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一、《诗经》性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乐府总集。
名称:原名《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
时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作品分类:按音韵区分“风、雅、颂”。
编集: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内容:1.祭祖颂歌和周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2.生产劳动诗:生产劳动的艰辛和痛苦。
《彬风·七月》《十亩之间》《芣苢》3.燕飨4.怨刺:反映政治与统治者丑行的讽刺诗。
《伐檀》《硕鼠》《新台》《株林》5.战争徭役:战争和徭役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小雅·采薇》《唐风·鸨羽》军人家属的牵挂与思念:思妇诗。
《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应命杀敌保卫国家的爱国诗篇。
《秦风·无衣》(中国最早爱国诗)6.婚姻爱情:大胆追求,坦率表达。
《关雎》真挚的相爱,刻骨的相思,失恋的痛苦。
《蒹葭》婚姻的美好。
《桃之夭夭》婚姻的不幸。
《古风》《氓》艺术成就:1.“赋、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2.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3.语言的形式结构具有灵活的句式和复沓的章法。
4.押韵,丰富的语言与和谐的韵律。
地位及影响:1. 确立了我国民间文学的源泉,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是诗歌文体的开山之作。
2.抒情言志的创作方式使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3.热情关注现实、强烈政治和道德意识、积极人生态度——“风雅”精神影响后世诗人创作。
(思想内容上)4.“比兴”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艺术表现手法上)5.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有深广影响。
二、《左传》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记事为主,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成书: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为一位儒家学者,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的事件以及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相传为传述《春秋》所作,作者为左丘明。
内容:1.天人关系强调人的作用。
“天道远,人道近。
非能及也,何以知之。
”2.在君民关系上重视民的作用,民本思想逐渐占据上风。
3.本着不隐恶的修史美德对种种丑恶现象进行揭露,表现了许多有见识,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文学成就:1.叙事详略得当,疏密合理善于写战争。
2.能抓住矛盾冲突加以集中描写,运用多种手法,情节曲折,有的富有戏剧性。
3.叙事过程中写出了不少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
4.语言上以简洁精练著称于世,对外交辞令的记叙委婉,具有文采。
三、《国语》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成书:战国初年,是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料的汇编。
形式:以记言为主,影响后世说理文学。
文学成就:朴实无华,谨言拘束。
四、《战国策》成书: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记载军政大事为主。
作者多为战国后期的纵横家,由西汉刘向校整成书。
文学成就:1.能精心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在叙事上显得故事更完整,情节更曲折。
2.生动描绘了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开始出现了把重点转移到人物描写上的倾向。
3.个别篇章已经初具独立成篇的人物传记形式。
五、《论语》(一)核心思想:仁1.仁者爱人(有等级差别)2.克己复礼为仁3.孝悌为仁之本(二)“仁德”的相关要求:1.讲信用2.义利关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教育思想内容:文、行、忠、信(四)天命鬼神思想:“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文学成就:1.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性。
2.生动表现人物的思想个性,长于运用各种语气词,能够相当和谐一致地表现孔子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
对孔子的评价:刻苦好学、谦虚诚恳、论事有见地、说话不急不迫、风趣幽默、机智。
六、《孟子》孟子的思想:仁、义王道学说:1.定于一的理想,希望结束各国纷争,天下统一。
2.反对战争。
3.省刑罚,薄税敛,长富于民。
4.谨庠序之教,能与民同乐。
文学成就:1.博辩宏伟,气势充沛。
原因:孟子修养浩然正气,直言不讳,敢于讽刺挖苦;写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论述流畅,开门见山(孟子散文的特点);善于引人入圈套;善于运用排比句。
2.长于譬喻。
特点:与论证相扣紧密,有时亦论亦喻;有些叙事性文字也有精彩的比喻。
七、《庄子》评价:先秦诸子散文中成就最高。
庄子思想的消极方面:1.生死观,赞叹人生如梦,认为生不如死。
2.社会观,认为原始社会比现世社会好。
3.文化观,应该取消人类文明,因为人类文明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只有无知无欲才能相安无事。
立场:立于环中,处于中间状态立功方法:信奉无为理想:追求“泽雉”,“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人不求人一般高,人不畏人天即我”。
修养:紧守心斋,不材处世4.哲学观,齐万物,等生死,主观唯心。
“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思想的积极方面:1.憎恨当时的阶级暴发户,对他们的不择手段和贪婪虚伪进行无情的嘲讽和尖锐地揭露。
2.蔑视礼法和权贵。
《逍遥游》(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1.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哲理,文哲融为一体,充满情趣。
2.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浑厚,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笔法抑扬辟合,变化万千。
(寓言、重言、卮言)4.用语生动、准确、新奇,富有创造性。
八、《离骚》组成:《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招魂》内容:1.提出“美政”理想,要求政治革新。
2.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
3.坚持正义,反对奸邪,表现出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艺术成就:1.感情强烈,强烈的自信和自尊无私无畏。
2.想象丰富,运用神话传说以驰骋想象,创造了一个丰富新奇的世界。
3.象征美丽,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境界。
4.结构宏伟,全篇文脉贯通,一气呵成。
5.文采华美,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文学成就:屈原在继承楚文化传统和学习民歌的基础上运用新的诗歌题材和表现手法,以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其爱国忧民的思想,创造了内容丰富而富于作者个性的政治抒情诗。
1.创造了楚辞体诗歌,对五、七言的出现作了积淀。
2.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
①《诗经》中的比兴大多是作者凭直觉对事物进行的简单类比,主要起装饰作用,寄寓成分少,而屈原把“比兴”手法发展成一种象征手法,把物我、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是外在形象与作者抽象感情的复合物。
②《诗经》中用“比兴”大都是静态单纯的,《楚辞》中用的“比兴”是动态复杂的,有的甚至有明显的故事因素。
③《诗经》中的“比兴”通常表现在个别事物上,缺乏渗透性和生发性。
《楚辞》以某一象征物的基本象征为中心,层层拓展,将同类的其他事物沟通起来,形成一个象征群。
3.创作了个性鲜明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①创作主体(《诗经》——群体《楚辞》——个体)②表达的感情(《诗经》——温柔敦厚《楚辞》——悲愤激昂)③题材变化(《诗经》——生活《楚辞》——国家大事)④篇幅变化4.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后代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对后世的影响:1.爱国的精神2.辞赋、诗歌的创作九、汉赋意义:汉代正统文学和主流文学。
发展:1.汉代初年——汉武帝时期(汉赋形成期,赋称“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服鸟赋》枚乘《七发》骚体诗向汉大赋转变的标志,奠定了汉大赋的基础,后人模仿称“七体赋”2.汉武帝中期——汉哀帝时期(“汉大赋”)特点:①篇幅长,多铺叙手法。
②均采用主客问答形式。
③描写的主要为帝王生活。
④篇末多有讽刺。
⑤大多以歌功颂德为主。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杨雄《羽猎赋》、《甘泉赋》、《河东赋》、《长扬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3.汉顺帝——汉末(汉赋转变期“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汉赋鼎盛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优厚的经济条件为文人的生活和写作打下了基础。
2.对外战争的胜利,汉与少数民族战争频繁,并征服了他们,国威盛,国力强,并有统一华夏的雄心。
3.张骞通西域,与西域诸国交往,为汉赋的发展创作提供了许多材料。
4.汉武帝好大喜功,追求享受,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宫殿和院府。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的影响。
6.统治阶级的喜爱和提倡。
十、乐府民歌乐府:主管音乐的官府,采集具有民歌风味的诗歌。
魏晋“拟乐府”,唐“新乐府”。
乐府的职能:①采集民歌和乐调;②制造乐谱;③训练乐员组织演出。
思想内容:汉乐府主要反映汉代人民在东汉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
1.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徭役的痛苦;《战城南》《十五从军征》2.反映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和反抗精神;《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陌上桑》3.反映上层社会的残暴与腐朽;《桓帝初天下章谣》《平陵东》4.反映男女爱情和家庭婚姻;《上山采蘼芜》《饮马城窟行》《孔雀东南飞》《有所思》《上邪》艺术成就:1.汉乐府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作品。
2.汉乐府大都是叙事诗,叙事成就高。
①对现实生活的朴素真实的反映与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相统一;②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和高度的典型概括相统一;③外表的简略与内在的完整相统一。
3.形式自由多样,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格式,以杂言为主总趋势向五言发展,为五言诗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十一、《史记》时代:记载了从上古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年间的历史。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组成: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章。
内容:1.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
2.歌颂了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
3.颂扬了中下层人民的可贵品质和智慧才能。
文学成就:1.开创了传记文学,确立了写人为主的文学先河。
2.语言通俗、简洁、精练,并富于感情,能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讲究结构意识,写法多样,妙笔横生。
对后世的影响:1.是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是后世史家的优秀楷模。
2.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态度值得肯定,“不隐恶,不虚伪”的实录精神体现了当时进步精神,这种在修史时持正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公正态度历来为后世许多文学家和史学家所继承发展。
3.从散文写法上,司马迁把中国历史散文推向了高峰,它的那种恢宏博大、结构严谨、故事性强和场面集中的手法成为一代散文的楷模。
简洁传神、平淡易懂的语言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风。
尤其是史记所开创的写人手法为后世传记文学提供了绝好的范文,小说和戏剧也从史记中的历史故事化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中汲取了相当的营养。
文学史分期(上古、先秦、秦汉)一、上古文学文学起源1.游戏说:人类有一种能引起游戏和文艺,并要求发泄剩余精力的本能。
2.心灵表现说:认为人生来就由一种表现自己感情的要求,这种要求从声音、语言、形体上表现出来,从而产生了音乐、诗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