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雄简介

扬雄简介

扬雄简介
扬雄简介扬雄--蜀中大儒
(前53—18)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
想家两种身份。

《汉书·扬雄传》载其“年七十一,天风五年卒。

”(下引本传,
不再出注)天凤为王莽新朝年号,五年即公元18年。

其生当在汉宣帝甘露元年,为
公元前53年。

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

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
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

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
德纯粹,妙极儒道。

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
“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一、西蜀一廛氓清静事无为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

雄自序“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
石之储”,
家境接近于贫困线。

但若考其远祖,可称得上是王侯世家。

本传称:“其先出自有
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

”扬处“河汾之
间”,在今山西南部。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司马叔侯曰:“虞、貌、焦、滑,
霍、扬、韩、魏皆姬姓也。

”扬为姬姓可以无疑,是周王族支庶。

不过,到底扬氏
属于周王哪一支,因时代绵远,后青衰微,到扬雄时已不可考。

雄又说:“周
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

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智)
伯弊。

当是时,逼扬侯,扬侯乃逃于楚巫山,因家焉。

”据此,扬雄的祖先春秋时
曾自称“扬侯”,晋“六卿”之乱,扬侯受韩、赵、魏的逼迫,举族南迁楚国境内
的巫山地区,似乎扬氏是失利的范、中行、智伯的同党。

不过此说有两点可疑,一
是扬氏称侯,不见于史载;二是范、中行、智伯也不是同时被灭,扬氏无由受到牵
连。

东汉张衡对此有不同说法:“晋大夫食采于扬,为扬氏,食
我有罪而扬氏灭。


如此,则扬氏当时不过是晋国的一个大夫,根本没有扬氏称侯这回事。

扬氏南
迁也不是由于三家之逼,而是扬食我有罪绝封,逃难南迁。

晋灼、颜师古极赞成此
说。

扬雄自序家谱容或有为祖先粉饰的嫌疑,“扬侯”也许是当时对有身份者的尊
称,扬雄误以为五等爵的“侯”爵,反有僭越之嫌;但说扬氏出自有封邑的周室子
孙,应当没有疑问,即便是晋大夫,也不影响他的周室血统。

楚汉相争,扬雄的先人们为避战乱,又溯江而上,“处巴江州”,巴郡江州即
今四川重庆。

避乱时期扬雄祖先都没有事迹可述,直至其五世祖扬季稍起其家,官
至庐江郡太守。

庐江郡在今安徽庐江县。

汉武帝元鼎年间,扬季因逃避仇家迫害,
弃官,“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

”郫即今四川郫县,附近郡邑成都,故本传
又说他是“蜀郡成都人”。

今郸县境内犹有扬雄墓、子云亭等遗迹,刘禹锡《陋室
铭》所咏之“西蜀子云亭”即指此。

民国《乐山县志》引《名胜志》《屏山县志》
《方舆考略》《蜀水经》说:“子云,江原人。

初迁沐川;继迁健为,居子云山,
在键为东南十五里,扬雄故宅在焉;再迁成都金花寺。

”并按:“当云:再迁乐山,
四迁成都。

”此外,扬雄有《绵竹颂》,今绵阳市又建有子云亭。

似乎扬氏入蜀后
曾屡迁其居,踪迹几遍川西各地。

扬季来到郸县,再度成为普通平民:“有田一廛,有室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


一廛即一百亩。

《》:许行对齐王“愿受一廛以为氓”;晁错《论贵粟疏》说:
“今农夫五口之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可见一廛土地,在地
广人稀的古代社会实在是个小数,仅是战国秦汉时期五口之家维持生计和提供赋役
的起码条件,属于普通自耕农家庭,还够不上“小地主”的水平。

杨氏人丁也很单
薄,雄云:“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无它扬于蜀”。

在那个重资产、讲族
势的社会里,一个产业甚薄、人丁不旺的普通人家,要在人地生疏的环境里生存下
来,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王充说:“孔墨祖愚,丘翟圣
贤;扬家不通,卓
有子云。

”(《论衡·自纪》)正是指的这一情况。

扬雄之时,家道仍无丝毫改观。

自序说:“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


又作《逐贫赋》云:“扬子适居,离俗独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
贫且窭。

”有人将此赋叙入扬雄晚年,不确。

赋明云“左崇山,右旷野”,正是他
隐居于岷山之南,卜处于成都平原之间的情景。

此时他穷困潦倒,与乞儿为伍,
“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餮。

”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地步
了。

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顶风冒雨,亲操耒耜,参加生产劳动:“身服百役,手足
胼胝;或耕或籽,沾体露肌。

”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

但是,他胸有大志,以圣
人之业自任,不以产业为意,“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对“既贫且篓”
的家道,处之“晏如也”。

他一心研读“圣人之书”,非此无所嗜好。

如果说西汉
初期的董仲舒是一个“三年不窥园”“志在经传”富而好礼的纯儒的话,那扬雄就
是一位“忧道不忧贫”的君子,是“饭疏食饮水”亦乐在其中的颜回似的“臞儒”。

根据扬雄自述,其为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
不见”。

章句是西汉今文经治学特点;训诂是东汉古文经学的特点。

扬雄不讲章句,
只究训诂,开创了朴实的古文家风。

今文经学者,世守师说,规规以师法章句为意,
不敢越雷池一步;古文家则主张博览泛观,东汉时期的古文大师,如桓谭、班彪、
班固、王充等人莫不“博览群书”,以此为法。

可见冲破西汉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