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届二轮复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卷(全国通用)

2016届二轮复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卷(全国通用)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 4 分,共64分)1.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②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③生态农业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利用,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④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 •①③④B.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适当增加食物链,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正确;低碳生活方式使C02的排放量大大降低,有助于维持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②正确;设计农业生态系统是为了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③正确;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是其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④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组合是①②③ ,选项 C 项正确。

答案C2. (2014东北三校联考)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C •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D .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及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芦苇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外部有机物的输入, A 项错误。

湿地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C 项错误。

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需被分解者分解后,才能被芦苇利用, D 项错误。

答案B3.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

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 .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D .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解析根据生态学原理可知,引入外来物种适当,可建立新的食物链,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但如果引种不当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则会使当地的物种减少,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答案B4.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禁止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D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而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属于易地保护,A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大熊猫这个物种,保护大熊猫这个物种所特有的基因,因此,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 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C 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 项错误。

答案B5.(2014石家庄检测)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B •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原因之一C •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D .发生赤潮的水体中生物全部死亡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赤潮是生活污水和含有N、P的工业废水流入海洋后使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发生赤潮的海水中某些藻类过度生长,使水面形成藻层,且藻类释放的毒素能毒杀鱼虾和贝类等,并使水体产生恶臭。

封闭的海湾内,由于污染物不能被稀释,更容易发生赤潮。

发生赤潮的水体中有大量的浮游藻类以及分解者,并不是没有活的生物。

答案D6.(2014云南检测)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丙和丁、乙和丁都存在竞争关系B.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甲体内DDT浓度最高C .丁每获得1 kJ能量,至少需要甲固定10 kJ太阳能D .若丙的数量下降,则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将下降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及种间关系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丙、丁都以乙为食,乙和丁都以甲为食,它们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关系,A 项正确。

DDT 沿食物链富集,丁所处营养级最高,体内 DDT 浓度最高,B 项错 误。

丁获得1 kJ 能量,至少需要甲固定的能量按最大传递效率 5(kJ ),C 项错误。

题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丙种群数量下降,该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不受影响,D 项错误答案 A7•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 (如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 的理解错误的是( )_/ / /新的环境容量0 时间0 时间 0 时间① ② ③A •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 •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C •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D •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解析 本题以生态系统为核心,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稳态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等知识点,综合考查识图和图文转换能力、从新信息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综合三个图 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 (图②、③),最终还是要降下 来。

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但不会扩 大,在遭到破坏时反而会缩小;所以,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 受到自然环境的惩罚。

答案 B8.对下列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20%计算,为1毘0% = 人口数量环境容晁 人口数量 环境容量 人□数量①玉米一人②玉米T牛一人A •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C •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D •若种植玉米的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重金属元素积累少解析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与营养级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

长期坚持素食,可减少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故 C 项正确。

重金属元素在食物链中流动时存在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富集作用越强,所以②中的人体内重金属元素积累相对较多,故D项错误。

答案C9.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该生态系统(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⑦生产者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A •①②③④⑥B •②③④⑤⑥C •②③④⑥⑦D •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物种更替较少,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10.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享食物。

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

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A •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B •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C •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D •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解析每种生物都有独特的生存习性,有的人类善意的“举动”会破坏它们正常的生长过程。

研究者认为,当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的活动导致生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引起的,剩下的栖息地变小了,并且支离破碎,其质量也因污染而下降。

因此,为了保护物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答案A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B.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D .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A 所描述为易地保护。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发展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B12.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 )A .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 .群落的演替解析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

答案D13.(2014泉州单科质量检测)人工湿地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利用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B.尽量使用本地物种以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C •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以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 •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相邻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一个固定值,不能人为地提高或降低,故 D 项错误。

答案D14.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

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濒临灭绝。

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 •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B •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D •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解析外来物种是指该地区的非原有物种,家羊一直生活在当地的草原上,不属于外来物种。

答案 B 15.有人认为转基因生物有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生存。

他的依据是( )A •转入的外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某些细菌杂交,形成新的病原体B•转基因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进入杂草,使之成为“超级杂草”C •科学家赋予转基因生物某些特殊性状,增强了它们在该地区生存条件下的竞争力D .转基因植物花粉传播的距离有限,但能在种植区以内繁殖解析入侵的物种在当地缺少天敌,竞争力较其它物种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