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部分 分章练习2020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部分 分章练习2020

教育学分章练习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概述、属性、功能、起源、发展历程)(一)单选1.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朱熹答案:B2.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主张这一观点的是教育的()A.心理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 C.神话起源说 D.生物起源说答案:A3.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的形态出现在()A.夏朝B.西周 C.春秋 D.战国答案:A4.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A.学校的出现 B.学制的建立 C.教师的出现 D.教育机构的建立答案:B5.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内容是()A.六艺B.七艺 C.四书五经D.八股文答案:C6.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D.骑士教育答案:B7.“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教育的一大特征。

A.古代印度B.古代罗马C.古代埃及D.古代希腊答案:C8.西方古代封建社会存在两种典型的教育形态,分别是()A.教会教育与骑士教育B.古雅典教育与古斯巴达教育C.教会教育与宗教教育D.骑士教育与宗教教育答案:A9.普及义务教育始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答案:C10.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答案:B11.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A.《论语》B.《大学》C.《孟子》D.《学记》答案:C12. “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答案:C13.狭义的教育是指()。

A.德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答案:B(二)辨析题1、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答案:(1)这句话是正确的。

(2)首先,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而“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3)其次,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研发者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者等。

所以说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4)因此可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2、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答案:错误(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构成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2)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3、制度化教育就是对非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答案:错误(1)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2)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4、学校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答案:错误。

学校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所以说该说法是错误的。

5、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答案:错误。

首先,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只是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之一。

其次,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劳动知识和生产技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

6.终身教育即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

()答案:错误(1)教育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方式的教育。

这些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阶段和形式。

(2)所以,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观念是错误的。

7.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原因有: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1、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点主要有哪些?答案: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单选题1、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

A、凯洛夫;《教育学》B、赞可夫;《教学与发展》C、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答案: C2、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孟子》和( )。

A、《春秋》 B 、《论语》 C 、《礼记》 D 、《学记》答案: B3.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A.《学记》 B.《论演说家的培养》 C.《论灵魂》 D.《论语》答案:A4.重视儿童教育,研究总结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活教育”的教育家是()A.陈鹤琴 B.陶行知 C.晏阳初 D.黄炎培答案:A5.“兼爱”“非攻”是()的教育主张。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答案:B6.国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A.苏格拉底 B.布鲁纳 C.夸美纽斯 D.乌申斯基答案:A7.()强调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目的。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布鲁纳 D.蔡元培答案:D8.第一本公认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A.凯洛夫的《教育学》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D.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主义与教育》答案:A9.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用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学记》的这句话要求教师()A.循序渐进 B.启发诱导 C.因材施教 D.长善救失答案:D10.近代教育史上,哪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A.夸美纽斯 B.杜威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答案:D11.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凯洛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马卡连柯答案:A1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说文解字》 B.《论语》 C.《孟子》 D.《四书集注》答案:B13、古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学者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昆体良 D.亚里士多德答案:A14、“四书”、“五经”是我国()的教育内容。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答案:D15、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观点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答案:A16、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答案:B17、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孟子》答案:B18、标志着规范的教育学诞生的著作是()。

A.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B.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C.德国康德的《教育学讲授纲要》 D.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答案:D(二)辨析题三、教育与社会(一)单选题1.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属于()A.校园文化B.学生文化C.校园物质文化D.校园精神文化答案:A2.某中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融洽,这反映了学校良好的()A.精神文化 B.制度文化 C.物质文化 D.环境文化答案:A3.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是()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布鲁纳D.舒尔茨答案:D4.唐朝“六学二馆”的入学要求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的影响。

A.受教育权 B.领导权 C.教育内容 D.体制答案:A5.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A.科学技术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生产力答案:D6.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A.生产力水平 B.科学技术水平 C.文化传统 D.经济制度答案:A7.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文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人口答案:C(二)辨析题1、人口因素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答案:(1)该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人口数量和规模可以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但是并不起决定作用。

(2)兴办教育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受两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一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怎样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如何。

(3)所以说该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答案:正确。

(1)教育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使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教育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使它成为文化本体。

3、教育的规模、速度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是同步的。

()答案:错误。

(1)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2)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答案:该说法是正确的。

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教育也具有自身的规律,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意味着学校不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不能放弃学校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因此学校要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