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纲要》评价步骤与方法
(一)规划土地评价 最重要的是与委托方协商:评价目标、评价所依
据的资料与摄像、评价的区域范围及边界、评价为之 服务的土地利用类型、评价按两步法还是平行法进行、 拟采用的适宜性类别、需要进行野外调查的范围和深 度、评价的具体步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评价目标
潜在适宜性评价
单适宜性评价 多适宜性评价 综合适宜性评价
第八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 地
根据不同用途
适
宜
性
的
分
根据作物或土地
类
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方
法
宜农 宜林 宜牧 宜渔业 宜灌溉
适宜 较适宜 勉强适宜 不适宜
第一节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
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适宜性 评价方案就是联合国粮农组织1976年正式公布的 《土地评价纲要》. 产生背景:
第八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 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
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 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
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适 宜程度如何进行等级评定。
第八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评价类别
按方法: 按目的: 按对象:
定性 定量 定性+定量
当前适宜性评价
适宜纲是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预期所产生的 效益值得进行投资,而对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破坏危险。
不适宜纲是指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土 地被列入不适宜纲原因很多,如提出的用途可能在技术上不能实 行,例如在裸岩山耕作,但经济原因往往居多,即预期投资获得 的效益小,得不偿失。
一、《纲要》的评价系统与评价类别
2)土地适宜类
土地不适宜类通常可分成两类:
当前不适宜类(N1):
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可加以克服,而在目前的技术和现行 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或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在一定条件下不 能确保对土地进行有效而持久的利用。
永久不适宜类(N2):
土地的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一、《纲要》的评价系统与评价类别
2)土地适宜类 土地适宜类反映土地对某些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用阿拉伯
字母按适宜纲内的适宜程度递减顺序编列。类的数目不加具体规 定。最常见的是在适宜纲内分出三类: 非常适宜类(S1):土地可持久应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制, 或受限制较小,不至于降低生产力或效益,不需要增加超出可承 担水平的费用。 中等适宜类(S2):土地有限制性,持久利用会出现中等程度的不 利,降低生产力或效益并增加投资及费用,但仍能获得利益。 临界适宜类(S3):土地有限制性,对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是严酷 的,将降低生产能力或效益,或者需要增加投入,而这种投入从 经济上说只能算勉强合理的。 上述适宜程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费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害。亚类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高度 适宜类无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类。在实际工作中设置亚 类有两个原则: 亚类的数目愈少愈好,只要能区分开适宜类的不同质量的土 地就可以; 对于任何亚类而言,在符号中应尽可能少用限制因素。一般 只用一个字母就可以。
不适宜纲内的土地也可以按照其限制性划分亚类,但实 际意义不大,因为这种土地不投入经营使用。
纲(Order) 级(Class) 亚级(Subclass)单元(Unit)
S(适宜)
S1
S2
S3
Sc(有条件 适宜)
N(不适宜)
N1
S2m S2e S2me
N1m
S2e-1 S2e-2 S2e-3
N1e
N2
一、《纲要》的评价系统与评价类别
(二) 评价类别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只就质量上表示土地对某一利用方式的适宜性, 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不精确计算投入和产出, 经济情况只作为一般背景说明。这类评价一般旨在用于大 范围区域的综合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土地适宜性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有四个等级:适 宜纲(order)、适宜类(class)、适宜亚类(subclass)和 适宜单元(unit)。
1)土地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S)或者不 适宜(N)。回答适宜(S)还是不适宜(N),是从自然属性、 经济属性两方面,一方面不符合即不适宜。
对这两类土地一般不需要作经济上的定量分析,因为它们所 指定的用途从经济角度来说都是不适合的。当前不适宜类的上限 正是适宜纲内的临界适宜类的下限,它可随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 而变化。而永久不适宜类的上限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的,因而一
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一、《纲要》的评价系统与评价类别
3)土地适宜亚类 土地适宜亚类反映土地限制类别的差异,如土壤侵蚀危
1970年前后,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开展土地评价研究,但评价 系统各异,不统一,给对比研究和国际交流带来困难.
1972年10月,在荷兰瓦格宁根会议上,拟定了《土地评价纲要》 的草稿.并广泛征求意见.
1975年1月对《土地评价纲要》草稿作了修订. 1976年,《土地评价纲要》正式公布
一、《纲要》的评价系统与评价类别
一、《纲要》的评价系统与评价类别
注意: 在具体评价中,究竟划分到哪一等级,是全部
评出纲、类、亚类和单元,还是只评出纲、类和亚 类,取决于研究区的范围大小和研究目的与深度。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制图中还涉及到某些区 域,它们与所考虑的评价目的关系不大,例如居民 地等,对于这些区域,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角度而 言是无关地区,FAO评价图上用NR表示,即在这些 区域内不进行评价。
定量评价是利用定量数字规定土地的适宜性级别,这样可以 对不同类别的土地利用方式作出客观的对比,在评价中要 对投入和产出等作出大量的分析和计算。定量评价主要应 用于大型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从而作出较合理的投资 与开发方案。
目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
目前适宜性性是指土地在未经重大改良的现状下对规定利用 方式的适宜性。而潜在适宜性是指土地在经过重大改良之 后对规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
一、《纲要》的评价系统与评价类别
4)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单元式土地适宜亚类的续分。每一
适宜亚类内所有的适宜单元具有同样的程度的适 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不同适宜单元之间在生产 特点或经营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不同。适宜单元 的划分对于农场一级土地规划时很有意义的。适 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类之后。 如S2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