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尿管感染控制方案

导尿管感染控制方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监测方案
一、控制目的
1、了解留置尿管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2、评估和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留置尿管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

二、监测对象
留置导尿管期间及拔除导尿管后48小时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患者。

三、监测指标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发病率。

四、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
按国家卫计委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泌尿系统感染。

(一)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二)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下述之一即可诊断:
1、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2、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细菌菌落数≥103cfu/ml。

3、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4、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1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105cfu/ml,应视为泌尿系统感染。

5、经手术、病理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三)说明:
1、非导尿或穿刺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需考虑污染可能,建议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2、尿液标本应及时接种。

若尿液标本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即使其接种培养结果细菌菌数≥104或105cfu/ml,亦不应作为诊断依据,应予以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3、影像学、手术、组织病理或其它方法证实的、可定位的泌尿系(肾、肾周围组织、输尿管、膀胱、尿道)感染,报告时应分别标明。

五、预防措施
(一)核心预防控制措施
1、避免不必要的导尿管留置。

长时间使用导尿管是CA-UTI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留置导尿管引起菌尿的每日危险性为3%-10%,30天后为100%。

因此应严格掌握导尿管留置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操作。

留置尿管不应作为尿失禁的常规处理措施——除非其它处理措施无效且患者要求留置尿管。

2、尽早拔除导尿管。

一旦患者不再需要留置导尿管应尽早拔除,以降低CA-UTI的风险。

3、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

使用预先连接的密闭导尿系统(导尿管预先连接于密闭的尿袋)以减少CA-UTI。

尽可能减少断开导尿管连接处的次数,始终保持尿袋和连接管低于膀胱平面。

(二)一般预防控制措施
1、插管前
①严格掌握留置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②告知患者留置尿管目的、配合要点、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③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择16F-18F,成年女性宜选择14F-16F,最大限度降低插管操作次数和尿路感染可能。

④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2、插管时
①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

②严格遵循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操作前认真洗手。

③正确铺无菌巾,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避免污染。

如物品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

④使用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程序如下,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
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是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⑤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⑥插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动作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3、插管后
①悬垂尿袋,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

②及时清空尿袋,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③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④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若采集尿标本并非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从集尿袋采集。

⑤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⑥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患者淋浴或者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尿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⑦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⑧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不得冲洗。

⑨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⑩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三)额外措施
1、留置尿管的更换方法
① 如男性患者有留置尿管指征且膀胱残余量极小,安全套导尿管(假性导尿管)可代替短期和长期导尿管,以减少无认知障碍患者发生CA-菌尿症。

② 间歇导尿可替换长期导尿和短期导尿的替换方式,以减少CA-菌尿症和CA-UTI的发生。

③ 耻骨上方导尿可作为短期导尿的替换方式,以减少CA-菌尿症和CA-UTI 的发生。

2、间歇导尿技术
① 门诊及住院患者使用清洁而非无菌技术时,CA-菌尿症和CA-UTI的风险无显著差别。

② 门诊及住院患者可使用复用导尿管替代一次性导尿管,两者CA-菌尿症和CA-UTI的风险无显著差别。

3、拔除导尿管时筛查和治疗CA-ASB以减少CA-UTI的发生
女性短期导尿管拔除后CA-ASB持续达48小时者间歇抗菌药治疗可降低发生CA-UTI的风险。

4、员工教育与培训
公布留置导尿管的指征,培训员工,并定期评估对指南的依从性。

六、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对参与该监测项目的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泌尿系统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泌尿系统感染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标本的方法。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1、医生
对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应每日评估留拔管指征,尽早拔除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1次/周尿常规检查,如有异常及时做培养;若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做好导尿相关的尿路感染相关宣教和指导。

2、护士
做好留置尿管患者监测记录的填写,做好导尿相关的尿路感染相关宣教和指导。

(三)泌尿系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尿常规检查异常时,应结合尿培养进行诊断性检查。

导尿标本的采集
采集原则: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可用
碘伏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室温下尿标本内细菌浓度随送检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导致影响病原菌与污染菌的区分,不能立即送检者,可暂存4℃冰箱。

(四)调查登记方法
1、病房护士登记“留置导尿病人治疗护理评估表”及“留置导尿病人每日评估表”,信息可从患者病历中,床旁调查中及与医生的交谈和追踪调查所得。

七、有关指标的计算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 观察期间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例数
观察期间尿道插管的总日数ⅹ1000‰
八、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月汇总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检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相关人员反馈。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