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标点符号专题复习课件
, , 要找准目标;三是要速战速决。
4、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 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 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并列分句内部没有逗号时,一般不用分号 但分句内部有逗号,分句之间必须用分号。
5、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 种族、性别、财产,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 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除外。
32
二、括 号
1、可以说,除了诗(因为诗是最难翻译的), 雨果的重要作品(小说和剧本)大都有了中文 译本。
句内括号指只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一部 分词语的括号。句内括号要紧贴在被解释被补 充的词语后。如果要在被解释被补充的词语后 加点号,点号放在括号后。 2、我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 这样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
2、李白、杜甫……都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并列的词语三个以上才能用省略号。
3、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 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项链》)
4、你……你……你是谁?
省略号和破折号都可以表示语言的中断,两者的 不同之处是,省略号表示断断续续,余音未尽, 而破折号表示戛然而止。
5、省略号前如果是句号、叹号、问号(句末点 号)、冒号,说明前面是完整的句子,那么句号、 叹号、冒号应保留。
点号 标号
标点符号
句中点号 顿号 逗号 分号 冒号 句号
句末点号 问号 叹号
引号 括号 破折号 省略号 着重号 连接号 间隔号 书名号 专名号
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
1.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这七种点号,在书写时,紧挨着文字,放在右边 偏下,占一格位置。
2.引号、括号、书名号,占一格,它的前半边可放 在一行的开头,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它的后半 边,可以放在一行的末尾,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同、或” 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如果有三个以上并 列成分,连词只用在最后两个并列成分之间,其 余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本题应把“经济的发 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之间的逗号改为 顿号。
20、 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走起路 来风风火火。
科研人员研制、推出了两项成果并 通过鉴定。
同学们唱着“团结就是力量”走向军训 场地。
我们要牢记毛主席:“好好学习,天天 向上”的教导,争当三好学生。
句末点号:问 号
, 1、这是临比赛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 2、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持他呢?还是
应该指责他呢?
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 3、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 。 4、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人?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 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 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 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 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 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 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 然签字。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 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 我们不是约定无了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吗?”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 得。
5、他独自一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 玩机了一切:已分不清天上淅淅沥沥飘着的是雨还是雪?
, 。 也不知脸上缓缓流淌的是水还是泪?(04年全国卷)
有的句子虽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 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
, 6、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志?。 , 7、你就去吗?小栓的爹?。 , 8、我呀! 还得再活上一阵子呀!
, , 1、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 2、这篇文章真实、感人。
3、这篇文章写得真实、感人。
4、这篇真实、感人的文章,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并列的分句作谓语时,如果并列的成分是主谓结 构,分句之间用逗号。例1“任务重”、“工程 难”、“规模大”是三个并列的分句,且都是主 谓结构作谓语,应把中间的顿号改为逗号。并列 的分句作补语时,之间亦用逗号。
5、特定称谓。 “一·二八”战争之后,他们的政策又改变 了。
引用:
1.表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引号内的 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
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间接引用: (1)引文结束前不需停顿,那么其后不能有任何 点号。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 先生的行动写照。 (2)引文结束时刚好需要停顿,那么点号应在引 号后。
近几年来,考试频率最高的知识点 有:①问号的使用。②引号与相关点号 的位置关系。③用句号、冒号、分号、 逗号、顿号显示文章的层次。
句中点号: 一、顿 号
顿号是句中最小的停顿,一般用来隔开并列 的词或者并列的短语。
例:家是什么?家不只是房子,不只是丈夫、 妻子、孩子,家是一份惦念,家是一份牵挂。
(江西卷)
黑格尔曾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其理的 一个必然的环节”,这是很有见解的。
使用时需注意:
1、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
2、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3、他看她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了?”
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 夹引均放在引号内。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 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 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将句号改为 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 2、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 , 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3、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是要发动群众;二是
并列成分作谓语,如果并列成分是主 谓结构,它们之间用逗号;如果作并 列谓语的几个动词共带一个宾语,那 么动词间停顿用顿号。
二、逗号和分号
(一)逗号
1. 可以用在主谓之间,但一般有一定条件。 (1)主语较长的
这么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3)主语后有语气词
11、第五册中的《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 都是杜甫后期的代表作。
12、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狄更斯的《双城记》等都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 表作。
并列成分如果完全由带引号或带书名号 的短语组成,不需用顿号,但如果这些 并列成分之中还有其它词,需用顿号。
1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 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 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 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吉林卷)
“这个问题,”李明说:“让我好好考 虑考虑。” 3、间接引语前不用冒号。
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 课了。 4、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 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 培训。”
5.在“即、就是、也就是”等词语前不用冒 号。
我们要有两种“力”,即毅力、努力。 6.引文不独立成句而只是整个句子的一部分 时,他前面不用冒号。
主谓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谓语后用逗号。 叹号、问号不能用在句子成分之间,其语气 停顿相当于句号。
关于标号
一、引 号
引号的作用:
1、引用。 “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话出自《西厢记》。
2、强调。 包身工没有“做”与“不做”的自由。
3、否定。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收集一些菜 叶。
4、特殊含义。 “芦柴棒”着急的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运用冒号时应注意: 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 用冒号。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 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 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 人的大无畏精神。
2、同一人话语未完(插入语后)不用冒号。
你啊,还是那个老样子。 (4)变式句(主谓倒装句)
怎么啦,你? 多么美丽,这一朵朵鲜花。
2、 用在句首状语后 在一个明媚的早晨,他登上了去石家庄的列
车。 3、用在独立语后
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注意: 据说后面不能用冒号) 4、 某些句中关联词后面有时也用逗号。这往往 是出于强调的需要,一般关联词语后是不必停顿 的。 (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只能用在后一个关联 词的后面,如:如果……那么……、虽然……但 是……、因为……所以……)
如:不受制约的权力将产生腐败现象。但是,谁 来制约?谁来监督?谁能制约?谁能监督?…… 尚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6、省略号前如果是顿号、逗号、分号(句中点 号),要省掉。
如:一群马,在公孙龙子眼里是“非白马”,是 黑马、青马、黄马、棕马……的综合。
7、省略号后的点号一般应去掉。因为连 文字都省了,点号自然也不必保留。 如:雄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著 名的建筑之—……那壮丽的廊柱,淡雅的 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 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
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 标点(问号、叹句除外)应省去。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荀子《劝学篇》 )
句外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号。 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未尾的点号 后。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 末点号应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加句末点号。
4、 他培育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 (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 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括号内句末不用点号,问号、感叹号可保留。
三、省 略 号
1、中国新闻史上无法抹去这些名字:焦裕禄、王 进喜、吴吉昌……等等,他们伴随着我们走过贫 穷,走过幼稚,走过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