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护理实践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护理实践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护理实践专家共识
(完整版)
据WHO统计,35%的人群有过敏性疾病,其中儿童占80%左右。

WHO已经把过敏性疾病列为重点防治疾病。

皮肤点刺试验(SPT)被广泛用于过敏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中,但我国尚无统一的皮肤点刺试验操作和评估标准。

为推动我国皮肤点刺试验操作的规范化,提高护士操作的准确性,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科护理联盟小儿呼吸(哮喘)学组组织,在全国选取具有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护理及皮肤点刺试验经验的专家组成专家组,编写《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护理实践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为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临床实践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

适用范围
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适用于0~18岁人群,婴幼儿以食入性变应原过敏较为常见,但吸入性变应原过敏在婴幼儿早期也较常见,因此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也可以应用于婴幼儿。

适用科室为呼吸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儿童保健科等。

适应证
怀疑儿童对某种或几种变应原过敏,即可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异性皮炎、变应性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丘疹性荨麻疹等。

禁忌证
1.皮肤存在皮疹或皮肤划痕症阳性;
2.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未得到控制;
3.既往曾因暴露于所检测的变应原中而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4.因潜在疾病、心理原因等不能配合或不耐受者;
5.试验前曾服用过有抑制作用的药物且停药时间较短者,常见药物对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影响见表1。

操作步骤
由于不同年龄儿童的皮肤面积不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可在单侧或双侧前臂进行。

1.操作前(1)用物准备:①过敏反应抢救用物(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②常规用物:75%乙醇溶液、生理盐水、棉签、点刺液、点刺针、划痕笔、刻度尺、锐器盒、计时器、签字笔、报告表。

(2)被检测者准备:①询问被检测者用药情况。

②确认被检测者是否伴皮肤划痕症:采用划痕笔在试验部位检测是否出现划痕症,如果是,则不宜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③确认被检测者试验部位皮肤状况良好,无荨麻疹、湿疹等。

④确认被检测者为非空腹状态。

⑤询问被检测者是否对75%乙醇溶液过敏:如对75%乙醇溶液过敏则采用生理盐水擦拭试验部位,避免影响试验结果。

(3)护士准备:①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应由经过规范培训的护士进行操作。

②洗手、戴口罩。

2.操作中(1)用75%乙醇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洁前臂曲侧,自然待干。

(2)将适量点刺液滴于前臂曲侧,每2种点刺液间隔≥2 cm,以避免交叉浸染。

(3)用点刺针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于皮肤上的点刺液,深度以刺入表皮层为宜,停留约1 s后拔出,每个点刺针仅用于1种过敏原试验。

(4)告知被检测者或家长保持手臂掌心向上平放,15~20 min 后观察试验结果。

此过程中避免抓挠试验部位皮肤,切勿离开留观区,如有不适如面色潮红、胸闷、气促、全身皮疹等请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5)15~20 min后护士采用刻度尺测量试验结果。

3.操作后0至++++分级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结果判读方法。

结果判读包括2种方法。

(1)以风团或红斑直径(S)>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直径3 mm作为阳性结果。

S=(最大竖径+最大橫径)÷2,需保持竖径与横径垂直;(2)皮肤指数=S/阳性对照(组胺)直径。

正常:皮肤指数=0 或与阴性对照相同;一级(+)为0<皮肤指数<0.5;二级(++)为0.5≤皮肤指数<1.0;三级(+++)为1.0≤皮肤指数<2.0;四级(++++)为皮肤指数≥2.0。

试验结束后避免抓挠试验部位皮肤,待其自然消退后方可洗手、洗澡等。

清洗时水温不宜过高。

部分被检测者可发生迟发性反应,即在皮肤点刺试验6~12 h后出现点刺部位阳性反应,需提醒被检测者及家长注意观察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

过敏反应的分级、临床表现和处理措施(见表2)
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不准确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1)点刺液:①点刺液应按说明书要求在恒温环境下避光保存(一般适宜温度为2~8℃)。

②阴性对照使用生理盐水,阳性对照使用组胺溶液。

(2)点刺试验操作方法:每2滴药液之间应间隔≥2 cm,药液间隔过近(<2 cm)或点刺液流散易致药液混合,红斑相互重叠不便于区分。

(3)观察时间:试验后皮肤阳性反应在点刺后10~20 min达高峰,因此测量皮肤风团的最佳时间是皮肤点刺后15~20 min。

(4)结果判断和解读:一般来说,与阴性对照相比,风团或红斑直径(S)≥3 mm判定为过敏原SPT阳性,S<3 mm判定为阴性。

但皮肤反应强烈并不意味着病情严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仍需重视S<3 mm的风团。

(5)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分析:①皮肤划痕症;②激惹反应或非特异性反应;③点刺部位出血,药液进入深层组织。

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分析:①过敏原试剂保存不当致初始浓度不足或逐渐失效;②被检测者应用抗组胺或激素药物,影响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③被检测者合并某些疾病,皮肤反应性降低;④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操作不
当(点刺过浅或未刺入);⑤过敏原只在鼻部或眼部产生反应,未出现全身反应。

《共识》是在现有技术、证据的基础上对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临床实践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规范,随着技术的进步、环境的变化,共识小组会及时更新《共识》内容,便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