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小学生体育现状研究综述姓名:吴亚荣学号:061001310系别:体育系专业:体育教育年级:06级指导教师:喻丙梅2009年12月17日小学生体育现状研究综述摘要: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研究分析目前我国小学生的体育现状。
内容涵盖了小学生体育体育兴趣,小学生体育课、课外活动开展情况;小学体育资源配套情况等。
但对于小学体育资源不足、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能满足小学生体育需求的研究很少。
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将直接影响其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也将影响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因此,对于小学生利用社区体育资源满足自己的体育需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前言“……当孩子快乐地运动时,受益的是整个世界!”国际体育机构Rlght To Play总裁Johann Olaw Koss以这句寓意深远的语言结束了他在2007“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的讲演,并且博得热烈的掌声。
小学阶段,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小学生性格天生好动,他们渴望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个体育活动空间。
在中央7号文件也明确指出“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这表明政府对广大学生的关注和体育教育的高度重视。
学校体育必须以终身体育为指导,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更主要是强化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意识,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可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体育教学内容,学校只注重学生成绩,以及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着这些方针都没有落到实处。
“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程”是国家对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素质教育掩盖的“应试教育”下,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实行的是两张课表,“不上”“代上”体育课。
很多论文就小学生体育兴趣、小学生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小学体育资源配套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的观点和做法,但对于小学体育资源不足、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能满足小学生体育需求,对学校、社区一体化模式的研究很少。
因此了解目前小学体育现状对小学生利用社区体育资源满足自己的体育需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2.小学体育资源研究体育器材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潘华、宋丽等人对瑞士小学体育器材进行了研究及启发中表明,瑞士体育器材设备却没有硬性的统一规定的,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丰富多彩,师生们可以自定和优化自己的体育器材,其相对数量和绝对质量都优越于我国目前小学体育器材[1]。
施海燕对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中指出,有的学校体育经费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而体育经费的投人却止步不前[2]。
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有些学校体育器材破旧不堪,学校不能开展正常的体育活动,甚至连正常的体育课也保证不了。
有的学校的器材是自然损坏的器材,有的是被肮脏东西污染了或者易被腐化的器材,还有的像平梯、跳箱因为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敢使用,这些器材常年被搁置一边,由于经费等原因,部分器材没能及时的维修,导致器材的利用率不容乐观。
加之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安排相应的经费用于改善体育设施。
赵雄指出,小学体育经费的短缺,器材的匮乏,其配备达不到国家标准的一半从而导致学生的体质上不去。
目前学校的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总体上来说,学校体育经费所占比例不到学校教育经费的2%[3]。
近年来随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虽有着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费短缺,场地设施的匮乏等问题,同国外相比我们有着一定的差距。
然而体育经费短缺,场地设施匮乏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尺。
因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的按“国家制定的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为小学体育器材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
学校可以合理布局场地,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3.小学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3.1体育课开课情况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4]。
然而竟然没有一所学校达到此标准。
据文献资料显示,教材及大纲实施情况总体不容乐观,冯明丽等人对湘南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表明,虽然开课率为100%,然而上体育课的正常和基本正常率占97.5%,还有2.5%的学校没有正常的开设体育课[5]。
李龙、李镇等人经研究指出,部分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对体育课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还有多数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减少体育课时数或者把体育课变成了补习课、辅导课的现象较为突出。
有的学校上体育课也是象征性的,形同虚设,体育课缺乏保障[3][6][9]。
3.2体育课教学内容研究体育课是学生实现“身、心、社”整体得到锻炼的最佳途径,但是由于体育课教学内容陈旧、普遍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据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学体育实践教学的内容,大多讲究多而全、深而难,学生从小开始一直重复枯燥的内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则很少涉及,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多以教学目标为焦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搭配,却很少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搭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而进行取材[7]。
李长征等人指出,多数学校则采用放羊式教学,总是让学生自己跑两圈,然后自由活动,从而使学生体育习惯差,自觉锻炼时间少。
有的则把体育教育作为手段,把体育教育的重点是放在作为手段的运动项目上,或是把重心放在掌握规定的统一要求的技术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有的学校则采用“填鸭式”,教师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直接将教材“灌注”给学生,导致课堂松散,学生“厌学”“厌练”等现象[8]。
孙强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的反思与展望的研究中指出,在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均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引着学生走,教师统一设计,统一安排,统一行动,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法差异和理解差异,使学生失去了不同体验的机会,缺少了这种愉快的成功感觉,也就失去了主体性。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几乎是相同的教学法下学相同的教学内容,使多数学生体会不到乐趣,最终必然会厌倦体育课[9]。
3.3课外体育活动研究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课外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是丰富学习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得最好空间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最佳途径。
张凤兰等人对新生入学达标率看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指出:目前很多学校的体育场地出现严重的不足,缺乏指导和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的身体锻炼得不到有利保障[10]。
课外活动被其他科目占据的情况也是很严重,大部分学校每天的最后一节课都是上自习课,自习课结束就放学,基本上没有开展每天一个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
张劲松指出,“课外活动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老师们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家长们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害怕学生受伤、影响学习。
学校处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惜让学生牺牲课外活动的权利[11]。
据文献资料表明,除了锻炼条件、锻炼组织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有关外,家庭情况及课业负担、考试压力、学校的不重视对学生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12]。
综上所述,在各城市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的研究中发现学校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的开设不足等问题在我国小学是普遍存在的。
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和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使其还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远远得不到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的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使得学生的体育兴趣越来越淡薄。
然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13]。
因此,当前重要的是将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化,主要是克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视体育“无足轻重”的片面思想和在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对体育运动的内容进行变形,使其趣味化、生活化[9][14]。
4.结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儿童少年良好的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是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影响。
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道:“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也就成了插曲[15]。
”这说明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依托关系,学校体育必须和社会体育接轨。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都认为:“学校体育是学校学生的体育,社区体育是社区民众的体育”,这种传统观念人为地把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严重的脱离开来,极大地限制了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融合,由于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建立终身体育理念的实践基地。
而且社区与学生活动密不可分,社区体育的影响是极大的,它不仅仅是学校体育的延伸,更是对学校体育的开发与拓展。
由此多为学生的健康需求着想,而不是片面追求知识的灌输,多为学校体育发展鼓励而不是拆台,多为学校体育工作办实事,而非空喊口号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
近年来从小学体育现状的研究情况来看,对小学体育资源不足、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能满足小学生体育需求,如何将学校和社区一体化的研究很少。
作为新世纪的学校体育应该认真审视且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改变过去学校体育教育的封闭状态,将学校体育放在一定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背景中,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互结合,营造一个大环境、一个好氛围,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满足小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对我国小学体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综述,为解决学校体育资源不足,提出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学生体育锻炼模式,对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5.参考文献:[1]潘华,宋丽,熊文博等.瑞士小学体育器材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四川体育科学,2008,3(1):146-148.[2]施海燕.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9,(上旬刊):79-82.[3]赵雄.甘肃省庆阳市中小学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学•探索,2008,16(2):53-55.[4]彭代斌,武汉市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3(17):49-51.[5]冯明丽,李儒新等.湘南小学体育现状和对策的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5,26(2):105-108.[6]李龙,李镇等.对北京市海淀区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6(4):51-53.[7]张亚荣.论学校与社区体育结合队学生终身体育形成的促进[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163-164.[8]李长征.对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7(38):126-128.[9]孙强.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的反思与展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23(3):143-144.[10]张凤兰,李志有.从新生入学达标率看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18(1).26-28.[11]张劲松.从“圈养学生”事件对学校体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8):126-28.[12]张景政.徐州市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8,(下旬刊):155.[13]杨俊伟.未来体育教学展望[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4):114-115.[14]王湛.学校体育现代化思考与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1-3.[15]吴玲,杨建国.“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