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食同源
中医食疗学,在中医指导下,通过食物或者配合药物,以食借药力,药助食威,进行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
先秦:“药食同源”,饮食中医文化的萌芽期;殷商时期,伊尹《汤液经》,记录了烹饪技术及制药疗病的过程;战国《吕氏春秋》记载烹饪技术“阳朴之姜,招摇之桂”指出姜,桂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山海经》里很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五十二病方》食物类占四分之一,食物类药品:乳汁,蜜,猪牛脂;周代用五味五谷治疗疾病成了首选。
秦汉:饮食中医文化奠基的时期;特点:1.有药理作用的食物大多记载在医学著作上。
2.对食物的药理作用认识比较深入。
3.形成药膳,运用比较多。
《黄帝内经》为食疗理论奠定了基础。
的主要食疗理论:1.“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量或者偏嗜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2.“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食物的五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
五味调和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血阴阳津液,强身健体;五味太过或不及,则会引起相应脏腑物质基础的偏盛偏衰,使脏腑功能减退或者失去平衡,成为疾病和早夭的根。
3.“夫无味入胃,酸先入肝,苦先归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骨肉果类,食养尽之”五味与五脏具有一定的亲和性,五味入胃之后,各归其所喜入之脏腑。
《神农本草经》:中药365种,食物多达50种。
上品:酸枣、葡萄、大枣等22种。
中品:干姜、海藻、赤小豆等19种。
下品9种并记录了功效。
《伤寒杂病论》:从三个方面对食疗理论做进一步的阐发:一是确定了食疗的原则,辩证而食,与临床辨证而治是一致的;二是提供了不少食疗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三是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食禁问题。
如肝病禁食辛味食物,心病禁食咸味食物。
除了以上,人们对食物配伍,搭配禁忌等都有一定的了解
二.食疗发展与食疗原则
晋唐:1.出现了食物疗法的专著2.对饮食疗法的重要性,对食治,食养,食忌以及如何做到合理饮食论述颇为详细,上升到理论,有一定的系统性3.明确食疗和药疗的关系,两膳开始引起重视4.讲究辨证施治,完全继承了《伤寒杂病论》一书的精髓,为后来形成辩证施膳打下基础。
隋以前就有27种食疗学专著,影响较大:
《本草经集注》:晋代陶弘景将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按照自然属性分类: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以及有名未用药七大类
《肘后备急方》:三个食禁专篇《食物诸毒方》《治防避饮食诸毒方》《治卒饮酒大醉诸病方》
《千金要方》:药王孙思邈设立“食治专篇”将食疗作为治疗疾病的首选方法,介绍谷,肉,果,菜等食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提出以脏补脏的原则,使用饮食物来治疗疾病是判断医者良莠重要标准之一
《食疗本草》:作者孟诜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它是在千金要方食治篇基础上增订而成不仅重视食物营养价值更重视治疗作用,详细记载食物的性味,配伍,功效禁忌等,收录了许多食疗单方。
《食疗本草》收集唐及以前食疗学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学专著。
宋元:饮食中医文化兴盛时期,特点:1.医著中记述了大量食疗方,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较好的疗效2.食疗学在理论,实践上都日趋成熟3.食养受到普遍关注。
代表作:《太平圣
惠方》:病时治病,平时养身《圣济总录》:食膳类型增加了散,饮,汁,煎等
《饮膳正要》:元代1.超越食疗旧概念,提倡运用药膳预防疾病2.注重每种食物的养生及医疗效果3.民族特色十分突出,记录西域和少数民族食物。
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的专著。
明清:饮食中医文化的成熟期特点:1.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效用2.辨证食疗比较具体地提现于这一时期的著作中3.食疗学于临床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代表作:
《本草纲目》:1.记载食物资料丰富2.保存了有关食疗内容的文献3.收录大量食疗方法
《救荒本草》:记录有毒植物的加工处理方法
《调疾饮食辩》:将食疗方按功效分为发表方,温中方,行气方等56种
《老老恒言》:保护消化系统的功能阐述节制饮食的意义“凡食总以少为益,脾胃易磨运,乃化精血,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养老奉亲书》:广泛收集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法等,专述老人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
叶天士和吴鞠通:五汁饮牛乳饮用于急性的热病得到运用
近现代:1.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向2.食疗著作大量出版:科普类《家庭药膳》丛书类:中医食疗学专著类《中国食疗大全》
三.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
中国饮食文化发端:使用火山顶洞人:人工取火
原始社会:饮食文化初始阶段,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饮食结构鼎,扁,石刀,炙,蒸,煮龙山文化:酒器,酒成为人们的饮品
先秦: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时期,周代五谷皆备,调味品增加了饴,蜜等甜辅料,酸酱,谷物发酵而成的酸味料,紫苏花椒桂皮等调理。
冷藏,香料防腐,醋渍灭菌等保鲜方法。
名厨:伊尹,易牙
名菜:周代八珍南方稻作文化,北方麦黍文化。
先秦还出现的烹调理论:1.确立五味调和理论《吕氏春秋》2.确立主副食搭配平衡的膳食理论米饭居首位;《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3.确立四时与调味相和理论,《礼记》“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
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
4.建立以“色,香,味,味,形”为核心的美食标准。
豆腐,糕点;汉代:原煤,石油,天然气,刀具,炉灶;餐具变革;素斋成为风尚,饮茶;魏晋南北朝《齐名要术》;
秦唐:茶风,茶礼,茶俗陆羽《茶经》
宋元明清:走向成熟。
四司:帐设司、厨司、茶酒司、抬盘司,六局: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
菜系:胡食,北食,南食,川味。
1. 饮食品种增加
2.饮食文化研究再次出现高潮《饮膳正要》
清代“满汉全席”菜系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