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要籍简介通释语义的专著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汇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的专门是释义的书。
1.单解语义的专著介绍《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尔雅》是我国最古的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这部书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被称赞为“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研究训诂,撰写注疏的,都以它为依据,因而有重要价值。
《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3 卷20篇。
今本有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19篇。
关于《尔雅》的创作时代和作者,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
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且作者非一人,当是学者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尔”是近正的意思。
“雅”专指“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一般词语之所以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陆德明认为“意义不同,故立号亦异”,但又说“释诂以下三篇,皆释古今之语、方俗之言。
”郝懿行则认为《释诂》为“举古言,释以今语”;《释言》“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释训》“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义叠字累载于篇”。
《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
”首先,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尔雅》出现以前的训诂,有的不过是古人言谈或著述中对某些词语所作的简单的解说,有的也只是对前人某一篇或某几篇论著作些随文释义的注解。
到了《尔雅》,才把古今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物加以全面研究、系统整理,汇成通释语义、粗具条理的汉语分类词典,使训诂学有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尔雅》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
这些故训虽然主要是为了解经,但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先秦的其他作品。
因此,《尔雅》也就成了我们学习古代文献、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
《尔雅》也存在不少缺点,比较严重的有以下三点:第一,所收词语及其义项都不够完备。
第二,在分类方面也有些不科学的毛病。
如《释宫》把道路桥梁也包括进去了,《释器》又包括衣服和食物;释义不够明确。
第三,在释义方法上,往往用多义词解释某些词语,意义不够明确。
《尔雅》注释中今存的注本,以晋郭璞的《尔雅注》一直为时人所重;宋邢昺的《尔雅疏》较为通行;清邵晋涵的《尔雅正义》,远胜于邢疏;郝懿行的《尔雅郭注义疏》,某些方面胜于邵氏《正义》,但剿袭邵书处极多,为人所鄙薄。
《释名》《释名》作者刘熙,字成国,北海(今山东)人,生活年代当在桓帝、灵帝之世,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献帝建安中曾避乱至交州,《后汉书》无传,事迹不详。
《释名》共8卷。
卷首自序云: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
说明刘熙撰此书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
其27篇依次是: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
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虽不够完备,但已可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
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
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声训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采用。
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著作中,声训用得也很多。
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则《释名》为第一书,是刘熙的独创。
《释名》中的声训,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即:或同音,如“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
”“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
”贪与探、勇与踊同音;或音近,如“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
”骂,鱼部明纽上声字;迫,铎部帮纽入声字;或双声,如“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
”河、下皆匣纽; 或叠韵,如“月,阙也,满则阙也。
”月、阙皆在月部。
《释名》在用一个字做声训之后,还接着说明用该字释义的理由。
如“探取入他分”,说明了以“探”释“贪”的原由;“满则阙”,说明以“阙”释“月”的缘由。
这样也就从音义的结合上说明了一个名称的来由。
《释名》用声训解释名物典礼,有些讲得较贴切,有些则为穿凿杜撰之说。
如“斧,甫也。
甫,始也。
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
”(《释用器》)“发,拔也,拔擢而出也。
”(《释形体》)“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蹴跑也。
”(《释天》)这样的解释显得十分牵强。
其实世上事物得名的途径很多,情况非常复杂。
而通过声音线索由一物名衍生出另一物名,只是起名的一种途径而已。
而且有的名称由约定俗成而来,仅仅是记录事物的一种代号,音与义之间并无联系。
所以对事物之名如果全通过声训来解释,势必出现悖误。
不过,远在1700多年以前,刘熙能写出这么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书,实在可贵。
《释名》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其价值主要表现为:1.《释名》以声训解释名物,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使了古代韵书的产生。
《释名》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特别可贵的是,《释名》中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
如《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
天,显也,在上高显也。
清、徐以舌头言之。
”“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
风,泛也,其气博泛而动物也。
清、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这些记录说明了汉代一些方言语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扬雄《方言》所没有的,因而十分宝贵。
2.《释名》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与《尔雅》、《说文》以及古代经典或传注相参证。
如《说文·禾部》:“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
从禾,舂省。
”《释名·释州国》:“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
”此说正是秦“地宜禾”之证。
尤其是《释名》中有许多与《尔雅》、《说文》及经传不同或不尽相同的训释,是很有价值的训诂材料。
如《诗·邶风·泉水》:“我思肥泉。
”毛传:“所出同,所归异曰肥泉。
”出自同一源头而流向异处的泉水为何称为“肥泉”?《释名·释水》曰:“本同出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刘熙说明了原委,比毛传更进了一步。
又如《礼记·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
”《释名·释长幼》曰:“七十曰耄mào,头发白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dié,耋,铁也,皮肤黑色如铁也。
九十曰鲐tái背,背有鲐文也。
”这一解释有异于《曲礼》,内容也较丰富。
这类材料对我们探讨词义学和汉语史都很有价值。
3.《释名》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
如《释天》:“露,虑也,覆虑物也。
”“覆虑”是古语,亦谓之“覆露”,在《汉书·晁错传》、《严助传》、《淮南子·时则篇》中都曾出现,是“荫庇”、“沾润”之义。
《释天》:“虹,又曰美人。
”这是古代俗称。
传说古时有一对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虹。
《释丧制》:“汉以来谓死为物故。
”“狱死曰考竟。
”这些古语,传达了上古时代语言的信息,可以作为考察古今语言发展轨迹的凭据。
4.《释名》所训释的对象不侧重于文献语言,而重于日常名物事类,因此它涉及社会生活面广,从天文、地理到人事、习俗都有所反映;加上《释名》成书去古未远,所以可以因所释名物推求古代制度。
如《释典艺》:“碑,被也。
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
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
后人因焉,无故(即物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
”碑的功用的演变由此可见。
原来,古时丧葬,在墓坑两端各树一石碑,碑间架辘轳,以绋绕辘轳上,挽棺缓缓下放。
后来碑用来追述先人功业。
《释书契》:“笏,忽也。
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
”由此我们可了解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执手板的用途。
《释用器》:“枷,加也。
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
”可见今天一些地区脱粒用的农具连枷的历史相当悠久。
阅读这些记载,可以获得百科知识,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史,考究事物缘始和汉代生产生活情况。
从上所述可见《释名》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社会学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清人毕沅说:“其书参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洵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
”(《释名疏证·序》)这一评价是很中肯的。
《小尔雅》汉代训诂书。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一篇,无撰人名氏。
《艺文志》本于刘歆《七略》,西汉时当已有此书。
不过,现存的《小尔雅》是从《孔丛子》第十一篇抄出别行,已经与《艺文志》不同。
《隋书·经籍志》有李轨《小尔雅解》一卷,日本藤原佐世《日本见在书目》题李轨略撰。
今已亡佚无存。
今本《孔丛子》有宋仁宗嘉祐中宋咸注,题孔鲋撰。
孔鲋为秦末陈涉博士,清人已定为伪书,可能出自汉末。
《小尔雅》既见于《孔丛子》中,时代也不会很早。
全书分为《广诂》、《广言》、《广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物》、《广鸟》、《广兽》、《广度》、《广量》、《广衡》共13章。
前10章大体补《尔雅》所不备,对名物增益稍多。
后 3章释度、量、衡,为《尔雅》所无。
乾嘉时代,《小尔雅》不大为人所重视。
道光以后作注的有数家。
如宋翔凤有《小尔雅训纂》 6卷,胡承珙有《小尔雅义证》13卷。
大抵汲取经传训解,以相参证,为世所重。
《广雅》汉语训诂学专著。
中国三国魏时张揖yi撰。
作者意在增广《尔雅》,因此所释仍用《尔雅》旧目。
自《释诂》、《释言》、《释训》以下,直至《释兽》、《释畜》凡19篇。
其书搜集极广 ,举凡汉代以前经传的训诂,《 楚辞 》、《汉赋》的注释,以及汉代的字书、《方言》、《说文解字》等书的解说都兼括在内。
为研究汉魏以前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著作。
《广雅》(隋代避讳称《博雅》)。
《广雅疏证》《广雅疏证》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
它对《广雅》进行了系统整理,在疏证词语时,不但举例翔实,而且运用当时古音研究的成果,“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
为古代汉语的研究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实际上,《广雅疏证》乃是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语言学史上成就较高的小学要籍。
《广雅疏证》之篇章次序一仍《广雅》,对其训释,逐条加以疏证,内容主要有:“补正《广雅》文字”、“辨证张揖误采”、“纠正先儒误说”、“揭示《广雅》体例”、“疏证《广雅》的训释”、“兼涉同源探求”、“校正曹宪音释”。
《广雅疏证》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博考典籍,取证宏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