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1汇率对贸易影响问题的理论研究:经济学上,最开始提出各国出口的产品种类不同的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他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与别国进行贸易,并使双方获利。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商品和劳动无质量差异,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均不变;无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不考虑消费需求偏好因素的影响。

这样两国的比较优势由劳动生产率差异决定,而这一比较优势又是决定两国贸易及其结构形式的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出口的产品种类数量各不不同,众多因素都会引起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近年来经济学家研究越来越多的就是汇率对出口结构的影响。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汇率变动对贸易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流量调整的影响。

马歇尔于19世纪末创立了弹性学说,主要用于一般商品价格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分析。

勒纳发展了该学说,认为汇率调低具有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能改善贸易逆差;最终得出了“马歇尔一勒纳”条件。

弹性分析方法是以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的,但仍然不够完善,随后分别出现的时滞理论、吸收分析方法和货币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完善。

在研究汇率与进出口的弹性关系上,早期经济学家便发现了J曲线: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存在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货币升值后在短期内不但不会减少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使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加。

从长期来看,货币贬值可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使贸易收支得到改善;货币升值可以减少出口,促进进口。

但是,由于贸易收支的短期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长期需求价格弹性较大,货币贬值有可能导致贸易收支先降后升,货币升值有可能导致贸易收支先升后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收支先降后升或者先升后降的走势很象英文字母“J”,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的J曲线效应。

大量的文献均采用总体贸易数据,其隐含着一个较强的假定,即汇率变动对不同类别商品的影响一样。

由于汇率变动对不同产业或产品的贸易影响程度不一,影响的方向也不同,这样,在采用总体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时,可能产生不同的效应相互抵消现象,从而得出的总体效应不能如实反映汇率变动对贸易的真正影响。

虽然关于汇率对贸易研究的结论不尽一致,但它们都表明,汇率的变动可直接影响进出口产品价格,进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

但是,我们认为,当把所有的产品加总进行研究时,无法准确辨别汇率变动对不同分类产品的影响。

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对不同类型商品的进出口产生的影响力应该是不同的。

2国内外关于汇率对分类产品出口影响问题的实证研究:2.1国际有关利用弹性理论分析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现状最早关注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转换问题的经济学家当推李斯特,他早在1841年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就较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转换理论。

很多研究在研究汇率变动和进出口关系时,运用的都是总体数据,没有区分行业或商品类别进行研究。

对此,外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Obsffeld(2002)也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对于汇率变化在商品相对价格上的影响,在不同类工业商品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有关不同类商品之间的差异需要更多的理论及实证研究[1]。

综观中外文献,分析出口和进口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而研究著名的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是否能够成立是研究“货币贬值是否能够改善贸易收支”问题最普遍的思路。

国外学者研究集中在ML条件(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是否成立以及J曲线效应是否存在两个方面,分析汇率变动是否对贸易净额产生影响。

认为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常常不成立,主要包括Dornbusch和Bahmani-Oskooee 等;认为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可以成立,包括Krugman和Baldwin、Moffett以及Marquez等。

2.1.1、倾向于ML条件成立Bahmani-Oskooee(1998)通过观察希腊、印度、韩国和泰国等六个国家1973-1990年的数据,采用平稳性数据计算出了这六个国家的贸易弹性。

和传统方法相比,进口的数量取决于价格、本国价格和名义汇率。

除了新加坡(0.15),这些国家的进口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实际收入弹性也是富有弹性,但韩国除外,它只有0.3l。

最后得出结论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成立,汇率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的贸易平衡2。

Olugbenga(2003)研究东南亚四国在1980年到2001年期间的情况。

发现四国与美国和日本的贸易都符合ML条件[3]。

2.1.2 ML不成立或是无法确定它成立Rose(1991)通过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五个OECD主要成员国的实际汇率和实际贸易平衡,指出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汇率能够显著影响贸易平衡。

他采用了非参数当地加权回归技术(LWR)建立模型,美、英、加、德、日等国1974-1986年的数据的检验表明,上述国家的进出口与实际汇率及国内外产出(工业增加值代替)之间均不存在协整关系,ML条件不成立[4]。

Wilson(2001)对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进行研究。

仅发现韩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满足ML条件[5];Boyd(2001)利用协整理论,运用结构协整向量回归分布滞后(VARDL)模型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分析了八个OECD成员国的实际汇率与实际贸易平衡,指出产出和实际汇率与贸易平衡有很弱的关系。

计量结果显示,误差修正模型(VECM模型)中三个国家(加拿大、德国、美国)的实际汇率升值效应显著,六个国家(除了法国和德国)的J曲线效应显著。

长期中ML条件在八个国家中的五个国家(法国、德国、日本、荷兰、美国)是成立的[6]。

2.2国内有关利用弹性理论分析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情况关于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国内文献多集中在汇率水平的变动对于进出口的影响,在研究汇率对分类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常规的作法是从标准进出口需求方程出发,运用弹性分析法考察ML条件是否成立。

经济学者们基本是采用的从人民币汇率对相关省不同类型出口商品弹性出发把协整理论应用到了计量分析方法中,对于时间序列数据的不稳定性做相应处理这样研究方法。

许多学者结合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和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也做了很多研究。

弹性理论的实证研究结果大概分为三类:2.2.1认为我国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严重不足1 Maurice Obsffeld Exchange Rates and Adjustment:Perspeclives from the NewOpen-Economy Macroeconomics 20022 Bahmani-Oskooee Effects of ernment budget on its Currentaccount winter1989.293 .Olugbenga. Exchange Rate and Trade Balance in East Asia:is There a J-curve? 2003(18)4 Rose,A.K.”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s in A Poplar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Does the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Hold?”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1,30,00.301—316.5 Wilson John F.Wendy E Takacs .Differential Responses to Price and Exchange Rate Influences in theForeign Trade of Selected Industrial Countries 1979(2)6 Boyd D. Real Exchange Rate Effects Oil the Balance of trsrde 2001强永昌(1999)分析了汇率中性和非中性观点,得出结论:汇率变动对贸易发展长期利好效果并非汇率变动本身造成的,而是以汇率变动为契机,通过比较竞争优势的转换而成的民币升值的方式来纠正中美贸易失衡并不符合“对症”规则的要求,他以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贸易关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遍最小二乘法,用三个回归方程即出口方程、出口价格方程、进口方程分别得出线性回归系数,它们分别是出口价格指数对出口量的弹性、汇率对中国出口价格指数的弹性以及汇率对进口额的弹性。

计算出的结果认为中国出口额对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是很弱的,为0.068,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国贸易收支影响很小。

Cem和Dayal.Gulati(1999)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贸易变化尤其是进出口的价格弹性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

他们把影响中国出口需求的因素归结为相对出口价格和世界对中国出口商品需求的规模,并且使用世界实际收人替代实际规模变量。

他们的分析结果表明,进出口长期和短期的价格弹性都是不显著的。

但他们的结论也表明中国的进出口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反应正在变得更加富有弹性[7]。

Cerra and Saxen(2002)、谢建国(2002)指出中国出口与汇率关系较弱,不存在协整关系[8];厉以宁等对我国1970.1983年的数据分析后认为,我国的进口、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只有0.6871和0.0506,二者之和明显小于1,不满足ML条件中要求的进口和出口需求价格弹性相加大于1的条件[9]。

沈国兵(2004)使用中日双边贸易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发现,中日贸易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10]。

2.2.2、认为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强戴祖祥(1997)首先分析了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的稳定性条件与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贬值政策有效性的条件是一致的,既都满足“马歇尔.穆纳”条件[11]。

而李建伟(2003)指出我国出口弹性为0.66,进口弹性为0.56:而卢向前(2005)指出我国出13弹性为一1.88.进口弹性为1.96;汇率对贸易影响显著[12]。

卢向前和戴国强(2005)回考虑了国内研究普遍缺乏对数据平稳性的检验,利用了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来分析样本数据,最大可能的消除数据的不平稳性,避免了伪回归现象的出现。

考虑到国内研究此类问题存在两种方法,一种是对进口及出口方程进行估计,再根据各自的价格弹性的绝对值的和是否大于l来决定ML条件能否成立,另一种是直接研究实际汇率对进出口差额的影响,他们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出口额对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较强为1.880952,进口额对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为1.9593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