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可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单纯是指供给总量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有效”供给。
能否“有效”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弥补供给不足,更好地加快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一、郫县公共服务的做法与成效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村级自治、农民受益,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公益性、经营性、福利性服务分开;办事与养人分离;精干高效与利民便民统一;公共服务产品管理与产品生产脱钩;经营性服务单位转企改制;内部问责与群众评价结合。
以“四有”标准:即有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转变要求、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有一个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有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有一支协同配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队伍
(一)确立了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
打破了无限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观念,将公共服务分为公益性、经营性和福利性三种不同类型。
公益性服务由政府全额承担,经营性服务全面推向市场,福利性服务由财政适当补贴。
郫县将过去由
政府承担的70多项公共事务,有三分之一以上推向市场,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政府将人财物集中投向公益性服务项目,增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力。
(二)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基层组织体系
1、突破“用人必须养人”的机制。
一是由养事必养人向养事与养人分离转变。
凡是非政府组织能够承担的服务项目,全部实行人事外包,收到了政府既不养人又有人办事且能办好事的效果。
实行“三个分离”,即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职能与政府的服务职能分离,凡是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够生产的产品全部交给市场;直接从事公共服务产品生产的单位与政府分设,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转为民办性质的服务组织进入市场;服务的监管机构与服务产品的生产机构脱钩,以增强监管组织的独立性。
2、上下联动全程代理,限时办结提升质量。
积极探索建立在全县范围内统一接件、并联审批、全程代理、限时办结的运行机制,推进“镇事村办、全程代理”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镇政务服务中心、村级公共服务站(点)分别扮好“中转站”和“代办员”、“送达员”角色,需送上一级审批的,一律实行全程代理服务,统一实行限时办结。
3、突破城乡界线,积极推进“三个延伸”服务,努力破解服务难题。
一是服务载体延伸到村。
以村党总支为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建立了村民大会、户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三会组织”和民主
监事会制度,村级公共服务组织为村委会新增组织机构,填补了基层公共服务组织资源的缺失。
二是服务阵地延伸到村。
从全县位置居中、活动阵地在300平方米以上的86个村(社区)中,每村划出不少于30平方米的场所用于建设便民服务站(点),60%的村(社区)服务网点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
三是服务职能延伸到村。
整合各种资源,拓宽村级公共服务范围,新增村级警务室、医疗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农资销售网点。
村级服务平台除办理涉农审批事项外,还将劳动保障与就业、民政、信访、残联等纳入服务内容,不断增强村级公共服务站(点)的综合功能,保证村民“进一道门、办一切事”。
4、创新方式招聘人员,健全制度便民办事。
本着“以事定人、按岗定责”的原则,根据村级公共服务对象数量、服务区域和服务项目需要,实行定员、定岗管理,每个村(社区)公共服务组织配备2-3名服务人员。
各村(社区)按照政事分离的思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服务人员,实现村“两委”干部与服务组织人员“两分开”(二)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1、构建全域现代交通网。
郫县围绕“城乡路网一体化、公路等级标准化、管理养护规范化、城乡客运公交化”发展目标,抓好路网升级和公交化改造,统筹推进城乡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一体化,逐步构建全域交通网络体系。
2、推动城乡信息对称。
加快城乡信息技术建设,大力实施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小区工程;实施“adsl宽带进村入户、wlan
无线上网”工程,实现全域村村通宽带,便民信息服务站(中心)覆盖所有行政村;协调网络运营商,按需建设基站等硬件设备,手机全县无缝满覆盖,实现了城乡信息互通共享。
3、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
统筹城乡硬件建设,每年投入资金上亿元,推进全县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新建了学校广播、闭路电视系统和多媒体电教室,远程教育装备达到了全覆盖;全面完善学校的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的设备设施;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公平的天平逐渐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城乡中小学的硬件配置渐趋均衡;以实现教育共同体为载体,实施名师、名校工程,构建集群式发展的平台,集群内学校在管理、经费以及教学教研、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打破校际界限。
4、确保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初级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
郫县着力健全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近几年,投入上亿元,启动县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完成镇卫生院技术升级和风貌改造,实现郫筒镇80%的社区建档居民享受健康随访。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全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99.9%。
5、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郫县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为目标,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重点文化工程,逐步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郫县已经基本形成“一县两馆”、“一镇(街)一
站”、“一村(社区)一室”的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
三、郫县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公供服务供给不平衡
1、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过大,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低下。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较大。
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设施、师资水平、学生的升学率城乡差别悬殊。
城乡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均等使得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低下。
农民文化素质低与城乡教育制度不公平、农村教育公共品的长期缺失有直接关系。
2、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
从政府的投入比重看,财政投入大多集中在城市医院,农村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地区由于资金匮乏,许多镇卫生院的软、硬件条件都不到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一些基本的医疗器材。
农村普遍存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设施差等问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等“三低”现象。
(二)供需不对路
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忽略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与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不相一致,导致现行农村公共服务出现供给过剩、供给不足和供需不对路的现象。
(三)公共服务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郫县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形式主要是市场化,即主要采取政府购买
服务、服务外包的形式。
相对而言,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基层自治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相对不足,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相对较为欠缺。
这种对市场化服务供给方式的依赖具有一定的风险。
三、解决郫县公共服务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完善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县镇两级政府承担着向全部的农村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任务,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应当重点向镇级政府倾斜,特别是向经济基础薄弱的镇政府倾斜,着力解决镇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进一步强化政府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明确村级自治组织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共同投入和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
(三)深化镇机构改革,提高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要深化镇机构改革,优化基层资源配置,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把镇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精力逐步转移到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上来,逐步建立起以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为主要
职能的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