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讲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革命战略: (1)理想诉求和阶级立场 (1)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 (1)革命战略的两重线索和三次变奏 (1)二、列宁的建党理论与革命战略: (2)集中制的建党原则: (2)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策略: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2)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2)四、苏联模式的五种前途 (2)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第一讲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革命战略二、列宁的建党理论与革命战略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四、苏联模式的五种前途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革命战略:①理想诉求和阶级立场1.理想诉求: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1894年恩格斯致朱·卡内帕2. 阶级立场:公开宣布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原因:社会在物质利益面前总是分裂为不同集团。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共产党宣言》②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六无”社会:无私有制,无市场,无商品,无货币,无阶级,无政治国家。
③革命战略的两重线索和三次变奏两重线索:客观的物质条件和主观的历史能动性三次变奏: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1.青年时期:强调主观条件而非现实的政治、经济关系试问:德国能不能实现一个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现有水平,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即将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2.中年时期: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认为必须先资本主义化,然后才能走向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谈中国: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谈印度: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力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
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3.晚年时期:在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中突出历史能动性假如俄国革命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二、列宁的建党理论与革命战略:①集中制的建党原则:1.抛弃专制条件下无法实行的民主制,将秘密职能集中到一批以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职业革命家那里。
我们运动中的活动家所应当遵守的唯一严肃的组织原则是:严守秘密,极严格地选择成员,培养职业革命家。
只要具备这些品质,就能保证有一种比“民主制”更重要的东西,即革命者之间的充分的同志信任。
---列宁《怎么办》2. 通过党联系觉悟工人,通过觉悟工人掌握群众,从而成为一个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党。
一个由最可靠、最有经验、经过最多锻炼的工人组成的人数不多的紧密团结的核心,它在各主要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并且按照严格的秘密工作的一切规则同革命家组织发生联系,这样的核心在群众最广泛的支持下,不必有任何固定的形式也能充分执行工会组织所应当执行的一切职能,并且执行得正像社会民主党所希望的那样。
只有采取这种方法,才能使社会民主主义的工会运动不顾一切宪兵的破坏而得到巩固和发展。
------列宁《怎么办》②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策略:1.两种类型的民主革命:上升型和下降型2. 上升型民主革命为什么能够走向社会主义?3.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发达道路,也不同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道路。
③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1. 战时共产主义的功过2.试图向经典科学社会主义过渡的失败3.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①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六无社会,消灭了剥削②斯大林:无私有制、无阶级,却有商品、有货币、有市场、有国家,消灭了剥削③国际上:两个平等市场④剥削真的消灭了吗?四、苏联模式的五种前途①继续革命模式:十年浩劫,经济濒临崩溃边缘②朝鲜模式:反对引入哪怕局部的商品生产机制,在经济体制上基本继承了苏联模式;最高权力的世袭继承;意识形态上批判马克思主义。
③中国模式:抛弃了继续革命模式;不同于朝鲜模式,不同于俄罗斯模式,不同于匈牙利模式。
④俄罗斯模式:原来的党政干部集团转变为资本家⑤匈牙利模式:知识分子支配了转型过程;党政干部集团边缘化;知识分子逐渐被资本家所替代。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2.时代主题论邓小平的时代主题论:和平与发展,列宁的时代主题论:战争与革命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邓小平3.初级阶段论: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邓小平4.改革开放论经典改革论与中国改革开放论的关系: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5.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之初:放权让利。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
---江泽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报告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1.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治统治后将“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2.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列宁: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邓小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相信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③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