外渗处,外敷面积稍大于组织肿胀面积,6 h 更换1 次。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一)
紧急处理
•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 外,须立即停止注射, •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 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 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左右。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二)
局部封闭 • 用NS20ml+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 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进行局部 封闭,1次/天,连续3天。 • 特效解毒剂 拮抗剂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六)
局部保护-防止磨擦及受压
• Ⅰ期及Ⅱ期水疱常规消毒后贴美皮康保护 • Ⅲ期 局部加强换药
• 患肢水平抬高制动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七)
水泡的处理(小水泡)
• • • • 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避免摩擦和热敷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 膜敷料,让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 敷)
• 1.4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 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 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 1.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 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 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 头交接班。
甘露醇外渗-2
• 采用静脉套管针反复静滴20%的甘露醇,2 天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天后静脉 炎发生率为100%。使用套管针静滴甘露醇 时,应同时用75%的酒精纱布湿敷上段血 管,因酒精具有催眠和消毒防腐的作用兼 有局部麻醉及止痛功效,因此可以预防和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甘露醇外渗的处理 -3
静脉输液外渗 预防与处理
九龙坡区中医院外1科 危 萍
•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 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 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 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 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 疼痛、红、肿胀,重者 导致组织溃疡、坏死, 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 疗护理纠纷。因此要以 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 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 增加更多的痛苦。
• 1.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 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 ~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 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 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 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 头在血管内。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八)
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径1cm以上)
• • • • 伤口消毒 12号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 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 黏贴水凝胶片状敷料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九)
溃疡形成的处理 • 生理盐水清洁伤口 •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敷料 • 抬高患肢 • 禁止在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 • 必要时手术治疗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五)
药物湿敷
• • • • • • 50%硫酸镁湿敷 如意金黄散+麻油 绿茶 六神丸+蜂蜜 仙人掌肉捣碎+冰片 喜疗妥或湿润烫伤膏局部涂擦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五)
如意金黄散外敷加冰敷法 具体做法是:取如意金黄散适量用凉茶水(亦 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和后均匀涂抹在纱布 上敷于患处,用一层塑料薄膜封闭在纱布 上,以便持续发挥作用。l日数次,直至全 愈为止。
与渗漏发生有关的因素
1、注射血管:肥胖、高龄、血管的直径 2、外界因素:气温较低 3、病理因素:上腔静脉压迫、乳癌术后 4、放射线因素:放射治疗区域 5、注射部位的选择:手背,关节 6、注射技术的掌握:专业培训护士
药物外渗的预防
提高穿刺成功率
血管的选择
掌握药物的性能
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做好患者的宣教
甘露醇外渗-1
• 使用甘露醇时多要求快速滴入,因此易刺激局 部产生疼痛,严重者引起静脉炎,大量渗透至 皮下则可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 。 • 输入甘露醇时应先评估血管,尽量选择使用少 、弹性好且较粗的静脉。输液时间已超过24 h 的静脉通路,在输入甘露醇时要慎重,尽量避 免同一静脉通路连续多次输入甘露醇。研究表 明,甘露醇在静脉注射3次后即可引起明显的静 脉损伤,出现血管壁损害、血管周围出血、血 管内瘀血、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 理改变。
脂肪乳外渗-2
• 5%酒精棉球消毒外渗处皮肤,再将季德胜 蛇药碾成粉加硫酸镁注射液调匀成糊状存 于有盖小瓶内,然后用棉签将药涂于外渗 处皮肤上,面积要超过外渗边缘2~3cm, 厚1~2mm,再用清洁纱布包上,胶布固定 ,盖上瓶盖。每隔4h换药1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