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科医师人才队伍发展现状与展望

全科医师人才队伍发展现状与展望

全科医师人才队伍发展现状与展望全科医师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高水平的全科医师能解决人群中的80%~90%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及慢性病等健康问题。

因此,我国的医疗改革将全科医学的发展和全科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2011年颁发的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

文件指出要在2020年前培养30万名全科医师。

2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努力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全科医师的数量与质量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2018年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师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8]3 号)提出到2020年,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师培养制度基本建立,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师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

1.全科医师队伍发展的现状全科医师队伍渐进式发展我国全科医师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阶段的渐进式过程。

在80年代末引进了全科医师概念,国内成立了全科医师培训中心。

90年代开始对全科医师进行初期探索阶段的研究,国家层面发布了关于全科医师培养的多项相关文件,并启动全科医师的培养工程,随后逐步进入全科医师培养发展阶段。

2011年《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展示了我国全科医师发展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全科医师培养的制度化、规范化。

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

2018年办公厅文件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师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推进了全科医师队伍的培养机制,促进了我国全科医师队伍建设的迅猛发展。

全科医师队伍正在壮大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全科医师20.9l万人。

其中,取得全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的有13.15万人,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有7.76 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1.51名全科医师;近年来我国累计培养的全科医师数量已经有了较大改善,截至2017 年底,我国培训合格的全科医师已达25.3 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师1.8 人,5年内全科医师总人数增长了1 倍[4]。

2018 年国家层面进一步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培养全科医师,据统计我国已有约30 万全科医师,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量达3.46人。

全科医师数量正在逐渐增加。

但是,目前全科医师队伍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为提高全科医师的人才高素质培养,我国相继开展了转岗培训、定向培养全科医师计划以及在岗全科医师技能培训,鼓励大医院内的医生在晋升职称前去基层服务、参加特岗全科医师等。

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号召,针对全科医师进行免费专业培训;按照人才培养的周期,十年后全科医师队伍的量和质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全科医学发展任重道远。

全科医师队伍培养体系及模式已经建立随着我国全科医学的概念引入和全科医学的学科建立,各地在全科医师的教育培养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科医师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国家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实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基本形成了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的全科医师教育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基本确立,在进一步落实《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之后,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确立了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 年助理全科医师培训)为补充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制定印发《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实施意见(试行)》(国卫科教发[2016]14 号),启动并实施助理全科医师培养。

近年来国内部分省市的三甲医院在成立全科医学科基础上,进行了以培养全科医师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构建了以目标为导向的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培养新体系,创建了全科医学教学培训新模式,培养了“下得去、用得好”的卓越全科医学人才,在国内发挥了教学示范的作用,带动了高质量的全科医学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开展。

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已进入轨道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发布《关于印发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承担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的医院必须设置全科医学科,为全科医师的培养提供了基本国策。

国卫办科教发[2018]21号文件发布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学科设置指导标准》,明确以服务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合格全科医师为目的,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设置全科医学科,为持续培养质量合格、数量适宜的全科医师提供有力的医疗、教学、科研组织体制保障,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医改、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可靠的全科人才支撑;进一步确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综合医院必须承担全科医师培养工作任务;要求按照设置标准加强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全科医师培养质量,由此标志着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已真正进入轨道。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三级综合医院大多已建立全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并辅助社区基地,目前国内已建成558个全科专业临床培训基地和1 660 个基层社区实践基地,其中约90%设置了全科医学科,并正在逐步进行规范化建设,为加强全科医师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全科医师使用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为进一步推进全科医师激励机制,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全科医师在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流动,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激励机制。

2013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委印发《关于开展全科医师特设岗位计划试点工作的暂行办法》(国卫人发[2013]35号),全科医师特设岗位不受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的限制,并提出聘期内特岗全科医师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等。

目前,全科医师特设岗位计划试点工作已在安徽、湖南、四川、云南4省启动,覆盖了211个县(市、区)828个乡镇卫生院。

《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师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提出重要激励措施,从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师培养制度,扩大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规模,到全面提高全科医师职业吸引力,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倾斜制度,加强贫困地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加大定向免费培养、在岗人员继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发展全科医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2.目前存在的问题全科医师缺口较大,质量和结构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已有约30万全科医师,但与日益增长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国全科医师队伍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中国的全科医师供给人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按意见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 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 名合格的全科医师,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 名合格的全科医师,按照我国人口14亿人估算,我国需要约70 万名全科医师,与目标相比,还有40万全科医师的缺口。

目前我国政府已投入了较大力度,除了补上数量短板,还需注重全科医师质量和结构的提升。

全科医师素质参差不齐,资源不均衡培养全科医师需要完整的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不仅包括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基础教育,还包括毕业后教育以及持续一生的继续教育。

而国内现有的全科医师大多数是通过转岗培训而来,尤其是基层全科医师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优的问题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科医学临床思维、执业水平、诊疗能力的提升。

同时存在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欠发达地区全科师资欠缺,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部分培训基地选聘的教师全科理论不深、教学经验不足,影响全科培训带教工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手紧张,难以抽调人员参加全科培训,影响培训质量和效果。

全科医师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城市地区每万居民全科医师数量稍高于农村地区;东部地区全科医师数量、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不同地区的增长速度有所不同,这种不公平主要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综上所述,基层全科医师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的全科医师对继续教育内容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加强同质化培养全科医师。

高质量的全科师资队伍匮乏,阻碍全科人才培养目前国内全科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尤其是高质量的全科师资队伍匮乏。

据调查,我国高校全科师资大部分由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师组成,而临床教师则大部分多是来自于三甲医院的专科医师担任,尽管专科师资学历、专业职称比较高,临床和带教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但是对全科医学的了解较少,缺乏全科专业理念和思维,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治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全科的适宜技术缺乏带教,阻碍全科人才培养。

临床对于社区服务的内容及服务方式不甚了解,难以达到全科人才培训的目标和要求。

而基层社区实践基地的师资大部分未经过规范系统的全科医师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先天不足”,难以独担教学重任。

据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的调查显示,基层全科医师对继续教育中的师资、形式和内容的满意度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是59%、49% 和53%。

全科医师培养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内涵建设,尽快提高师资的带教水平。

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培养模式尚不完善全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大多建于三级综合医院,虽然大部分医院已建立集“医教研”一体的全科医学科,但现阶段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还比较薄弱,有的医院学科建设依托于老年病、急诊等科室,仍存在各专科轮转完成全科住院医师培训的情况,部分全科培训基地缺乏真正意义的学科建设,尚没有进行规范的学科建设。

随着我国全科医学的概念引入和学科建立,国家和各地在全科医师的教育培养模式方面在开展一系列工作,在全科医师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国家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实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了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阶段的全科医师教育培养体系,但在如何培养适应岗位胜任力的合格全科医师,如何改良教学培养模式上有待进一步改进,以保障高质量合格全科医师的培养。

社会及职业认同感不强,百姓认可度低由于既往传统观念认为全科医学是低水平医学,缺乏技术含量,因此,很多医学生都选择去外科等有“高技术”含量的学科,使全科医学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与二、三级医院医师相比,老百姓对社区医务人员的信任度还不高,全社会对全科医师的认同也还不够;与专科医师相比,全科医师需要具有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沟通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

而目前全科医师工作任务较为繁重,职称晋升较为困难,收入待遇较低,造成全科医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不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