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近400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校园景点浏览:西校门、办公楼、华表、校景亭、蔡元培铜像、乾隆诗碑、未名糊、钟亭、翻尾石鱼、斯诺碑、博雅塔、图书馆、百年纪念讲堂等。
西校门:原名校友们,是原燕京大学校友与1926年集资修建。
1988年北大建校一百周年时由戴姆勒奔驰捐资修缮。
西门建筑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别具一格,毛泽东亲笔题名的“北京大学”匾额镶嵌在大门正上方,门前两座威武雄壮的石狮忠实地守侯着大门,每逢节日,门前鲜花簇拥、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办公楼:建于1926年,原名实德楼,1931年被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定名为贝公楼。
楼前的麒麟、丹墀均系圆明园遗物,由光绪皇帝胞弟爱新觉罗﹒载淳购得,存放于郎润园多年后移此。
办公楼座东朝西,位于原燕京大学东西中轴线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宫殿式建筑,现为学校党政机关的办公楼处,金碧辉煌的二楼礼堂可容纳600人,学校举行重要会议以及外国政要访问北嗲发表演讲都在此进行。
华表:两柱华表原置于圆明园安佑宫,安佑宫前有琉璃坊,“左右华表各一”。
清末明初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鸿慈永佑,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
据此,此华表当制于1742年,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移此。
校景亭:原名为冀然亭,是清代鸣鹤园(原淑春园一部分)仅存的一个建筑。
1926年燕京大学近来后对该亭进行修葺,亭内彩绘燕园校景十余幅,遂名校景亭。
1984年曾进行过一次修缮。
(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蔡元培铜像: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教育家,早年组织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统长。
1916—1927年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为北京大学和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学界泰门、人世楷模“。
蔡元培铜像由北大七七、七八级毕业生捐赠。
乾隆诗碑:此诗作于乾隆五十二年,记乾隆十三、十四之事。
十三年九月,“旨畅春园恭请皇太后圣安,即视事于观澜榭,引见于大西门”,“爱亲御弧矢”,“连发十二矢,中一十有九”,十四年,“陈马技以娱慈颜,亲发十矢,复中九,且破其的三焉”,此碑当为畅春园之遗物。
钟亭:位于未名湖南岸的小山上,1929年为燕京大学校钟而建。
亭内悬挂着一口大钟,钟上刻有精美的龙、海涛和八卦图案,并有大清国丙申年制字样,使用满汉两种文字。
钟亭为圆顶六柱结构的古典风格建筑,精巧隽秀。
钟亭周围苍松翠柏、绿草如茵。
向北眺望可俯瞰整个未名湖和湖心岛,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翻尾石鱼: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遗物。
长春园北部的建筑群中有谐奇趣(乾隆十二年建),前有一大喷水池,翻尾石鱼就是这个喷水池里的一个装饰物。
圆明园惨遭英法八国联军的两次焚烧、劫掠,沦为废墟,珍贵文物流失怠尽,翻尾石鱼也被变卖,后被朗润园主人载淳买下。
燕京大学1930年级学生毕业时,将此石鱼买来送给母校,从此翻尾石鱼就在未名湖畔安了家。
斯诺墓: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1905—1972),生于美国坎萨斯城,1928年以记者身份到中国,1934年任燕子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曾秘密赴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回京后写了《红星照耀着中国》(即《西行漫记》)。
建国后,斯诺曾先后三次访问中国,为发展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1972年2月15日逝世于瑞士日内瓦。
遵照斯诺的遗愿,其部分骨灰安葬在中国,1973年10月19日在北大举行了安葬仪式。
博雅塔:1924年燕京大学为解决全校师生的生活用水,在此打水井一口,井深55米,水质清澈,水源充足,喷水高于地面3米多,喷水量每小时16,000加仑(合60,560公升)。
博雅塔是当时为深水井专造的塔式水楼建筑,塔型仿初建于北周时代的通州燃灯塔。
由当时燕子大教授晨光集资所建,故名博雅塔。
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
1952年院系调整后,原燕京大学馆藏并入北大图书馆。
1975年新建了一个图书馆,1998年由李嘉诚捐资修建的北大图书馆新馆落成。
邓小平亲笔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题名,新建馆总面积超过5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藏书容量可达650万册,成为亚洲高校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图书馆。
百年纪念讲堂:为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兴建,是目前全国高校中最大一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讲堂,整个建筑构思精巧、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讲堂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建筑物最高处34,8米,舞台面积884平方米,观众厅内设有2,167个座位,附属设施有:化妆间、排演厅、多功能厅、观众休息厅、会议室、贵宾接待室等,学校放映电影、文艺演出以及举办大型会议都在此进行。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
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3 个学院,54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校园景点:西校门、近春园、二校门、校训碑、大礼堂、清华学堂、工字厅、水木清华、图书馆、游泳馆、主楼、主校门(东门)。
(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
清华大学校园占地329公顷,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
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
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
因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的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
它一直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新竹清华也有同样的建筑模型。
作为清华象征的二校门,见证了清华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飞跃;它历春夏秋冬,经风吹雨打,默默地迎来送往每一位清华人。
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
“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毁,后恢复重建。
清华学堂:这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
总面积4650平方米。
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在这里荟集,形成了清华大学“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办学风格。
工字厅:清华园是清康乾时期熙春园的一部分,咸丰登基以后把此园赐予其弟,易名为清华园。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清华园中之主建筑。
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
工字厅原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院内曲廊缦折,勾连成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形成这组建筑的主要特色。
工字厅门口匾额“清华园”三字为咸丰御笔。
水木清华:水木清华是清华园里最幽静之处,是学生晨读和休息的好去处。
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
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两旁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大礼堂:大礼堂是一座罗马式与希腊式相结合的古典建筑,科林斯风格的石柱,柱顶的涡形装饰带着古希腊晚期的情调,东罗马拜占庭风格的圆形屋顶,拓弘的拱形门窗有着罗马的辉煌与大气。
它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之性格的象征。
日晷:位于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
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行胜于言”从此成为了清华的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