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校园介绍

北大校园介绍

培训资料终极版综述:燕园建设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燕京大学校长,当时的燕大尚厕身于城东南的盔甲厂,校舍简陋败落。

司徒雷登在友人建议下,用六万银元从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买下了“淑春园”旧址,用于发展学校。

燕大副校长路思与司徒雷登请来了清华校园的设计者墨菲担纲燕大的校园规划。

墨菲在1914年设计了清华校园,到1920年,已在中国「摸爬滚打」数载的墨菲大概已经对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所了解,且为其所吸引。

在为燕京大学校园作规划时,他熟练地运用起了中国的古典造园手法:因地制宜、多轴线穿插、散点地布置建筑院落。

他将校园主入口(西门)及主教学楼群(贝公楼一带)朝西布置,借景西山;围绕着未名湖,北部安排男生宿舍(现德、才、均、备等斋),东部安排体育活动场地与公共设备用房,南部广阔地带布置公共活动房(现南、北阁)、教学用房(现俄文楼)、女生宿舍(现一至六院)及教工宿舍(燕南园);建筑采用中国传统风格,亭、台、楼、阁兼有,甚至将校园的制高点水塔也设计成通州一座密檐砖塔的样式,放在未名湖东南角。

这样,到1929年,一座有山有湖,有塔有亭,粉墙红柱、古色古香的中国园林式校园便基本落成。

不过,由西校门等组成的燕园东西主轴线,可以说是墨菲的神来之笔。

这条主轴线由当时的主楼贝公楼定位,跨石桥,穿西门,直指京西玉泉山顶,从而使未名湖畔的博雅水塔与玉泉山上的玉泉塔遥遥相望,形成巧妙的借景关系。

看来,墨菲当初不仅因地制宜地解决了校园的功能关系,而且,他竟深谙了明朝米万钟在经营勺园「更喜高楼明月夜,悠悠把酒对西山」的浪漫,从而一反北京坐北朝南的传统,将燕园的主校门定向西边。

对于燕大的设计,可以说是墨菲移植了他在1918年设计金陵女子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成功经验。

漫步在今天的北大校园和南京师大校园,都能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对于建筑风格的选择,司徒雷登这样回忆:“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定按照中国的建筑形式来建造校舍,室外设计了优美的飞檐和华丽的彩色图案,而主体结构则完全是混凝土的,并配以现代化的照明、取暖和管道设施。

这样,校舍本身就象征着我们办学的目的,也就是要保存中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

”红色柱子、白色墙面、青绿色的彩画构成了校园的色调。

尽管建筑风格一致,但办公楼的端庄肃穆、男生宿舍的潇洒飘逸、女生宿舍的宁静秀气,不同功用的建筑依然传递着不同的气质。

26年,燕园建筑基本建成。

1929年,举行落成典礼,嘉宾如云。

面对伦奂辉煌的燕园,胡适这样赞叹:“中国学校的建筑,当以此为第一”。

司徒雷登更是满意:“凡是来访者无不称赞燕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以至于我们也逐渐相信了,它肯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个学校及其国际主义理想的感情。

”1952年北大、清华、燕京三校建委会成立,商定北大新校园的规划往东发展,并确定了南门和东门的位置以及所正对的两条轴线。

1958年,北大校长陆平主持了北大的规划方案,确定东门为新北大的主入口。

50年代开始扩展的南区教学楼和宿舍群,布局模式沿用了燕大校园的轴线对称的合院排列,建筑风格也沿袭了燕大建筑,墙体采用灰色清水砖,檐部装饰比原有建筑有所简化,教学楼采用歇山和庑殿顶,宿舍楼则采用硬山顶。

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由1975年建成的西楼和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东楼组成。

到2009年底,总、分馆共拥有藏书800余万册,其中总馆近700万册。

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家所珍视。

是亚洲高等院校最大的图书馆,中国第二大图书馆。

邓小平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

历史:前身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1918年迁到红楼一层(馆主任:李大钊,阅览室管理员:毛泽东)。

1952与燕大合并,迁入如今北大档案馆,并收藏了燕大许多珍贵善本书。

原图书馆(建于1974年)采用灰色清水砖墙,由于当时历史经济等原因,它体型宏大但稍显简陋,是典型的现代方盒子建筑,与未名湖区的建筑风格显得格格不入。

1996年扩建主要是为了弥补这种失误(“镶牙”工程)。

设计者是主持清华园图书馆扩建的关肇邺院士。

他大胆地使用了大屋顶形式,主楼采用歇山顶,既非唐风,也非宋式清式,斗拱似有却不完整,拱间用古老的人字却是非常地夸大。

南北配楼采用攒尖顶,无光带釉的屋瓦,檐下用简化的斗拱组合,灰色调,使用玻璃和铝合金等颇具现代质感的材料,确实是用仿古建筑表现时代精神的佳构。

它的精彩之处还来自两侧直上三层的过山游廊与两翼伸出的攒尖顶方形配楼,从而巧妙地将新楼旧楼连成整体,在建筑体量上也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

(在图书馆南侧讲解)办公楼,外文楼,化学北楼,大银杏办公楼前的这株巨大的银杏,位于西门右望,办公楼前的右华表处,已有了百年以上的寿数了,为了保护它,在它周围也修建了护栏。

它树干粗壮,冠盖磅礴,秋天伫立在树下,抬头是望不到天空的,眼见的只有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金黄。

如果说,“银杏路”上的那些银杏让人感到一种柔美,引发起翩翩的幻想的话,那么,这棵银杏给人的感觉用“辉煌”二字绝不过分,它的气势,是一种壮阔的美,那一树冲天的金黄,就像要和天空媲美似的,大气豪迈。

其实,银杏的美远不止在秋天。

它的每一个变化,都能给人四季的感动。

夏天酷暑当头的时候,它一树的翠绿坦坦荡荡,丝毫不染一丝生命的犹豫;秋天渐渐泛黄,就好像慢慢掀开生命华丽灿烂的乐章一般,直到变成一树无瑕的金黄,映衬着深秋高远纯蓝的天幕。

身处办公楼前,斜对着西门,临着华表,这样重要的位置,也只有这样一棵充满生机的大树才能“镇得住”吧。

贝公楼为主的院落前,修剪整齐的松柏围出绿绿的草地,石雕的华表麒麟在阳光下透出些许威严与古朴。

办公楼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是燕京大学早期主体建筑之一。

1931年6月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曾定名为“贝公楼”。

现在楼内还保存着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书写的“贝公楼”几个字,为1931年燕大毕业生所赠。

实际上施德和贝公都是指同一个人,即James White Bashford(1849-1919),其中文名字曾被先后翻译成贝施德或贝施福。

为了纪念这位对汇文大学堂及燕京大学卓有贡献的学者,燕京大学校园建设告竣以后,就把这一标志性的建筑取名为“贝公楼”。

就是说,这座楼在刚刚落成时就有了它的英语名称——Bashford Hall。

这与当时的M楼、S楼(即现在的外文楼和化学北楼)一样,充满着西洋味道。

这似乎和燕京大学追求整体的古典风格不符。

而这些建筑名称的“中国化”,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倡议有很大的关系。

据记载,校园建成不久后的一天,主持校务的司徒雷登先生设宴招待新来教师,问大家到校后的印象。

钱穆先生在会上直抒己意:“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

及来,乃感大不然。

入校门即见‘M’楼、‘S’楼,此何义?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

”事后,燕京大学特意召开了校务会议,讨论钱先生的意见。

最终采纳了钱先生的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

办公楼之名因之而来。

办公楼的选址和布局是别有一番来历的。

办公楼的设计也别具匠心。

办公楼体量高大,歇山式加庑殿的屋顶式样与众不同,巍立于左右庑殿顶式样的教学楼之中,具有魁首之势。

这种主体突出的对称建筑布局,加上灰色筒瓦的大屋顶,红色柱子,白色粉墙,蓝绿色调为主的斗拱彩画,所形成的古朴高雅的色调,庄重而宁静的气氛,使人感到这里既不是皇家园林,也不是殿堂庙宇,而仿佛是古老的中国书院。

在办公楼楼的前面又辅以石麒麟、华表的古朴威严,再配上小桥流水、青草绿树的清新秀美,既给人以古典园林的美的享受,又透着校园的青春气息。

办公楼在燕京大学时代是校园中的“主楼”,当年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就在这里办公;当时的校工周大爷也是每天从这里出发,拎着个马蹄表走到钟亭,看着表,差几秒钟就举起锤来,准时敲下去。

燕园的生活就像这钟声那么稳重、准时,似乎人们所称道的燕大效率,就是从办公楼出发,由这位和蔼认真的老校工掌握着的。

而如今这里仍然是掌握着学校航向的北京大学党委和行政的处所。

办公楼内,一楼现在是党委和校长办公室各个下属单位的办公室,二楼就是著名的“办公楼礼堂”。

礼堂内有942个坐席,内部用宫灯、彩绘装饰,基本色调以红色为主,和北大古朴典雅的整体风格非常一致。

礼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载了从燕京大学到北京大学的许多重要事件。

1935年12月8日的晚上,一•二九运动前,燕大的学生会就是在这里聚集开会,商讨和策划这次著名的爱国运动的。

在随后的无数次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学生和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会议经常在这里召开。

步入新中国时期后,礼堂里又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周恩来总理、江泽民主席、前美国总统克林顿、俄罗斯总理普京、德国总理施罗德、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剑桥大学校长布鲁斯爵士以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曾在这里演讲,因此能在这儿演讲也成为了一种荣誉。

此外,许多校内的重要的典礼、仪式、演出活动等等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如校内十佳教师的评选颁奖、北大合唱团及外来艺术团体的演出等等,它与百年纪念讲堂同时作为学生活动的重要场地。

现在,礼堂内部的设施、音响、布置也已经非常的现代化了,就如同北大一样,这是一个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点。

振兴中华碑由1980级学生捐赠。

北大学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再次喊出了时代最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1年3月20日深夜,中国男子排球队在争夺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的关键一战中,先输两局,奋起直追,扳回3局,终以3比2战胜南朝鲜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

4000多名学生自发组织游行。

中华正在振兴,祖国正在崛起。

中华体育健儿近日连连为祖国争光,他们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和高超技艺多么激动人心啊!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大学生的喊声。

蔡元培像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意思是遗民)。

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教育家。

蔡元培早年组织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1917-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为北京大学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毛泽东同志曾赞誉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铜像是北京大学七七、七八级毕业生捐赠母校的,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创作,北京钢铁学院、首都钢铁公司协助铸成。

勺园勺园,用以专门接待外国专家和留学生,是北京大学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

勺园也因此有了燕园里的“小联合国”之美称。

勺园,又名风烟里(此处存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