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
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受暴力击打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脑膜中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
咬肌的血管、神经经下颌切迹进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咬肌间隙下部前方有下颌第三磨牙,后方有腮腺。
腮腺床:由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以及第Ⅸ~ⅩⅡ对脑神经共同形成。
海绵窦: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
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为许多互相交通的小腔隙。
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左头臂静脉及头臂干、气管前淋巴结。
小儿有胸腺上部。
椎前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颈动脉三角:境界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
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
三角内有舌下神经及其降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和颈深淋巴结等。
锁胸筋膜:锁胸筋膜是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腰肋三角:位于膈的腰部与肋部起点之间,底为第十二肋.前临肾,后邻肋膈隐窝.肾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撕破引起气胸.该处薄弱,为膈疝易发处颈动脉鞘:由颈深筋膜构成,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动、静脉的后方。
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的筋膜称锁胸筋膜。
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分布于胸大、小肌。
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入腋腔,分别注入腋静脉和腋淋巴结。
手术切开胸锁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外侧神经,以免引起胸大、小肌瘫痪。
食管后隐窝:右侧纵膈胸膜在肺根以下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
由于左、右胸膜腔在此处相隔很近,故经左胸作食管下段手术时可能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弓状线: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约脐以下4~5cm)处,腹内、外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即弓状线,又称半环线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由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在腹直肌下部的外侧缘附近相互融合而成,呈弓形,构成腹股沟管内侧部分的后壁。
腹股沟三角:为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疝囊经此区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胆囊三角:又称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内有胆囊动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淋巴结,是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肾角:又称脊肋角,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
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盆膈:由肛提肌、尾骨肌以及覆盖于它们上方和下方的盆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其中央部有肛管穿过。
坐骨肛门窝:为位于肛管与坐骨之间的一对楔形腔隙,充满大量脂肪组织,具有弹性,允许肛门扩张。
此处感染时易形成脓肿或瘘管。
会阴浅隙:又称会阴浅袋,位于浅会阴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该间隙内有会阴肌浅层、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末支及其伴行的静脉。
男性尚有阴茎脚、尿道球;女性有尿道、阴道下部、阴蒂脚、前庭球以及前庭大腺。
由于浅会阴筋膜与阴囊肉膜、浅阴茎筋膜、腹前壁浅筋膜深层(Scarpa筋膜)相延续,故会阴浅隙向前上是开放的。
临床上,前尿道损伤时,尿液可渗入会阴浅隙,进而扩散至阴囊、阴茎,甚至到腹前壁Scarpa筋膜的深面。
会阴深隙:亦称会阴深袋,为位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四边均封闭的间隙。
深隙内有尿道球腺、尿道膜部、尿道括约肌、会阴深横肌。
这两对肌与会阴浅隙的三对小肌一样,为会阴神经支配,受意识控制。
深隙内尚有阴茎背动脉和位于其外侧的阴茎背神经,两者均穿过尿生殖膈下筋膜的前缘至阴茎海绵体背面。
阴茎深动脉亦经尿生殖膈下筋膜穿出此间隙进入阴茎脚,并有同名静脉伴行。
听诊三角:又称肩胛旁三角,由斜方肌的外下缘、肩胛骨的脊柱缘和背阔肌的上缘围成。
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
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
有时由于下后锯肌在12肋的附着处与腹内斜肌后缘相距较近,则下后锯肌亦参与构成一个边,共同围成一不等四边形的间隙。
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深面有三条与第12肋平行排列的神经。
自上而下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腱膜的前方有肾和腰方肌,肾手术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当切开此腱膜时应注意保护上述三神经。
第12肋前方与胸膜腔相邻,为扩大手术野常切断腰肋韧带,将第12肋上提,此时需注意保护胸膜,以免损伤引起气胸。
肾周围脓肿时可在此切开引流。
腰上三角是腹后壁薄弱区之一,腹腔器官可经此三角向后突,形成腰疝。
腰下三角:位于腰区下部,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前下缘围成,底为腹内斜肌,表面覆以浅筋膜和皮肤。
硬膜外隙:是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内有脊神经根、椎内静脉从、淋巴管和脂肪组织等,是硬膜外麻醉的部位。
三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四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肌腱袖:又称肩袖,是在肩部的活动肩关节的重要肌肉。
与关节囊愈合,并相互连接形成一接近环形的腱板,围绕肩关节称为肌腱袖。
加强肩关节的稳定。
肌腱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所组成。
腱以扁宽的腱膜牢固地附着在关节囊的外侧和外科颈。
在前方为肩胛下肌腱,上方是冈上肌腱,后及下方为冈下肌腱和小圆肌腱。
肩袖的主要作用有悬吊肱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
冈下肌及小圆肌收缩时肱骨外旋,肩胛下肌收缩时肱骨内收内旋。
当冈上肌或肩胛下肌腱抵止部撕裂时腱袖松弛,可造成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腱袖的肌肉瘫痪可引起肩肱关节半脱位。
提携角:臂轴与前臂轴的延长线相交形成一向外开放的角度,约165-170度,其补角为10-15度,即提携角。
提携角在0°-10°之间时为直肘,小于0°为肘内翻,大于20°为肘外翻。
这三种情况均属肘畸形。
股鞘:为腹横筋膜及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段形成的筋膜鞘。
呈漏斗形,长3~4cm,向下与股血管的外膜融合,移行为血管鞘。
鞘内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分为3个格,外侧容纳股动脉,中间容纳股静脉,内侧形成股管,内含1~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
股环:股管上口称股环,卵圆形,其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被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覆盖,称股环隔,上面衬有腹膜。
从腹腔面观察,此处有一小凹,称股凹,位置高与管环约1cm。
股管内除有1~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外,尚有脂肪组织。
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主要为肠管)可被推向股凹,继经股环至股管,最后由隐静脉裂孔处突出,形成股疝。
踝管:踝部的深筋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之间的部位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此支持带与内踝、跟骨内侧面之间围成踝管。
屈肌支持带向深面发出3个纤维隔,将踝管分成4个通道,由前向后通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血管和胫神经、踇长屈肌腱。
股三角: 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
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和长收肌围成。
从外向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及其分支,还有股管(空隙)等结构。
股三角在大腿的前面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
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
股三角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脉、股静脉、股管和腹股沟深淋巴结、脂肪组织等。
股动脉居中,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
第一章头部1.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及各层特点?答: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
皮肤特点: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血管丰富外伤易出血。
浅筋膜特点: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纤维小隔,内有丰富血管神经,感染物不易扩散,早期有压迫性神经末梢痛。
帽状腱膜及额枕肌特点:帽状腱膜坚韧致密,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至颞区逐渐变薄,与颞浅筋膜相续;腱膜下疏松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此隙范围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移动性大,此层多发生头皮撕裂伤,此间隙内静脉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海绵窦相通,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此隙被称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颅骨外膜特点:不具生骨能力;血管对颅骨不营养,骨膜下血肿可局限。
2.垂体的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答:垂体的位置:位于蝶鞍中央的垂体窝内。
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垂体借漏斗穿过鞍隔与第三脑室底的灰结节相连。
垂体的肿瘤可突入第三脑室,发生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高压。
顶为鞍隔,其前上方有时交叉和视神经,垂体前叶瘤可将鞍隔的前部推向前上方,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
底为蝶窦,垂体病变,可使垂体窝加深,侵袭蝶窦。
前为鞍结节,后为鞍背,垂体瘤时可使两处的骨板压迫变薄,骨质破坏。
两侧海绵窦,垂体肿瘤向两侧扩散压迫发生海绵窦淤血和脑神经受损。
3.海绵窦的交通支及穿经的结构?答:海绵窦的交通:向前经眼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经眼下静脉与面深部的翼静脉丛相交通。
向上经大脑中静脉与上矢状窦、横窦相交通。
向后经颞骨岩尖部,分别与乙状窦或横窦相交通,经岩下窦与乙状窦或颈内静脉相交通。
向下经卵圆孔、破裂孔等处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相交通。
穿经的结构:在前床突和后床突之间的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中,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海绵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颈内动脉在窦内上升并折返向前,展神经位于颈内动脉和眼神经之间,或在窦的外侧壁内。
在后床突之后,外侧壁内只有滑车神经(居上)和眼神经(居下)。
5.腮腺的形态、分部、穿经的结构?答: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颧弓,下至下颌角,后抵乳突前缘,前缘达咬肌表面。
腮腺体积个体差异较大,重15~30克,其形态不规则,约呈楔形,楔形的底位于浅面,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由于腮腺包绕在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方,故可将腮腺分为浅部、深部及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