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重点难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的发展。
4.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魏国的建立:220年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蜀国的建立: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3)吴国的建立: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判断正误三国代替东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的倒退。
( × )提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背景: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的灭亡(1)背景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3)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问题思考西晋建立后,实现了短期统一,但很快灭亡,其速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西晋王朝统治腐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
(3)民族矛盾激化。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崛起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士族”阶层形成。
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问题思考为什么士族不与庶族通婚?说明了什么?提示为了保证士族高贵的血统。
说明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2.南朝(1)朝代: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六朝”:建业是今江苏南京,两晋之际更名为建康。
定都于此的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统称为“六朝”。
3.江南的开发(1)背景: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江南的开发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
重点深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条件、原因、影响(1)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2)原因:①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到江南地区。
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
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那时候,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重点深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时期(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判断正误“十六国”指的是北方出现的十六个政权。
( × )提示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不仅仅是16个。
“十六国”除包括北方最主要的15个政权,还包括西南地区的成汉。
(2)北方的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问题思考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惨败,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淝水之战中前秦因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基础脆弱而失败,说明东晋十六国时期还明显存在着民族隔阂,各族人心不一,充满着民族矛盾。
2.北朝(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①时间:5世纪后期。
②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方政权的更替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问题思考十六国时期,曾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提示曾经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氐族建立的前秦、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以及后来的北周。
知识图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针对练依据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判断十六国中不在北方的政权是()A.西凉B.西秦C.成汉D.北燕答案 C解析从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可以看出成汉在西南地区,其余15个政权都在北方,故C项符合题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对立和统一)(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矛盾减弱,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
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针对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①出现几次局部统一或者短暂统一②出现民族融合高潮③士族势力衰落④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逐步缩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士族势力衰落,削弱了地方分裂割据势力;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这些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D项。
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一“……(魏主)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应用1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在朝廷中推行汉语,禁用鲜卑语的语言汉化措施。
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应用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北魏统治下的中原地区改变了落后的异族风气,反映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兴盛,促进了民族融合。
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应用《宋书》里描写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描述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不同:《史记》描述的江南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商品交换不发达;《宋书》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经济发达。
原因:汉代时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逐渐得到开发。
1.(P28)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江南地区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3)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4)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2.(P31)问题探究: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
提示当代汉族姓氏不少与少数民族存在渊源关系,从这个角度查找材料,了解其渊源关系。
1.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
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 ①吴②蜀③东晋④西晋⑤南朝宋、齐、梁、陈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⑤答案 D解析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
故选D项。
2.《晋书·食货志》记载:“(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汉人遭遇亘古未有的劫难,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有()①中原地区社会动乱②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③少数民族内迁④汉族统治阶级内乱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 A解析由材料“(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可知,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社会动乱、少数民族内迁,导致中原人南迁。
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汉族统治阶级内乱,也是中原人南迁的原因之一。
3.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区域扩大,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其原因主要有()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②人口发展与土地不足的矛盾尖锐③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④新的耕作方法与农业机械的发明⑤三吴地区发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⑤答案 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地矛盾并不突出,特别是江南地区,地广人稀,故排除②;⑤不符合题干设问原因,故排除。
B项正确。
4.图一、图二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
这两幅图()图一图二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百姓民族构成情况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答案 D解析据题干中“以庖厨为题材”的信息可知应是饮食生活状况,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