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师考试《茶叶加工技术》练习题(一)及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16 分)1、按鲜叶初制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程度,六大茶类从弱到强的顺序依次是(2、导致鲜叶变质的主要因素有()、()和()。
3、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是()。
4、在烘青毛茶干燥(烘笼烘干)过程中,毛火应掌握(),足火应掌握(5、按鲜叶适制性要求,就红茶和绿茶相比较而言,叶色深的鲜叶适制(),适制();多酚类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的鲜叶适制();大叶种鲜叶适制(6、我国现有名优绿茶外形,按造型方法和形状特点,可划分为()种类型7、茶叶中具有兴奋提神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和()。
8、比较眉茶和烘青初制揉捻工序的加压大小,加压较轻的是()。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 分)1、茶叶内含物中,生物碱含量最多的是()。
A、茶叶碱B、咖啡碱C、可可碱2、下列各组茶叶中,属黄茶类的是()。
A、君山银针,蒙顶黄芽B、白毫银针,蒙顶黄芽C、蒙顶甘露,蒙顶黄芽3、形成红茶“冷后浑”现象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A、茶黄素、咖啡碱B、氨基酸、多酚类C、茶红素、咖啡碱4、下列各组茶叶中,属青茶类的是()。
A、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B、武夷岩茶,铁观音C、铁罗汉,烘青5、在生产中,控制()是鲜叶加工各工序适度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
A、叶片成条率B、茶叶主要内含物质成分含量C、在制坯含水量6、造成绿茶“叶底不开展”的主要原因是()。
A、杀青温度过高B、揉捻压力过大C、干燥温度过高)。
)。
叶色浅的鲜叶)。
7、对匀净度不高的鲜叶,在揉捻中可采取()措施,以达到揉捻均匀的目的A 、分筛复揉B 增加揉捻时间C 增加揉捻机转速 8、 按创制时期的先后顺序,下列茶类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A 、绿茶、黑茶、红茶B 、黑茶、黄茶、青茶C 、红茶、绿茶、白茶9、 “做手”是( )类的加工工序之一。
A 、青茶B 、黄茶C 、白茶10、 下列茶产品中,未经过揉捻工序的是()。
A 、碧螺春B 、白毫银针C 、安溪铁观音三、 判断题(对打“/ ,错打“X”,每小题1分,共10分)1 、鲜叶保鲜技术的关键是控制两个条件,即保持低温和适当降低鲜叶含水量。
2、 嫩杀指杀青程度轻些,鲜叶减重率少些;老杀指杀青程度重些,鲜叶减重率多些3、 制造铁观音的工序有“包揉” ,而岩水仙未经“包揉” 。
( )4、 金玉茶在初制中经过了“渥堆”工序,而做庄茶未经“渥堆” 。
( )5、 按茶类创制时期的先后,青茶早于红茶。
( )6、 品质好的铁观音有“音韵” ,品质好的太平猴魁有“猴韵。
( )7、 六安瓜片茶叶属绿茶类。
( )8、 第二套红碎茶样的品质高于第三套红碎茶样。
( ) 9、 影响渥堆的因素主要是水分、温度和氧气。
( )10、 在青茶加工中,加温萎凋的品质要比日光萎凋好。
( )四、 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32分)1 、某机制名优绿茶,其外形品质特点为“色泽翠绿,扁平光滑,挺秀尖削” 该茶叶的加工流程线并作简略说明。
2、为提高绿茶品质,应如何正确掌握绿茶揉捻工序的技术原则?3、简要叙述武夷岩茶的萎凋技术要点 ) () 设计出制造4、为形成绿茶“三绿”的品质特征,应如何正确掌握绿茶杀青工序的技术原则?五、综述题(任选1题作答,共22 分)1、综述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及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2、试述色素类物质在绿茶初制中的变化及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16 分)1、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2、导致鲜叶变质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升高)、(通风不良)和(机械损伤)。
3、萎凋。
4、在烘青毛茶干燥(烘笼烘干)过程中,毛火应掌握(高温、薄摊、勤翻、快烘),足火应掌握(低温、厚摊、少翻、长烘)。
5、按鲜叶适制性要求,就红茶和绿茶相比较而言,叶色深的鲜叶适制(绿茶),叶色浅的鲜叶适制(红茶);多酚类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的鲜叶适制(红茶);大叶种鲜叶适制(红茶)。
6、9.7、茶叶中具有兴奋提神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咖啡碱)和(儿茶素)。
8、烘青。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 分)1B.2A.3A.4B.5C.6C.7A.8A .9A.10B.三、判断题(对打“/ ,错打“X”,每小题1分,共10分)1^o 2^o 32。
4X o5X062。
72。
82。
92。
10X O四、简答题(每题8 分,共32 分)1 、某机制名优绿茶,其外形品质特点为“色泽翠绿,扁平光滑,挺秀尖削” 。
设计出制造该茶叶的加工流程线并作简略说明答:答:鲜叶摊放T杀青烘二青造型。
(3分)鲜叶摊放6-12 小时左右,薄摊,尽量不翻动,依气温和叶象等确定摊放时间。
(1 分)杀青,在快速杀足,杀透和杀匀原则下,温度不可过高。
( 1 分)烘二青有补杀青不足的作用,散失部分水分(含水量40%左右),避免在多用机或理条机内造型时间过长,有利于保绿。
( 1 分)造型温度90C -60 C左右,先高后低,不可过高或过低。
投叶量不可太多。
(1分)应在理直茶条后加压,茶条约感刺手时加压,加压按“轻、重、轻”的原则,加重压时间要短,9 成干后不加压,在理条机或多用机内炒至足干。
( 1 分)2、为提高绿茶品质,应如何正确掌握绿茶揉捻工序的技术原则?答:揉捻时,要求投量要适当,转速不宜快,揉时要保证,加压要适当。
投叶量、时间和压力是揉捻工序的主要技术因子,而叶子的老嫩和对杀青叶的处理即冷揉或热揉,是影响揉捻的主要因素。
( 1 分)( 1 )投叶量要合理( 2 分)投叶过多,造成叶条不紧,散条和扁碎条多,叶子发热还会影响内质;投叶过少,也起不到揉紧条索的作用。
一般根据机型,装叶到比揉筒口浅3-6 厘米即可。
(2)揉时和加压( 3 分)加压原则为“轻、重、轻” ,嫩叶轻揉,老叶重揉。
对高级嫩叶,在不加压或加轻压的情况下,揉时要长,揉20-25 分钟,轻揉10分钟,加轻压5-10 分钟,再解压揉 5 分钟。
对中等嫩度的叶子,揉30-40 分钟,轻压10 分钟,重压15-35 分钟(中间松压2-3 次),再解压揉 5 分钟对老嫩混杂叶,要分筛复揉,先按嫩叶要求揉,解块分筛后,筛面按老叶揉。
(3)揉捻机转速要合理( 1 分)一般在45-60 转/ 分钟。
在一定范围内,揉捻叶的成条率是随揉捻机转速增加而下降的,而叶子的断碎与此相反(4)嫩叶要冷揉,老叶要热揉。
(1 分)3、简要叙述武夷岩茶的萎凋技术要点。
答:萎凋适度标准:叶片失去光泽,叶质较柔软,叶缘稍卷缩,叶片呈萎凋状态,青气减退,清香显露,手持新梢基部则顶部第二叶下垂,而梗中水分尚充足,减重率在10-15%之间,含水量在68-70%左右为宜。
(1 分)(1)气温不能超过34 C,否则容易红变。
因此一般晒青在早晚进行,早春的中午气温较低时也可晒青。
( 2 分)(2)晒青时间依气温等综合考虑,日光强、空气干燥,晒青时间短,最短可在10 分钟左右;日光弱,湿度大,晒青时间可延长到 1 小时左右。
( 2 分)(3)晒青技术要根据各品种的鲜叶理化性状的不同而异。
晒青时间的长短,以日光强弱和叶片含水量多少等灵活掌握。
叶质嫩,叶张薄,含水量少的叶子,晒青宜轻;叶片肥嫩,含水量高的叶子,常进行两晒两晾;中午或日光过强时不宜晒青;雨水叶和露水叶要先摊放,去掉表面水后再进行晒青。
( 2 分)(4)要求薄摊,叶片不能损伤和红变。
(1 分)4、为形成绿茶“三绿”的品质特征,应如何正确掌握绿茶杀青工序的技术原则?答: 绿茶杀青工序的技术原则是: 高温杀青, 先高后低;多抖少闷,抖闷结合;老叶嫩杀,嫩叶老杀。
( 1 )高温杀青, 先高后低。
高温杀青要求在快速破坏酶活性,阻止酶促氧化,为形成清汤绿叶的品质特征奠定基础,在这个前提下,温度不是越高越好,尤其是杀青中后期,应逐步降温,以促进内含物向有利于品质好的方向发展,确保不炒焦叶子。
( 3 分)(2)多抖少闷,抖闷结合。
抖闷炒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的鲜叶灵活掌握。
如嫩叶要多抖炒,老叶要多闷炒;芽叶肥壮,节间长的鲜叶,要适当闷炒。
( 2 分)3)老叶嫩杀,嫩叶老杀。
嫩杀指杀青程度轻些,鲜叶减重率少些,老杀指杀青程度重些,鲜叶减重率少些。
( 2 分)五、综述题(任选1题作答,共22 分)1、综述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及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答:红茶色、香、味品质特点,是以多酚类物质氧化还原反应为中心的一系列化学成分变化所形成的。
其主要反应简式为:多酚氧化酶儿茶素+氧气一一------- 邻醌(聚合)1茶黄素(橙黄色)1茶红素(鲜棕红色)1茶褐素(暗褐色)。
依发酵程度而产物含量和比例不同,并因此较大地影响红茶品质。
(6 分)(1)对色泽的影响( 6 分)茶黄素和茶红素是形成红茶红汤红叶品质特点的重要物质。
茶黄素类水溶液为橙黄色,是红茶黄而亮及“金圈”的构成成分。
茶红素的水溶液呈鲜棕红色,是茶汤红艳度的重要成分。
茶褐素呈暗褐色,是茶汤暗的主要成分。
汤色噢艳明亮程度决定于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及两者的比例。
一般茶黄素含量在,茶红素含量在,茶褐素含量在9%内,茶汤红量,“金圈”明显。
“冷后浑”与咖啡碱和茶黄素含量有关,这与品质呈正相关。
红茶叶底要求红匀明亮。
这与茶红素、茶褐素和其它色素有关。
干茶色泽要求乌黑油润,调和一致。
这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产物、果胶、色素等有关。
(2)对滋味的影响( 5 分)红茶滋味要求醇厚或浓厚、鲜爽而不苦涩,有甜醇感。
多酚类是浓强的主要成分,其氧化产物茶黄素有较强的收敛性和鲜爽感,茶黄素次之。
据分析,茶黄素在%以上,茶红素在9 以上,茶红素与茶黄素的比值在10-15 ,品质较好。
(3)对香气的影响( 5 分)多酚类物质的初级氧化产物醌与氨基酸结合,可形成特有香气物质。
2、试述色素类物质在绿茶初制中的变化及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答:包括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
名优茶的色泽要求三绿,且光泽度要好,干茶色泽以绿润为好,汤色和叶底色泽以绿亮为好。
(4 分)影响干茶色泽的主要物质是叶绿素。
叶绿素A为兰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
茶叶中叶绿素含量多,色泽就绿。
鲜叶中叶绿素含量高,茶叶中叶绿素含量就可能高。
需要指出的是,鲜叶中叶绿素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鲜叶的成熟度,1芽2叶大于1芽1叶大于芽,有的高山茶干色欠绿可能与缺乏氮素有关。
经过加工,鲜叶中的叶绿素要被破坏一部分,尤其是湿热作用时间长,对叶绿素的破坏就越多。
(6 分)一般认为色泽的润度与水溶性果胶含量有关,含量越高,干茶色泽润度好。
绿茶汤色以浅绿色、浅黄绿色,并且鲜亮或亮为好。
深、暗、浊不好。
汤色绿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物质。
叶绿素属脂溶性物质,不能溶解于茶汤中,在茶汤中仅有极微量呈悬浮颗粒状。
茶汤中黄色的主要成分主体是多酚类的氧化物,多酚类氧化量越大,汤色越黄,绿茶质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