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测逻辑推理假言命题的核心知识总结

行测逻辑推理假言命题的核心知识总结

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
假言命题作为命题当中最复杂、最难以理解的命题,包含的推理规则有很多,其中做题作为常见的两个推理规则是:逆否规则和传递规则。

传递规则:“如果A,那么B;如果B,那么C”。

可以得出“如果A,那么C”一定也成立。

简记为:“AàB,BàC”可以推出“AàC”。

我们把假言命题的传递规则也叫做“假言三段论”,这个名字说明假言传递规则和三段论的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是,这个形式非常像三段论的形式“A是B,B是C。

所以,A是C”。

与三段论不同的是,这里的A、B、C都是表示“条件”,而三段论的A、B、C都是表示概念。

逆否规则是:假言命题“AàB”和另外一种形式是等价的,即“非Bà非A”。

例如:“如果你长得很漂亮,那么我一定会娶你的”这句话的等值命题是“如果我没有娶你,那么一定是你长得不漂亮”。

逆否规则是一种非常符合日常语言表达的推理规则,在这里提供两种记忆的方法。

第一,联想记忆。

我们知道,在不等式中,如果A>B,那么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一个负号,不等式的方向要变号,即-A<-B。

同理,对于假言命
题,AàB的两边同时进行否定,那么推出的箭头负号也应该变号,即非Aß非B。

第二,口诀记忆。

对于AàB的形式,我们把A叫做“前置条件”,简称“前件”,B 叫做“后置条件”,简称“后件”。

AàB,称为“前件推后件”。

如果“前件推后件”成立,那么“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简称为“否后推否前”,即“非Bà非A”也成立。

我们把“AàB”叫做原命题,“非Bà非A”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即进行了两步操作,首先是把原命题的两个条件逆过来,其次再分别否定。

例如,“如果跳下悬崖,那么就会死去”能推出“如果没有死去,那么一定没有跳下悬崖”。

如果“前件推后件”成立,那么“否定前件推出否定后件”,即“否前推否后”不一定成立。

我们把“非Aà非B”叫做“AàB”的否命题,即推出符号两边的条件分别否定掉。

例如,“如果跳下悬崖,那么就会死去”不能推出“如果不跳下悬崖,那么就不会死去”。

如果“前件推后件成立”,那么“肯定后件推出肯定前件”,即“肯后推肯前”不一定成立。

我们把“BàA”叫做“AàB”的逆命题,即将两边的条件互换掉,或者说把推出符号的箭头呼唤掉。

例如,“如果跳下悬崖,那么就会死去”不能推出“如果死去了,那么就是跳下悬崖了”。

例题:语言在人类的交流中起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种语言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其基本语言的每一种可能的组合都能够表达有独立意义和可以理解的词。

但是,如果人类的听觉系统接收声音信号的功能有问题,那么,并非基本语言每一种可能的组合都能够成为有独立意义和可以理解的词。

可见:
A.如果人类的听觉系统接收声音信号的功能正常,那么一种语言的基本语言的每一
种可能的组合都能够成为有独立意义和可以理解的词
B.语言的有效性导致了人类交流的实用性
C.如果基本语言每一种可能的组合都能够成为有独立意义和可以理解的词,则该语
言完全有效
D.如果人类的听觉系统接收声音信号的功能有问题,那么语言就不可能完全有效
这道题的答案是D。

题干是:有效à组合(即并非组合à并非有效,逆否命题),听觉有问题à并非组合。

应用传递规则,则是:听觉有问题à并非有效。

选项分别是:
A、听觉没问题à组合(不选,否命题,题干成立,A选项不一定成立)
B、有效性à实用性(不选,无中生有,没有在题干中有所体现)
C、组合à有效(不选,逆命题,题干成立,C选项不一定成立)
D、听觉有问题à并非有效(选D,逆否命题,题干成立,D选项一定也成立)
总结一下,这种题的命题模式是,题干给出一些假言命题,例如:题干:AàB,B àC 选项给出一些推理形式,例如:
A选项:非Aà非C(否命题,“否前推否后”,不一定成立)
B选项:CàA (逆命题,“肯后推肯前”,不一定成立)
C选项:非Cà非A(逆否命题,“否后推否前”,成立)
D选项:F(无关项,无中生有,不一定成立)
对于这一类题目,我们需要识别出它考察的是假言命题,这种题目的题型特征是:1)题干中会出现大量的重复,原因是大量重复的条件能够保证题干的条件能够用传递规则串联起来;2)题干中会出现大量的关联词,原因是关联词是假言命题的标志。

这类题目我们的解题思路是:1)识别出题目考查的是假言命题;
2)通过关联词等找出题干蕴含的推出结构,将推理的条件符号化,即用最简洁的语
言来表示条件;
3)运用“传递规则”和“逆否规则”进行推衍;
4)将推衍得到的结果与选项进行比对,选出能够由题干推出的选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