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讲_文言文阅读

第七讲_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

,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

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三)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

其次语句要通顺。

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

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

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

”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一)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2)是日,饮酒乐,天雨()(3)公将焉之()(4)岂可不一会期哉()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二)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 下面各句加点词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A. 居五日,扁鹊复见。

B. 北山愚公……面山而居C.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 将“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译为现代汉语。

3. 把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4.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整个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三)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1. 解释加点词。

(1)天雨,解素衣。

()(2)岂能无怪哉?()2. 翻译下面句子。

(1)衣素衣而出(2)迎而吠之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停顿两处)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4. 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四)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交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对成语“响遏行云”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秦青的歌声太悲壮了B秦青的歌声由于声音很大,天空中的云都被振住了,不能流动。

C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这里运用了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秦青弗止响遏行云3、翻译句子薛谭乃谢求反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5、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迪?(五)晏子使楚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晏子:春秋战国时期人,齐国著名大臣,名婴,字仲。

傧者:引导的人。

临淄:齐国的都城。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楚人以晏子短齐无人耶?使子为使2、翻译句子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3、从选段看,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六)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去(2)欲(3)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七)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注释:欲金者:想要得到金子的人。

衣冠:穿衣戴帽。

之:到。

鬻:买。

攫:抓取,这里指抢夺。

焉:指示代词,那儿。

何:疑问代词,为什么,这里作谓语。

徒:只,只是。

1、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造诣颇深,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攫金者的形象的?2、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寓意吗?3、翻译句子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答案:(1)①打猎②下雨③到、往④约定的时间(2)A(疑问代词哪里)(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4)守信【试题答案】(一)1. D A项应为“妇/亦起大呼”,B项应为“又夹/百千求救声”,C项应为“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2. C “虽”是“即使”;“指”是“指明”;“走”是“跑”。

3. D 画线句的用词都是观众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是表演者引起的,所以从侧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 B 根据“施八尺屏障”可知表演者与听众隔开的。

(二)1. B2. 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3. 1—9句为第一层;10—11句为第二层;最后两句为第三层。

4. 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1.(1)下雨(2)感到奇怪2.(1)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

(2)冲着杨布叫3. 向者/ 使汝/ 白而往黑而来4. 举例:遇事要善于思考;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