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城市化(共48张PPT)
高考地理:城市化(共48张PPT)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设立雄 安新区,规划初始人口规模在100万人左右。设立雄安新区,可以疏解北京非 首都功能,是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 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读图,完成5~7题。 5.设立雄安新区的主要目的是 A.吸引国家和外企投资 B.增加北京市服务功能
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考 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 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 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 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自主巩固
ZIZHUGONGGU
课后作业
考 向 城市化现象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 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
2016年《枣庄市新型城镇 化规划(2015-2020年)》 顺利通过评审,该《规划》以薛城区、市中区、峄城区、枣庄高新区作为市域主中 心,构成枣庄市中心城区。按照“西城扩容、东城提质、一体发展”的思路,提升 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西城区扩容量,聚人气,打造现代化“大新城”,成为我市 行政经济、科研创新、商务金融、文化体育中心。东城区提质,通过设施改造, 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水平,通过基础设施互联网互通,实现市中区、峄城区融合 发展,打造全市商业中心区。
C.40%~50% D.60%~70%
考 向 城市化现象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程度提高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B.人口增长率增大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考 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 据此完成3~4题。
√C.降低北京市人口密度
D.减少北京市工业污染
6.与京津地区相比,在河北设立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该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基础好 ②该地区开发程度低,用地充足 ③该地区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④新区的建设有利于带动河北发展,打造世界级城
市群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京津冀地区农业发展历史同样悠久;河北开发程度低,用地充足,地价 低,便于新区开发;与北京、天津相比,该地区基础设施较差,交通不便;新 区的开发,有利于带动河北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乡村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人口迁往农村
郊区城市化城市总人口增加,逆城市化城市总人口减少。 再城市化 (城乡之间)推拉力方向并非一成不变。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发达国家的
个别城市
中心 城区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国内外移民 人口重新实现内迁
2.城市化的过程及特点 (2)空间差异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是泄洪走廊。 (1)据材料二,分析枣庄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案例探究
材料二:
(1)据材料二,分析枣庄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案例探究
(1)据材料二,分析枣庄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问题: ①城镇化发展滞后,城区空间结构松 散,区域带动作用不强; ②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 矿产资源的产出,第三产业落后; ③煤炭资源枯竭,失业人口增加; ④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煤 矸石等造成水体、大气、固体废弃物 污染); ⑤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号,随之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
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化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 发展与相互促进的城镇化。
(1)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理念,说出你对枣庄未来城市化的建议。
案例探究
(2)结合材料三及生活体验,说出枣庄中心城区(或枣庄新城)建设带来的有利影响。
案例探究
(2)结合材料三及生活体验,说出枣庄中心城区(或枣庄新城)建设带来的有利 影响。
①改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③基础设施改造、绿化环境,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区域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自然灾害影响大
本质:城乡之间经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水平差距。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城市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 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
目前发展中国家
郊区城市化
中心
城区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市区人口激增,城市规模扩大 部分人口迁向近郊区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中心 城区
逆城市化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
发达国家 早 (英国最早) 趋缓 (甚至停滞)
发展中国家 晚 (20 世纪中叶以来)
快
城市人口比重
大 (70%以上)
小 (不到 40%)
所处阶段
城市化表 现及原因
后期 阶段
初期 阶段和 中期 阶段
表现
逆城市化 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
原因
高,郊区 基础设施 完善
案例探究
城市化的合理推进,既要遵循与工 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客观规律, 又要受到(如地形、资源等)客观条件 的制约,是一个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 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 这需要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 未来美好枣庄的建设者,能够运用科学 规律,辩证地分析问题,创新方法,战 胜困难,建设美丽家乡!
环境 (2016•天津卷)T4 城市热岛
等因素相综合考 、可持
的影 (2017•天津卷)T2天津部分“沽”消失的原因
查,综合性较强 。续发展
响及 (2018·江苏卷)T29(3、4)成渝城市群建设问题、措施
观
措施
(2019年江苏卷)T23.24城市收缩的原因、措施。
学习目标
XUEXIMUBIAO
1.运用图表,比较枣庄市与上海市城镇化过程的差异。 2.运用资料,分析枣庄市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合作讨论枣 庄市中心城区建设的有利影响。(重点) 3.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为枣庄市未来城市化提出合理建议。
农村劳动力 过剩
典型例题
典例1
材料一: 图1为1980-2015年枣庄市、上海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图, 图2为2018年枣庄市、上海市产业结构图。
图1
图2
枣庄比(上1海)城比市较化当起前步枣晚庄;市城与镇上人海口市比城重市小化;进目程前的处差于异城。市化中期阶段,发展速度快;
(2)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思维点拨2 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起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互动机制,才可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合理城市化产生有利影响
思维点拨2 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起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互动机制,才可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过度或滞后城市化造成不利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使气候要素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 影响水循环环节和水质,产生“雨岛”效应,形成“内涝”等
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
思维点拨2 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起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互动机制,才可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过度或滞后城市化,产生不利影响 (2)“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30 — 70%之间
缓慢
快速推进
略
郊区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后期阶段 大于 70 %
减缓 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或地区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人口推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拉 力
文化设施齐全 因
素
交通便捷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
推 对土地压力大
力 因 素
收入低 社会服务短缺
特点 (2017•江苏卷)T21.22 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
点考查少于影响, 且 多倾向于 不 利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T1.2 握手楼
城市 (2015•山东卷)T3.4城市交通问题 化对 地理 (2016•新课标Ⅰ卷)T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实施的影响
影响。
区域认
( 2 ) 一般与人 知、综
口、产业、交通 合思维
思维点拨 1
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通常 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它是区 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然带 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 促进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 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们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类 型等来判断该区域城市化的进 程和特点。
思维建模
SIWEIJIANMO
区域经 济发展
生产力 发展
产业 升级
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有
利
城
城乡 推拉力 人
差距
口
表
市 现
影 响
化
土
不
地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