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部解剖学重点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重点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翼点2.腮腺床3.腮腺咬肌筋膜4.咬肌间隙5.头皮6.蝶鞍区7.海绵窦8 小脑幕9.锁骨上大窝10.封套筋膜11.颈动脉鞘12.气管前间隙13.颈动脉三角14.颈袢15.胸膜上膜16.椎动脉三角17.乳房后间隙18.锁胸筋膜19.肋间壁神经20.腰肋三角21.肺根22.纵隔23.动脉导管三角24.心包横窦25.食管后隐窝26. 半月线27.腹白线28. 腹股沟浅环(皮下环)29.腹股沟三角30.小网膜31.十二指肠球32.第三肝门33.胆囊三角34.肝胰壶腹35.右肠系膜窦36.Mcburney点37.脊肋角38.肾窦39.乳糜池40.会阴41.盆膈42.肛提肌腱弓43. 直肠膀胱陷凹44.阴部管45.腰肋韧带46.听诊三角47.钩椎关节48.硬膜外隙49.窦椎神经50. 解剖学“鼻烟窝”51.肱骨肌管52.桡神经血管束53.腕尺侧管54.腕管55.颈干角56. 隐静脉裂孔57. 肌腔隙.58. 血管腔隙59.股鞘60.收肌管61.腘窝参考答案1.翼点: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处,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多呈H形。

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位,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2.腮腺床:指腮腺深面毗邻的结构,包括茎突诸肌;颈内动、经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共同形成,并借茎突与其前面的颈外动脉分开。

3.腮腺咬肌筋膜: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两层在腮腺前缘处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称为咬肌筋膜。

4.咬肌间隙: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间隙,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颌第三磨牙,许多牙源性感染均有可能扩散至此间隙。

5.头皮:额顶枕区的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3层合称“头皮”。

6.蝶鞍区:位于蝶骨体上面,为蝶鞍及其周围区域。

该区主要结构有垂体、垂体窝和两侧的海绵窦的等。

7.海绵窦:海绵窦位于蝶鞍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静脉窦,由硬脑膜两层之间的腔隙构成。

窦内有颈内静脉和展神经通过,颅底骨折时,除伤及海绵窦外,亦可伤及颈内动脉和展神经。

8 小脑幕:是一个由硬脑膜形成的宽阔的半月襞,介于大脑半球枕叶与小脑之间,并构成了颅后窝的顶。

其凹陷的前内侧缘游离,向前延伸附着于前床突,形成小脑幕切迹,当幕上的颅内压显著增高时,海马旁回沟被推移至小脑幕切迹的下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

9.锁骨上大窝:位于锁骨中1∕3上方。

在窝底可触及锁骨下动脉的搏动,臂丛和第1肋。

10.封套筋膜:为颈筋膜浅层,向上附着于头颈交界线,向下附着于颈、胸和上肢交界,向前在颈前正中线处左、右相延续,向两侧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并形成两肌的鞘,向后附于项韧带和第7颈椎棘突,形成完整的封套结构。

11.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

12.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颈部之间。

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等。

13.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内有颈内静脉及属支、颈总动脉及分支、舌下神经及降支、迷走神经及分支、副神经和部分颈深淋巴结等。

14.颈袢:由1—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构成。

位于肩胛舌骨肌中间腱的上缘附近,平环状软骨弓水平,分支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甲状舌骨肌。

15.胸膜上膜:胸膜顶上方从第7颈椎横突、第1肋颈和第1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称为胸膜上膜,又称Sibson筋膜,起悬吊作用。

当行肺萎陷手术时,必须切断上述筋膜,才能使肺尖塌陷。

16.椎动脉三角: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

三角内的主要结构有胸膜顶、椎动脉、椎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等。

17.乳房后间隙: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

因此,乳房可轻度移动。

乳腺癌时,乳房可被固定在胸大肌上。

18.锁胸筋膜:胸壁深筋膜深层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部分称锁胸筋膜。

胸肩峰动脉的分支、胸外侧神经和头静脉等穿经该筋膜,手术切开锁胸筋膜时,应注意保护头静脉和胸外侧神经。

19.肋间臂神经: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后支较粗大,称肋间臂神经。

该神经斜穿腋窝底至臂内侧,分布于腋窝底和臂上部内侧的皮肤。

20.腰肋三角:位于膈肌性部的腰部和肋部之间,底为12肋,其前方与肾相邻,后方有肋膈隐窝,故肾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以免撕破而引起气胸。

腰肋三角是膈疝的好发部位。

21.肺根:为出入肺门的结构被胸膜包绕而成。

22.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组织的总称。

23.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内有动脉导管(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24.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心包腔间隙,可通过一手指。

心和大血管手术时,可在心包横窦处钳夹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

25.食管后隐窝:右侧纵膈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故经胸做食管下段手术时可能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26. 半月线:又称腹直肌线或Speigel线,为腹直肌外侧缘的弧形线。

右侧半月线与肋弓相交处为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侧Murphy点。

27.腹白线:亦称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

28. 腹股沟浅环(皮下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一三角形的裂隙即腹股沟浅环(皮下环)。

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29.腹股沟三角:又称Hesselbach三角,由腹直肌外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

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个筋膜又较薄弱,加之腹股沟管浅环也位于此处,因此是腹前外侧壁的又一薄弱部位。

30.小网膜:是连于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

包括左侧部的肝胃韧带和右侧部的肝十二指肠韧带。

31.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侧段黏膜平坦无皱襞,钡餐X线片下呈三角形阴影,称十二指肠球。

此部前壁好发溃疡。

32.第三肝门:在腔静脉沟下部,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静脉出肝处称第三肝门。

33.胆囊三角:又称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构成。

胆囊动脉常于该三角内其自肝右动脉。

34.肝胰壶腹:又称Vater壶腹,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中段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后略呈膨大,称肝胰壶腹,又称Vater壶腹。

35.右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根、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3之间,呈三角形,周围几乎封闭,窦内感染积脓时不易扩散。

36.Mcburney点:阑尾根部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阑尾炎时此处常有压痛。

37.脊肋角: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称脊肋角,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38.肾窦:由肾实质所围成的腔隙称肾窦,被肾血管、肾盂、肾大盏、肾小盏、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等占据,其出口为肾门。

39.乳糜池位于第一腰椎体前方,腹主动脉的右后方,有时在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间,其上端延续为胸导管。

肠干和左、右腰干汇入乳糜池。

40.会阴: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41.盆膈:又称盆底,由肛提肌和尾骨肌及覆盖其上、下面的筋膜构成。

42.肛提肌腱弓:从耻骨体盆腔面到坐骨棘,闭孔筋膜呈线形增厚,称肛提肌腱弓,为肛提肌和盆膈上、下筋膜提供起点和附着处。

43. 直肠膀胱陷凹:位于直肠与膀胱之间的腹膜转折处,是男性腹膜腔最低的部位,腹膜腔积液(如腹水、出血),多集存于此。

44.阴部管:亦称Alcock管,为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穿经闭孔筋膜的裂隙。

45.腰肋韧带:胸腰筋膜中层上部张于第12肋和第1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

肾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增大第12 肋的活动度,便于显露肾。

46.听诊三角:也称肩胛旁三角,位于斜方肌的外下方,肩胛骨下角内侧的肌间隙。

其内上界为斜方肌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

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晰的部位。

47.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由相邻颈椎的椎体钩和唇缘共同构成。

椎体钩不同方向的骨质增生会引起椎动脉型、脊髓型、神经根型和混合型等颈椎病的不同表现。

48.硬膜外隙:是位于椎管骨膜和硬脊膜之间的窄隙,其内填有脂肪、椎内静脉丛、脊神经脊膜支和淋巴管等,并有脊神经根及其伴行血管通过,正常是呈负压。

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硬膜外隙内的脊神经根。

49.窦椎神经:即脊神经脊膜支,其自脊神经干发出后,与来自椎旁交感干的交感神经纤维一起,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内,分布于硬脊膜、脊神经根外膜和后纵韧带等处。

50. 解剖学“鼻烟窝”:位于外侧部的浅凹,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近侧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桡动脉在窝内。

51.肱骨肌管:由肱三头肌3个头与肱骨桡神经沟共同构成,内有桡神经、肱深血管通过。

52.桡神经血管束:由桡神经和肱深血管组成,位于肱骨肌管内。

53.腕尺侧管:腕掌侧韧带与屈肌支持带间的间隙,有尺神经、尺动、静脉通过。

尺神经在腕部表浅,易受损伤。

54.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构成。

内有指浅屈肌腱及其腱鞘、指深屈肌腱及其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通过。

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管综合症。

55.颈干角:股骨颈与股骨体长轴之间向内的夹角,正常成人约125°~130°,大于此角为髋外翻,小于此角为髋内翻。

56. 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处,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

57. 肌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外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

主要内容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

58. 血管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外侧界为髂耻弓;内侧界为腔隙韧带。

穿经结构有股血管、股管、淋巴管和淋巴结。

59股鞘:为腹横筋膜及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脉、静脉上端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3-4cm。

股鞘内有两条纵向纤维隔将鞘分为三个腔,外侧容纳股动脉、中间容纳股静脉、内侧形成股管,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和脂肪。

60. 收肌管:又称Hunter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约15-17cm的管状间隙。

主要内容有隐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