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弹性固定: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
对该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仍可轻微活动,但有弹性阻力。
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的骨端又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
这种情况,称为弹性固定。
2.创伤性关节炎:由于关节软骨面被损伤,造成关节面不平整,或整复操作不当,关节之间关系未完全复原,日久导致部分关节面磨损,活动时引起疼痛。
后期可发生关节退行性变和骨端边缘骨质增生。
3.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的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4.骨擦音:骨折时,由于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檫而产生,一般在检查骨折局部时,用手触摸可感觉到。
5.异常活动: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好像关节一样能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又称为假关节活动。
6.关节盂空虚:构成关节的一侧骨端部分,完全脱离了关节盂,造成关节盂空虚,表浅关节比较容易触摸辨别。
7. “方肩”畸形:肩部失去正常圆钝平滑的曲线轮廓,多见于肩关节脱位。
8. 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9. 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10. 功能对位: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得到矫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折愈合后肢体的功能可以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要求。
11. 反常呼吸:多根肋骨双处骨折时,骨折部胸廓失去支持,产生浮动胸壁,吸气时因胸腔负压增加而向内凹陷,呼气时因胸腔负压减低而向外凸出,恰与正常呼吸活动相反,故称为反常呼吸。
12. 肘后三角:肘部的三点骨突标志是肱骨内、外上髁及尺骨鹰嘴。
伸肘时这三点成一直线,屈肘时这三点形成一等边三角形,故称“肘后三角”。
13. 颈干角: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所形成的角度称内倾角,又称颈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
14.前倾角: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间的连线所形成的角度,称前倾角或扭转角,正常在12°~15°之间。
15. 结节关节角: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形成的夹角,称之为结节关节角,正常值为30°~45°。
16.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因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致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坏死,最后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17.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椎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变形或狭窄并引起马尾及神经根受压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者。
18.腰椎间盘突出症: 系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并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
19.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骼而引起的炎症称化脓性骨髓炎。
20. 血源性骨髓炎: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经血流传播至骨骼者称血源性骨髓炎。
21.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关节内或关节附近的骨折或脱位,因损伤严重,急救固定不良、反复施行粗暴整复手法和被动活动,使血肿扩散或局部反复出血,渗入被破坏的肌纤维之间,血肿机化后,通过附近骨膜化骨的诱导,逐渐变为软骨,然后钙化、骨化,在x线照片上可见到骨化阴影,常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脱位时损伤了关节附近的骨膜并与周围血肿相沟通,随着血肿机化和骨样组织形成,可引起骨化性肌炎。
好发于肘、膝、肩等处。
)22. 端挤:内外侧移位用端挤手法。
操作时,医者-手固定骨折近端,另-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方向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内挤迫。
23. 5“P”症:①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②苍白(Pallor)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④肌肉瘫痪(Paralysis);⑤无脉(Pulselessness)。
24.踝穴:内、外、后三踝构成踝穴,而距骨居于其中,呈屈戌关节。
25. 布朗-色夸综合征:脊髓半侧损伤也称布朗-色夸综合征,浅感觉传导束进入脊髓后先交叉再上行,而深感觉传导束则先上行后交叉,因此伤侧出现运动和深感觉丧失,但痛、温觉仍然保存,触觉稍减退。
而对侧仍有运动和良好的深感觉,但痛、温觉丧失,触觉稍减退。
骨折的病因有哪些?分为外因和内因。
(1)外因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及疲劳骨折;(2)内因包括年龄和健康状况、骨的解剖结构位置和结构状况、骨骼病变等。
试述肌力测定标准?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Ⅰ级肌肉有微弱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在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
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后脱位的鉴别要点是什么?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后脱位,肘部均呈靴形畸形。
但是:肱骨髁上骨折断端可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肘关节后脱位则有弹性固定感。
肱骨髁上骨折时,肘后肱骨内、外上髁与鹰嘴突三点关系仍保持正常;肘关节后脱位时,肘后三点关系异常。
简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X线表现。
Ⅰ期:股骨头轮廓无改变,多在负重区出现囊性变或“新月征”。
Ⅱ期:股骨头轮廓无明显改变,负重区可见密度增高,周围可出现硬化带。
Ⅲ期:股骨头出现阶梯状塌陷或双峰征,负重区变扁,有细微骨折线,周围有骨质疏松征象。
Ⅳ期:髋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头扁平、肥大、增生,可出现向外上方半脱位或脱位。
髋臼边缘增生硬化。
简述有移位股骨颈骨折下肢畸形的特点。
伤肢外旋、缩短,髋、膝关节轻度屈曲。
囊内骨折足外旋约45°~60°,囊外骨折则外旋角度较大,常达90°,并可扪及大转子上移。
简述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异同。
①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均多发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全身并发症也大致相仿。
②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肿胀明显,有广泛的瘀斑,压痛点多在大转子处,预后良好。
③股骨颈骨折瘀肿较轻,压痛点在腹股沟中点,属囊内骨折,愈合较难。
④X线照片可明确诊断和骨折类型。
股骨干上、中、下1/3骨折断端移位机理是什么?①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端因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以及其他外旋肌群的牵拉而产生屈曲、外展、外旋移位,骨折远段由于内收肌群作用则向后、向上、向内移位。
②股骨干中1/3骨折时,两骨折段除有重叠畸形外,移位方向依暴力而定,但多数骨折近段呈外展、屈曲倾向,远端因内收肌的作用,其下端向内上方移位,无重叠畸形的骨折,因受内收肌的影响,而有向外成角的倾向。
③股骨干下1/3骨折时,因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往往向后移位。
如何选择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牵引方法?(1)垂直悬吊皮肤牵引:适用于3岁以内的儿童;(2)皮肤牵引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病人;(3)股骨髁上牵引适用于中1/3骨折或远折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4)股骨髁牵引适用于上1/3骨折和远侧骨折段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5)胫骨结节牵引适用于上l/3骨折和骨折远端向前移位的下1/3骨折。
简述胫骨下l/3骨折造成迟缓愈合和骨不连的原因。
胫骨的营养血管由胫骨干上1/3的后方进入,在致密骨内下行一段距离,而后进入髓腔,胫骨下1/3又缺乏肌肉附着,故胫骨中、下段发生骨折后,往往因局部血液供应不良,而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简述胫腓骨骨折造成创伤性关节炎的原因。
正常人的踝关节与膝关节是在两个相互平行的轴上运动,若胫腓骨骨折发生成角和旋转移位,必然破坏二轴心的平行关系,既影响步行和负重功能,并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简述肩关节周围炎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①肩关节周围炎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都可出现肩臂部疼痛,但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肩关节活动尚可,且无肩臂部压痛;而肩关节周围炎则无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肩关节活动受限,肩臂部压痛明显。
②肩关节周围炎的肩臂部疼痛与神经走行无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肩臂部疼痛与颈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
③肩关节周围炎X线检查多为阴性;神经根型颈椎病X线片多出现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等变化。
简述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临床鉴别要点?①冈上肌腱炎发病缓慢,肩外侧渐进性疼痛,上臂外展60°~l20°时肩部疼痛剧烈。
检查时压痛点在肱骨大结节处或肩峰下压痛,“疼痛弧”征阳性;②肩峰下滑囊炎主要表现为肩峰下疼痛、压痛,但当肩外展至90°时原肩峰下压痛处压痛不明显或消失;③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疼痛、压痛以肱骨结节间沟为主,肱二头肌抗阻力屈肘时疼痛加重。
王某,女性,65岁,摔倒手腕受伤诊断:右桡骨下端骨折。
伸直型。
病因病机简析:患者跌倒时,腕关节呈背伸位,手掌着地,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骨折远段向背侧和桡侧移位,桡骨远段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减少或完全消失,甚至形成相反的倾斜。
整复及固定方法:患者坐位,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上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他四指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肌,先顺势拔伸2~3分钟,待重叠移位完全纠正后,将远段旋前,并利用牵引力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使之复位。
若仍未完全复位,则由两助手维持牵引,术者用两拇指迫使骨折远段尺偏掌屈,即可达到解剖复位。
固定时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扎上三条布带,最后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固定时间:4~5周。
张某,女,78岁。
摔倒屁股着地股骨转子间骨折(1)患者的诊断:右股骨转子间骨折(顺转子间型)。
诊断依据:①右髋部着地受伤史;②右髋部疼痛,右下肢外旋、缩短畸形,右大转子处深压痛,叩击患肢足跟时髋部痛甚;③X线片示:自大转子顶点起斜向内下方至小转子处有一骨折线。
(2)初期治疗方案:采用牵引复位法整复,左下肢置于外展中立位,行左股骨髁上牵引,使骨折的移位矫正并固定,牵引重量6~8kg。
中药内服:以行气消瘀,消肿止痛为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鼓励患者早期在床上进行全身锻炼,嘱患者每天做踝关节屈伸运动与股四头肌舒缩锻炼。
徐某,男,63岁,摔倒屁股着地股骨颈骨折(1)诊断:右股骨颈骨折。
(2)治疗:首选在电视x光机下手法复位并用多根钢针或螺纹钉内固定。
(3)骨牵引复位法:置伤肢于外展中立位,施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或股骨髁上骨牵引,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l/7,牵引2~3天后,观察X线片,如果骨折远端已复位,再将伤肢置于外展内旋位以纠正向前成角畸形,使断面紧密接触,将牵引改为体重的1/10左右以维持牵引;如果骨折远端尚未牵下,则加大牵引重量,在一周内使之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