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_黄洁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_黄洁


b = 0. 85,同速增长,表明两者增长呈线性关系。
1. 3 产业区位商与标准区位商分析
城市功能是指一个受人类意志主导城市发展目标,具
体包含城市的职能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的具体分工。本文
采用城市产业集群程度来表征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功能空
间格局。产业集群是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组织在空间上的 聚集[22],统计上显著的区位商是判断产业集群的标准[23],
摘要 1990 年代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 导力量。本研究耦合城市异速增长和标准化区位商分析方法,对三大城市群 1990 年代至今的城市化动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城 市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的耦合作用过程。结果显示:①在城市形态扩张方面,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长江三角洲和 珠江三角洲分别呈现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和正异速增长形式,分别表现为人口高度聚集和建成区急剧扩张特征;而京津冀呈现正负异 速增长交替增长形式,人口集聚与建成区扩张程度均较低;②在城市功能演变方面,三大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第三产业格 局演变差异明显;③城市形态与功能耦合作用促成了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向不同方向发展;对外开放、技术创新、政府干预等是影响城 市群形态扩张和功能演变的主要驱动力。鉴于三大城市群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对其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动态特征的对比 研究能够深入理解国家及区域尺度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和机制,并对我国其他城市群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城市群;城市化;形态扩张;功能演变;动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104(2014)07 - 0037 - 08 doi:10. 3969 / j. issn. 1002 - 2104. 2014. 07. 007
1993 - 2001 年京津冀异速增长的标度因子 b 值在标 准值 0. 85 附近波动,呈现正负异速增长交替出现的局面 (图 2) ;而 2001 - 2008 年,b 值出现上升趋势,2003 年后维 持在 0. 95 以上,呈现持续的正异速增长形态。说明京津 冀城市群在 2001 年前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的增长强度
区位商是否显著可通过标准化区位商来判断。区域 i 产
业 j 的区位商 LQij 计算公式如下:
LQij
=
Eij ∑i Eij
/ ∑j Eij / ∑i ∑j Eij
(2)
其中,Eij 表示区域 i 产业 j 的就业人口数或者产值,反
映产业在某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标准化区位商 Zij 的
计算公式如下:
本文以城市群的行政区范围界定研究区域,包括三大
城市群共 34 个城市。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
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 承德、沧州共 10 个城市[8];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
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泰州、南通和 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共 15 个城市[9];珠
本研究试图将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研究方法进行耦 合,从城市群尺度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 京津冀、长江三角 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1990s 至今城市化动态特征,以 期为我国城市群发展规律和机制研究提供依据,并对正在 和即将发展的城市群规划和控制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1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介绍
·3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年 第 7 期
域的出现、增长动力、治理、内部结构、核心城市与二级城 市互动等展开研究[4]。国内,方创琳等运用城市群发育程 度指数方法研究了我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 异格局[8];程玉鸿等运用偏离 - 份额分析法,比较分析了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18]。
Zij
=
LQij - σ
μ
=
LQij

1 n
∑i LQij
∑〔LQij

1 n
∑i LQij 〕2
(3)
槡n
其中,μ 和 σ 分别是区位商 LQij 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考虑到单边检验,可根据 Z > 1. 65 来判断产业的集聚情
况[22]。此时,可以 进 一 步 将 标 准 化 区 位 商 划 分 为 五 个 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年 第 24 卷 第 7 期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24 No. 7 2014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
黄 洁1,2 吝 涛1,2 张国钦1,2 李新虎1,2
(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21; 2. 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Z < - 1. 00,表明产业发展非常薄弱。
为了表征城市产业功能的演变动态,本文主要考虑能
够代表城市产业功能的工业( 第二产业) 和服务业( 第三
产业) 的区位商。首先采用将区位商 空 间 化 的 分 析 方 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 GIS) 分 别 将 1995 年、2000 年、2005
年、2010 年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区位商计算结果和产业产
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而空间数据则是中
国 1∶ 100 万地形图界定的城市群行政区位图,为方便起
黄 洁等: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
见,研究期间发生的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行政边界的调整被 忽略,统一以现有的城市行政边界为准。
2 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动态分析
由图 1 可知,三大城市群自 1993 年起城市人口和建 成区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城市人口与建成区扩张差异在 图 1 中表现不明显。但利用异速增长分析方法,可以发现 三大城市群在城市人口增长与建成区扩张动态特征方面 存在显著差异(见图 2)。本文采用增长强度( 即绝对增长 量,图 2 中用与标准值的差值大小表示) 和增长速度( 即增 长速率,图 2 中用曲线斜率表示) 来描述城市群形态扩张 的不同特征。 2. 1 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动态特征
出要“构建以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 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城市群作为中国区域发 展空间战略的重心,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5]。中 国正在发展和计划发展的城市群共有 28 个[8],其中,京津 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是当前我国城市 化发展的主导力量[10]。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主要表现 在形态扩张和功能演变两方面。目前对城市形态研究已 有丰富积淀,主 要 涉 及 城 市 空 间 扩 张 特 征 及 其 驱 动 力 分 析、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城市人口增长与建成区扩张 特征研究等内容[13 - 17]。但多以分析城市尺度研究为主, 专门针对城市群的形态扩张研究还不多见。城市功能是 人类利用和管理城市的具体目标和过程的表现,也是造成 城市形态演变的重要内在驱动。相对城市形态扩张研究, 城市功能的动态研究较少,但国际上已有学者开展了对城 市功能动态的探索性研究。例如 Peter Hall 等运用信息流 和高端生产服务业分析等方法对西北欧 8 个巨型城市区
图 2 中,1993 - 2008 年珠江三角洲 b 值均大于标准值 0. 85,表现为持续的正异速增长形态。其中,2001 年前,b 值缓慢上升,2001 年 b 值为 0. 97;2001 - 2006 年,b 值大幅 度增加,2006 年到达最高值为 1. 30;2006 年后出现波动。 说明整个时期内城市建成区扩张强度和速度均大于城市 人口增长。珠江三角洲城市整体呈现城市建设用地剧烈 扩张的特性,且扩张强度在增大。
和速度都较缓慢,2001 年后城市发展呈现城市建设用地 快速扩张的特征,且建成区扩张强度持续增强。
1993 - 2008 年,长江三角洲的 b 值均小于准值 0. 85, 表现为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形态( 图 2) 。其中,1993 - 1997 年,呈下降趋势,1997 年达到最低值 0. 66,说明此段时期 内城市人口增长强度和速度均大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 度;1997 - 2008 年,b 值呈现波浪式上升势,2006 年后,b 值趋于标准值 0. 85,说明该时期城市人口增长强度大于 城市建成区扩张强度,但是城市建成区增长速度大于城市 人口增长速度。长江三角洲整体呈现出城市人口高度聚 集的特性,但是聚集程度在 2006 年后开始逐渐下降。
江三 角 洲 城 市 群 主 要 包 括 广 东 省 的 广 州、深 圳、珠 海、东 莞、佛山、中山、惠州、肇庆、江门共 9 个城市[9]。
1. 2 异速增长分析
本文考虑的城市形态扩张包括空间扩张和人口扩张
两方面,采用异速增长分析方法来表征城市群空间和人口
扩张 的 相 互 联 系。 异 速 增 长 理 论 ( Allometric Growth
此时,b 的实际意义为:
b > 0. 85,正异速增长,表明建成区面积 y 比城市人口
x 增长快,城市人口密度下降;
b < 0. 85,负异速增长,表明建成区面积 y 比城市人口
x 增长慢,城市人口密度加大;
b = 0,表明建成区面积 y 对城市人口 x 没有任何影
·38·
响,城市人口密度没有变化;
值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 IDW) 插值方法空间显式地反应
城市群功能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
1. 4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数 据 包 括 统 计 属 性 数 据 和 空 间 数 据,其 中
1993 - 2010 共 18 年的三大城市群所含城市的建成区面
积、市区非农人口数、城市产业总值等统计属性数据来源
Theory) 起源于生物有机体部分与整体相对增长关系的研 究[19],之 后 被 广 泛 运 用 于 城 市 形 态 演 变 研 究[20 - 21]。
Nordbeck S 认为当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城市人口的相对增 长率为常数 时,城 市 增 长 满 足 异 速 增 长 方 程[21],公 式 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