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主要的工具。
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教学过程具有多种模式的情况下,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也不能降低和削弱,反而更需要加强,对它的要求更为严格。
”(赵敏成:《试论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的确这样,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师面对学生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方面,应该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那么对教师的语言有哪些要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另外,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不看教学对象,讲起课来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
相传古时候有位教书先生,很有学问,就是教书、说话不看对象。
一天夜里他让蝎子蜇了,他连声喊:“贤妻,速燃银灯,汝夫被毒虫所袭也”。
可是他目不识字的妻子不懂他的话,这位先生实在难忍,大叫:“老婆子,快点灯,蝎子蜇了我了。
”老婆马上点上了灯。
同样的道理,如果课堂上不看对象——你的语言很深,会使学生如堕烟雾;如果你的讲课语言肤浅,会使学生味同嚼蜡;如果你讲课语言繁琐,不得要领,会使学生囫囵吞枣。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
鲁迅的学生吴耕民同志回忆,鲁迅先生讲课的特点是:博古通今,生动形象,说话幽默、诱人深思,令学生百听不厌,讲完后即记住,无死记硬背之苦。
吴耕民说,有一次上生理课,讲到口腔,除讲口腔构造外在黑板上写了“细嚼缓咽”——“狼吞虎咽”八个字,他说,古人云病从口入,意思就是吃东西要有技术。
口腔是吃东西的第一关,吃饭时要细嚼缓咽。
所谓细嚼是要善于利用牙齿,齿共有三十二个,有门齿、犬齿,臼齿三种,门齿扁而宽,正如刀,利用切断;犬齿尖锐,正如叉,利于吃肉;臼齿宽厚而上凹陷,正如一具磨或捣臼,把饭或馒头等物捣成浆状。
三者分工合作。
所谓缓咽,就是食物进口后,须有加工,不可急于咽下。
“狼吞虎咽”正适得其反,极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胃病。
因为我们平常以米或面粉为主食,进口后,除用齿嚼碎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口中的唾液,内含淀粉消化酶,和米麦的淀粉质料拌和后,能使淀粉转化为糖,入胃易于消化吸收。
吃饭时愈细嚼愈觉其味变甜,就是淀粉转化为糖的证明。
吴耕民同志说经过这样讲解后,他们十五六岁的小孩都心领神会,印记在脑中,至今也没有忘记。
三、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可
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
教师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
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
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
”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
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
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
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
就证明你读懂了。
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
”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
这节课中。
于老师用充满趣味的语言,把“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四、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
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
对学生的作用,特别是对胆小的学生,更要注意多用“试一试,相信自己,老师知道你能行!”“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等评价语。
贾志敏老师的评价语就非常富有激励性。
“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句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
”“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只要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培养听说习惯的天地,才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天地。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建议.
[2]赵敏成. 试论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3]张宝臣主编. 课堂就是艺术.
[4]顾明远等著. 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