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型中耳炎的CT表现特点
术前正确地识别和诊断胆脂瘤, 对于计划手术、评估预后是十分重要的。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CT影像学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盾板破坏在冠状位断层影像中全部表现上鼓室盾板变钝或严重破坏。
2 、上鼓室扩大有软组织充填影,听小骨消失。
3 、锤骨移位锤骨周围有软组织充填的密度影。
4 、边缘清楚的扩大骨腔隙,其中有软组织充填扩大的骨腔隙主要位于上鼓室、鼓窦区、或整个乳突区。
软组织充填影像可表现为:(1)均匀充填型;(2)网格型;(3)周边间隙型,即软组织团块与骨壁有间隙。
5 、中耳及周围骨结构组织破坏主要表现为听小骨的破坏或消失,鼓窦天盖、乙状窦壁(6/80)、水平半规管和外耳道后壁的骨质腐蚀和破坏。
6 、除扩大的骨腔隙外,其余骨质表现为硬化型乳突。
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CT检查,冠状位是首推的常规位置之一。
因为胆脂瘤多始发于鼓膜松弛部,由此向上鼓室、鼓窦和乳突方向发展。
资料统计,上鼓室胆脂瘤可呈现四种基本的CT影像学表现。
(1)盾板破坏。
上鼓室的外侧壁,在影像学上被称为盾板。
正常情况下盾板呈锐角。
胆脂瘤的破坏作用可使其锐角变钝或缺失,它被认为是诊断早期上鼓室胆脂瘤的敏感指征。
(2)上鼓室扩大。
胆脂瘤在上鼓室的破坏,直接引起上鼓室的扩大,并在其中可见软组织充填的影像。
(3)听小骨的破坏、移位或缺如。
胆脂瘤常腐蚀听小骨,引起听小骨的破坏、移位,同时在听小骨周围呈现软组织包裹充填影。
破坏严重者也常常出现听小骨缺如。
(4)上鼓室周围骨结构的破坏。
常出现面神经管或水平半规管的骨质破坏。
这些骨结构的破坏,在冠状位最易观察,因此冠状位对于观察上鼓室、鼓窦区胆脂瘤有重要价值。
胆脂瘤继续发展将进入鼓窦和乳突腔,CT轴位将很好的显示这一区域的病变情况。
鼓窦是乳突腔最大的气房。
介于鼓室和乳突气房之间。
成人鼓窦直径在10 mm左右。
鼓窦区扩大,其边缘由于骨质硬化,故呈锐利清晰的边缘,若有软组织充填影,则是胆脂瘤典型的征象。
作为胆脂瘤腔隙的软组织充填影像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表现为网格状,有时还可以在软组织和骨壁之间存在一个间隙,这可能是由于胆脂瘤感染液化作用产生的结果。
综上所述,胆脂瘤软组织团块的影像,可呈现3种类型:均匀型,网格型及周边间隙型。
在CT影像中,胆脂瘤的软组织影像难于和肉芽组织区别,胆脂瘤CT值一般在0 ~100 HU。
CT值是同一层面范围内的平均值,再加上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软组织的特性。
因此CT对区别胆脂瘤团块和肉芽组织不具有区别诊断意义。
其他骨结构组织的破坏征象,如乙状窦壁、半规管、天盖、外耳道后壁缺损等,都是胆脂瘤存在的佐证。
在CT轴位层面,能得到很好的显示。
将硬化型乳突也作为胆脂瘤辅助诊断的特点之一。
硬化型乳突是中耳炎性病变的结果。
此有助于和其他病变相区别,比如结核性中耳炎和中耳癌。
结核性中耳炎多呈现中耳乳突软组织病变的征象,骨质破坏不明显,没有硬化型乳突炎改变。
中耳癌骨质破坏较广泛,是一种超越中耳腔的骨腐蚀,无明显界限或清晰硬化的边缘。
因此强调硬化型乳突炎存在有助于胆脂瘤的鉴别诊断。
与传统的普通X线乳突照片相比,CT能更直观形象地显示中耳乳突结构和胆脂瘤病变的位置,以及显示周围骨结构的细微的破坏。
现代数字X线照片,较普通X照片极大地提高了清晰度,也很经济实用。
但要求医生能够抽象理解乳突的位置影像,其显示微细结构仍远不如CT。
MRI也能清晰具体地显示胆脂瘤,但不能很好的显示周围骨结构病变的情况。
因此,CT是诊断胆脂瘤的最佳选择。
从根本上说,正确地阅读放射学影像,要熟谙中耳和乳突的解剖学结构,要在医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正常的颞骨立体解剖学图形,训练培养从不同角度观察、审视颞骨的抽象能力。
这对于识别各种中耳疾病,正确地诊断胆脂瘤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