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现状和发展对策的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的会展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会展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界定了会展业的内涵、作用,分析了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会展业;品牌化;产业化;本土优势一、会展业的内涵、作用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隶属于服务业,即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包括大型国际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运动会、招商会、经济研讨会等,吸引大量商务客和游客,促进产品市场的开拓、技术和信息交流、对外贸易和旅游观光,并以此带动交通、住宿、商业、餐饮、购物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被称为“无烟工业”。
据考证,世界上第一个样品展览会于19世纪末在德国的莱比锡举办。
会展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形式、内容、功能和举办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会展已表现为一种经济形式,成为各国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会展业是高收入、高赢利的产业,其利润大约是20%至25%。
而且,会展活动的开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
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具有服务业的共性,它作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和交流中介,但同时它又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具有自身的个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新技术、产品推广,可起到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同时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树立品牌形象,具有其他服务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事实上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会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逐步发挥作用的。
会展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如财富论坛和APEC会议在XX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XX的国际知名度,以及推广了XX作为国际金融及商贸中心的地位,带动了以XX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
每一次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商务客和游客,即必然会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而且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将使展览、会议场馆的数量增加,从而加快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据测算,会展业的最大带动系数为1:9,如果会展场馆的收入是1,那么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则是9。
〔四〕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作用。
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会展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旅游、餐饮、基础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增加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申奥成功,就将造就几百万个就业机会。
在中国,会展业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但是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二、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目前每年中国举办的各类会展超过1200个,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几年内国内会展数量总和的10倍。
据不全统计,1998年为1262个,1999年为1326个,2001年已超过1500个。
从类型上看,会展已由综合性发展成为专业性,如汽车展、工业展、留学教育展等,并有一些专业会展得到了业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
国内目前展览场馆有147个,部分展馆已具备举办国际展会的相应配套设施。
会展主办单位除专业会展公司外,各专业协会、中介机构、广告公司、媒体、群众机构、院校等也纷纷加盟。
与此同时会展业为主办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中国的会展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已达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也达到 120多亿人民币。
(资料来源:作者调研所得)但是,从我国目前会展业发展现状来看,与国外同行业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管理体制上的差异。
国外会展业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机制和自律规X,政府的介入一般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国际大型展会的协助招揽上。
但是国内尚没有统一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
根据现行的展览管理办法,国务院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协会、商会、中国贸促会以及其行业分会和地方分会、地方政府或省市级外贸主管部门、展览场馆、境外展览机构等都能举办展览会。
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局面造成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 使得会展管理混乱。
而且我国会展业目前依然维持计划经济形成的展会审批制、展览公司资格认定制,尚未与市场接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以至有的展会虽然质量很差,组织和服务严重欠缺,但由于有政府作后盾而得以存在。
(二)展览场馆和设施上的差异。
国内现有会展基础设施相对国外较落后,从展馆面积来说,全国展览馆总面积在100万平米左右,展场面积超过10万平米的大型展馆仅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XX新国际博览中心、XX国际会展中心等几家,与国际知名展览中心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65万平米的展馆相比,国内场馆举办特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虽然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一、设施较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不具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多数展馆只能承办一些档次不高的展览。
国外展馆不仅面积大,交通也十分方便,火车、地铁、直升飞机等交通工具可以直接抵达场馆。
展览场馆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会议室、办公场所、银行、邮局、海关、航空、翻译、日用品、商店、餐馆、仓库、停车场等,整体服务体系使展馆成为一座城中之城。
我国展馆设施如餐饮、交通、通讯等配套设施相对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尤其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内展馆的应用还不普遍,制约了国内展览水平的提高。
(三)展会定位上的差异。
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
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我国展览缺乏明确定位。
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有的展会则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
有些名为国际名牌精品展,但实际上却是类似集贸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些展会甚至成为处理积压商品的场所。
有些参展商也缺乏定位,参展的目的不明确,而大多数厂商只是“坐以待客”。
(四)服务水平的差异。
目前,在国内30多个展览会中,只有极少数展览会设立了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大多数情况下,参观商和观众在参加展览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展会后的情况也无从了解。
同时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仍有欠缺,如没有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而这些方面,国外展览会可以说一应俱全。
因此中国展会的服务水平有待改进。
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一学德国的汉诺威市。
每年在这里举办的CEBIT展览会和国际工业展等大型专业展会,从世界各地云集于此的参观者的口袋里掏走数十亿美元。
它的奥妙就在于一切围着展会转,围着参观者服务,展场布置把舒适放在第一位,空气流动,光线明亮,温度适宜,布局宽松,在众多展场之间,到处设有咖啡座,供人们休息、聊天、交流、业务洽谈,在市区乘车凭展馆出入证“一证通”,十分便捷。
会展业是服务行业,不同于制造业,如果不在服务水平上花狠功夫,那中国的会展业势必无前景可言。
(五)会展人才的差异。
目前我国会展业专业人员奇缺,大多数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与会展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
这是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大制掣。
展览专业人员奇缺除了历史原因外,相当重要的是,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专门培养展览专业人才的场所。
跟汉诺威和法兰克福一样,许多国外会展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中的中国人都是从国内的展览公司挖过去地的。
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先进的管理经验、规X化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以及先进的人才机制。
因此中国会展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建立先进的人才机制,防止人才外流。
三、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对策的分析去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成员,那么入世后对中国会展业有何影响呢!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规定和中国政府公布的资料显示,11类142个服务贸易行业中,会展业不在其中。
从入世谈判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并未对入世后的会展业开放作出承诺,世贸成员国也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另外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规定,入世后,外商仍不能在中国注册成立独资的会展公司,但可以与中方成立合资公司。
根据我国目前会展市场的实际情况,还不能取消审批制度,因此我国实行会展审批管理制度仍然有效,对这项规定也是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即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和新生产业进行保护。
虽然有上述有利因素,但毕竟是“狼”来了,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海外跨国展览机构已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设立机构或成立合资公司,如德国的汉诺威、科隆、依格多,意大利米兰国际展览中心等早已在、XX设立了分公司,中国展览业将面临外国同行更为直接和激烈的冲击。
尚显稚弱的中国展览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会展经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既有新的机遇,但更多的是严峻的挑战。
对此,笔者对我国会展业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顺应规则,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进入WTO后,政府痛下决心顺应规则,转变职能,退出对市场经济运作的直接干预管理。
政企不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企业可盼的关系协调、信息传递、市场规X等服务与管理的职能将由行业协会来实施。
因此应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
尽早成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管理组织,并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理顺与海关、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取消价格多轨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在操作上力争尽快实现规X化,并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
另外,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完全自由化,相反政府的宏观调控会对展会的质量和会展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和评估和认证,逐步从审批制过渡到标准制和登记制。
使会展业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据悉,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展览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规,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着手会展业的立法工作。
如国内展览业的第一个地方法规--XX展览法规,已进入起草阶段,主要内容是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病,也将考虑展览公司办展的资质要求和法律程序。
(二)改进服务水平,加快人才培养。
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它不同与第一、二产业,是一个营销的过程,关键是人才、客户和服务,对资金的需求并不突出。
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提高软件服务,如设立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还要改善硬件设施建设,如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
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外资和展览管理人员进入中国,将会带来国际会展业的先进经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