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心理训练课程

音乐心理训练课程

音乐EAP系列课程简介音乐被称之为心灵修复的先行者,由于音乐是非语言的,属形象思维的形式,与人的深层意识距离最近的特征,使它直接跨越了年龄和语言限制,故无论男女老幼、智力高低、或懂得音乐与否,都可从音乐中获益。

而在心理学里音乐治疗学又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

故此,音乐治疗的应用很广泛,受治者无论大人或孩子都愿意接受,被称为“享受疗法”。

音乐在日常中最常见的作用于繁忙都市人的压力舒缓和情绪平衡,研究也证实了音乐对提升人的各方面的能力:如沟通技巧、情绪控制、认知以及社交能力等,另外音乐还有助于提升个人心理能量,促成个人成长。

并且非常适合于企业团队建设。

鉴于此我们引入音乐心理培育的概念,立足于我们国家的文化特异性,做了本土化的改进,针对我们中国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特点,以及仪式化差异性,量身定制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框架下的企业音乐心理训练系列课程,帮助企业、员工达到团体和个人的参训目标。

本培训对团体和个人都具有极其实用的价值【音乐EAP系列课程】课程名称课时培训费用培训对象人数要求1. 音乐管理心理培育2-3天8000元/天(12000元/天) 企业中高层管理限30人以内2. 音乐压力管理1-2天5000元/天( 8000元/天) 企业所有员工限30人以内3. 音乐情绪管理1-2天5000元/天( 8000元/天) 企业所有员工限30人以内4. 音乐团队建设1-2天5000元/天( 8000元/天) 企业所有员工限30人以内5. 音乐亲密关系1-2天5000元/天( 8000元/天) 企业所有员工限20人以内6. 音乐心理训练1-2天8000元/天(12000元/天) 企业所有员工限30人以内7. 音乐儿童心理教育2天5000元/人3-8岁儿童限20人以内8. 个人音乐心理顾问按小时计500元/小时【课程大纲】1、音乐管理者心理培育课程简介人的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及突触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在一定的信息的激发下,就会通过自组织的功能作用把相关的细胞从无序趋向有序,从分散的能量聚集成某种完形进而呈现出一种顿悟的质变。

由于管理者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答案其实都在他的潜意识里,本课程能使企业管理者通过对音乐感受方式的改变,发现音乐中新的身体感受和情绪体验,从固化的解决问题的模式中发现问题的根源,掌握用潜意识从音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启发多维的解决途径,获得身心灵的提升。

课程内容1. 音乐与人的心理2. 深入理解音乐心理培育3. 音乐管理者心理培育1) 音乐管理者心理培育--例外经验2) 音乐管理者心理培育--音乐叙事3) 音乐管理者心理培育--意象体验4) 音乐管理者心理培育--完形体验5) 音乐管理者心理培育--化体验6) 音乐管理者心理培育--交替分心体验7) 音乐管理者心理培育--解决问题的元模式2、音乐压力管理课程简介「仁言不如仁声」,音乐是人内心生活和感受的图像,是语言永远做不到,也无法取代的。

音乐是美的,融合美能使精神松弛,而教化人的粗野与僵化;振奋美则使精神紧张,而教化人的软弱无能。

但美需要去发掘和鉴赏,鉴赏美的过程就是压力融释的过程,在紧张的人身上恢复和谐,在松弛的人身上恢复能力,如此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本性,使其由局限状态返回到绝对状态,也使人成为自身完美的整体。

课程内容1. 压力产生的来源2. 了解你自己3. 音乐压力管理1) 音乐压力管理技术—GIM技术2) 音乐压力管理技术—美感情绪行为训练3) 音乐压力管理技术—阿德勒技术4) 音乐压力管理技术—哲学思辩技术5) 音乐压力管理技术—呼吸技术6) 音乐压力管理技术—压力表达技术7) 音乐压力管理技术—摆度技术8) 音乐压力管理技术—能量补充9) 音乐压力管理技术—压力免疫接种技术10) 音乐压力管理技术—穴位解压技术11) 音乐压力管理技术—交替分心技术3、音乐情绪管理课程简介人经历的每一次事件,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任务,情绪体验,躯体感受会混合在一起打包起来,随着记忆编码之后,往往沉入潜意识的仓库,最后常常会通过某种行为方式呈现在生活和工作中。

研究表明,人特定的情绪并不需要大脑皮质的参与,许多情绪体验的发生并不伴随意识知觉的发生,也就是说情绪反应独立于意识知觉。

人对音乐的情绪反应有三个顺序:1)皮质下神经传导给予一个快餐式的反应机制2)大脑皮层传导所需的时间稍长,但可以提供对情境更完整的认知评估3)基于对过去事件的记忆的期待,形成对事件的预期。

人的语言是意识行为的产物,而音乐诱发的情绪体验可能独立于语言意识,恰好匹配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情绪障碍,使这种情绪能够被唤醒并再次深入体验,使认知得以完形。

课程内容1. 了解情绪2. 情绪产生的原因3. 音乐对情绪的调节原理4.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1)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眼动舞蹈2)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音乐情绪定位3)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音乐情绪组织与完形4)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音乐美感行为训练5)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净化式音乐6)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音乐绘画技术7)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症状外化技术8)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情绪认知调整9)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高峰体验10)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情绪完形技术11)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旋律线12)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象征表达技术13)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仪式化4、音乐团队建设课程简介培训师、音乐、团队成员三者,用共同分享美好的音乐来瞬间建立关系,成为成功的第一步,在音乐中产生最大感动效果—突破防御—激活情结—唤醒记忆。

统合团队内在的对立与分裂,进入当下,增进察觉力,使团队成员了解团队角色,增进团队成员间彼此配合,增强团队成员感情,提高团队成员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效率,增强团队归属感。

课程内容1. 音乐团队建设--团队认同2. 音乐团队建设—音乐空椅子与音乐心理剧3. 音乐团队建设—音乐团体培育4. 音乐团队建设—团队舞蹈5. 音乐团队建设—角色认知6. 音乐团队建设—人际关系模式7. 音乐团队建设—团队赋义8. 音乐团队建设—摆渡9. 音乐团队建设—团队成长5、音乐亲密关系课程简介所有的亲密模式都是个人成长剧本中未完成事件的延续,所有关于对方的指责与埋怨都是个人未满足要求的继续,所有的亲密关系中的障碍都是内心矛盾与冲突的投射。

对音乐的感悟方式常常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惯性方式。

因此本课程中培训师会通过完形,探索,内观,摆渡的方式递进式进行。

课程内容1. 音乐亲密关系重现2. 音乐亲密关系—家庭雕塑3. 音乐亲密关系—情感探索4. 音乐亲密关系—情感内观5. 音乐亲密关系—情感摆渡6. 音乐亲密关系—情感完形6、音乐儿童心理教育课程简介目前国内儿童或青少年的音乐教育走向两个极端,1是强制性的音乐美育教育,使儿童逐渐厌恶严肃音乐的美育作用。

2是流行音乐中的垃圾音乐的快餐使吸收,儿童和青少年将其作为一种时髦和逆反的象征予以学习并接受。

研究证明,音乐作为一种奖励,比选择糖果的孩子多。

音乐具有影响人们行为的力量。

4岁的儿童可以识别音乐反映的四种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

8岁儿童可以识别大调表示快乐,小调表示悲伤。

三年级左右的学生是形成音乐趣味的关键时期。

本课程目标是让他们通过音乐美育,感受音乐的社会化力量,并逐渐认识到这种力量具有双重性,而我们做正面,积极的引导。

同时,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在这个音乐心理训练的过程中,被唤醒,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天赋,能力和技巧。

课程内容1. 国内音乐教育误区2. 儿童音乐鉴别能力3. 儿童音乐美育作用4. 儿童认知音乐诱导5. 儿童音乐表达训练1) 儿童音乐表达训练—情绪2) 儿童音乐表达训练—爱3) 儿童音乐表达训练—创造性思维4) 儿童音乐表达训练—音乐鉴赏7、音乐心理训练—面向培训师、企业教练人员课程简介我们每个人最先学会的不是语言,而是音乐--婴儿所发的声音不是具体的词汇,而是对音高,音色,节奏和力度的操作。

而父母与婴儿交流时,又十分强调了宝宝语言的特点--即旋律,音色和节奏的特点。

正是由于有婴儿时期的基础,我们其实才能理解音乐说了什么--即借助音乐的镜子投射我们内心的真实的被压抑的不能表达的内容。

同时音乐是右侧大脑半球的另一种功能,一种接近情绪状态的非常直接的方式。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培训师、企业教练深入了解音乐与人的心理的作用原理,音乐在心理训练中的作用,充分体验和感受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的各种技术,最终学会在企业培训中的运用音乐使培训效果有质的提升。

课程内容1.音乐治疗的误区2.音乐偏好3.音乐对人心理的作用4.深入理解音乐5.音乐对人的情绪唤醒作用6.音乐与心理常识7. 音乐情绪管理技术(12项技术)8. 音乐在企业培训中的运用实例音乐心理剧《重生》一、建立关系1.认识心理问题(1)每个人都存在心理问题,就象没有生理上绝对健康的人,也没有心理上完全没有问题的人。

问题只是个人的特点,而不是缺陷。

对待心理问题,根据个人喜好,你可以改变,也可以接受,这两条途径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心理健康。

真正影响我们社会功能的心理问题是冲突和对抗——即我们存在某种心理缺点,同时我们坚决不接受这个缺点。

(2)心理问题的实质,是关系的问题。

客体关系学认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不是心理出了问题,而是关系出了问题。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处理三大类关系——我和自己的关系,我和他人的关系,我和世界的关系。

我和自己的关系没处理好,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会造成两种情况——狂妄自大,或者自卑自弃,这两者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也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社会功能;我和他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让我们在人群中不知所措,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难以合群,因此很难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一到人群中就会紧张、自卑、或者产生羞耻感,严重者愤世嫉俗,不合群,认为别人都对自己不好,独来独往,再严重者就可能社交恐惧;我和世界的关系是一个哲学的命题,主要涉及我们的人生观、人性观和世界观。

在心理健康的三种关系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我们所有关系的背景,它几乎是我们平时很少觉察到的,但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

2.关系的起源我们从一个授精卵开始建立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一个授精卵与一个男人和女人有关——也就是我们的父母。

因此,我们的父母与我们的关系,诞生了我们与这个世界最初的关系背景。

如果我们的父母相爱,他们企盼着我们的降临,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就是自豪的、奇妙的、被爱的,受欢迎的;如果相反,我们会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不受欢迎的、不该来到这个世界的,有一些原发性抑郁的人,没有生活事件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感,反复想自杀,就极有可能有这样“禁忌出生”的出生背景。

同样,如果我们的父母相信人性是善意的,人们是可信任的,同时他们对我们幼年的照料是无微不至的,是有求必应的,我们就会形成这样的人性观——人性是善良的,可信赖的,是温情的,充满关怀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