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描写了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
教学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雷锋叔叔的动人事迹,二是让学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用实际行动向雷锋叔叔学习。
作者以问答的形式,教育学生懂得奉献爱心,助人为乐。
诗歌要熟读成诵,因此本导学案的设计加强朗读部分,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在朗读和背诵中去触摸雷锋叔叔的足迹。
教学目标:1.认识“曾”等13个生字;会写“锋”等9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3. 2课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2.教师:前面几课我们学习到小鹿、泉水为别人带来了快乐,从而自己也感到快乐。
在我3.教师出示雷锋画像:看,他是谁?(板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1((23()课文介绍了雷锋的哪事迹?)))))))))).)))))))))2.1((23.指名逐节朗读,并说说每节诗各讲了什么,初步体会情感。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教师出示要求会写的91.2.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冒”上边写得略宽,下边“目”写得略窄,稍3.教师重点指导“冒”和“洒”的书写,4.指导学生书写,评议。
四、总结,拓展。
1.2.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强调朗读,以“读”贯穿全文。
本文是一首诗,语言简炼,内容也是比较清楚明白,因此古话说:读中感悟。
并不需要过多的琐碎分析。
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到了雷锋的精神。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卡片2.足迹叔叔泥泞冒着雷锋需要探究交流。
二、精读课文, 1.2.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诗句教学。
3. )他在小溪边把迷路的孩子送回家。
(1(板书:雷锋小溪边2①你是从诗中哪一节知道的?(第节诗))))))))))).)))))))))②出示第2③理解“泥泞”的意思,想象雷锋叔叔冒雨送小孩④有感情地朗读第2(2)他在小路边背着年迈的大娘回家。
(板书:小路旁4①你是从诗中哪一节知道的?(第②出示“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一句,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背”和“踏”两个动词,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雷锋的辛苦。
)③出示“瞧,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就是他洒下的汗滴”一句,指名读。
(从“露珠”联④齐读第4(3)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①你是从诗中哪一节知道的?(第5②出示“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雷锋叔叔时③齐读第5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的“小雷锋”。
三、学唱歌曲,拓展延伸1.读文后的学习伙伴的话,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像雷锋叔叔一样的人呢?学生联系生2.。
3.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文最后两行诗句有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是雷锋叔叔时时处处都为别人着想,他把爱心洒遍祖国各地。
对于这层含义的理解,我引导学生抓住“送迷路的孩子”和“背年迈的大娘”两个场景朗读感悟,体会雷锋叔叔的伟大精神;深层含义是希望处处都有活雷锋存在,奉献爱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同学吗?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身边像雷锋叔叔一样的人并从中受到教育。
6.千人糕教学设计:本课通过爸爸给我讲述“千人糕”,让“我”明白了“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
借助插图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生活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
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好、要、种、的、应、着”。
2.3.食品、衣服、文具等物品的制作过过程进而启发学生发现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激发学生发现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2. 课时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启发谈话,说说对我们生活中的衣服食品的制作过程,引入课题。
2.板书课文题目。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2.3.检查1(2)开火车认读生字。
((34.5.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 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2. 标出课文自然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12(3. 指导学生理清课文。
四、总结,拓展。
1.2.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3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
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启发引导学生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发现和思考生活。
进而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2. 导入新课。
3. 二、精读课文。
)爸爸说的(1(2(3)文章通过米糕的制作过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
想一想: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哪些制作过程?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所谓精神价值,即通过学习文章让学生明白文章所要讲述的道理,在他们的脑中建立起一种价值观,指导他们将这种价值观融入到生活中去。
我们想要孩子学到更多文化知识,但我们更注重的是提高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7.一匹出色的马教学设计:本课讲述了爸爸给妹妹一条柳枝当马骑的小故事,表现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天性。
本课的学习中,除了对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外,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让他们说说自己发现的玩具来引导他们发散思维,观察生活,同事启发学生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学会成长,学会独立,不能一味地依赖父母。
教学目标:)))))))))).)))))))))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发、看、还、舍、长、给、奔”。
2.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要学会自己面对生活中难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掌握生字词。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要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
2.课前准备:1.(教师)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2.板书课文题目。
揭示课题,3.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2.3.4.(1)开火车认读生字。
2(5.6.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2.(1)))))))))).)))))))))(2读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3.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四、总结,拓展。
1.总结本课学习内布置作业。
2. 教学反思:去寻找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的答案,比如记生字词时,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做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记住生字词,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解决问题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生活。
进而培养他们思考问题、愉悦。
的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
3. 二、精读课文。
引导学生小组内自主学习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
妹妹)妹妹开始时求妈妈和爸爸抱她,后来高兴地骑上“马”(1?2()通过学习文章,你学到些什么 3(2.回忆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本可以自己解决,而我们却总指望父母帮忙?我们今后要怎么做?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
1.)))))))))).)))))))))2.想一想: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能想到些什么?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次读文,可以带着问题读文,整体感知全文。
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读书方法,还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了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读书,自觉与文本对话,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动笔圈画的习惯,渗透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情被点燃,从而明白“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1.通过“识字加油站”认识11个生字词,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养2.3.4.5.教学重点:认识1.112.积累词汇3.4.)))))))))).)))))))))课前准备:1.查找搜索一些职业名称和日常用的谚语(学生2.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展示台)1.谈话引入:(12((34(2..34..56.根据“职业”这个主题扩展词语,比比谁的词汇多。
1.(1(2(34(.2(1(2(3(4)在词典的帮)))))))))).)))))))))1.1((2.2(1(2.3第二课时(写话、日积月累、我爱阅读)一、日积月累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三则谚语中的生字词。
(1)学生正确朗读三则谚语,同桌互读。
(2)指导学生理解每则谚语的意思,并指导用法。
2.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谚语,并解释大致意思。
1.学生自由朗读,在老师指导下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词。
(1)你能发现文中的生字都有什么特点吗?如“踮”、“栽”、“疲”、“眨”、“枝”,看看他们的(2)辨别相近字踮/惦栽/裁/载疲/破/坡/2..(13(24.(1)这首诗歌是写给谁的?他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2.5(1)你还看过哪些赞美老师的诗歌?找出来分享一下。
(2)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歌作品,并试着课下给自己的老师写一首小诗歌。
)))))))))).)))))))))三、写话1.1((22.教师展示课件上准备的几段描写人物的范文,给学生讲解人物作文的写作方法。
如重点写他面部的突出特点,可以使用比3.4.布置一个小作文,让学生课下写一段描写自己身边好朋友的小作文,包括长什么样子,在一起时经常做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