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通过分析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特点和叙事技巧,探讨小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一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3、分析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4、在上述基础上多元化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2、目标4教学准备:PPT、导读材料、预习作业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作业(思考练笔):以你自己的方式复述这个故事,300字左右。
你如何看待文本中的玛蒂尔德,你觉得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的用意时什么?假如玛蒂尔德没丢项链,或者在她丢掉项链后立马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个故事的情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第一课时本课时目标:目标1、目标2一、导入小时候,我们都读过这样一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灰姑娘》,当午夜的钟声响起时,身着华服的灰姑娘从舞会上匆忙离开,慌乱之中,她丢下了一只水晶鞋。
英俊的王子捡到了这只水晶鞋,并通过鞋子找到了灰姑娘,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有位叫玛蒂尔德的姑娘,她不巧也在盛装匆忙离开舞会时弄丢了东西,只不过,她弄丢的是一串精美的项链。
她又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一起来走进文本。
二、讨论文本(一)情节:请同学们快速回顾课文,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1、小说为何以项链为题?Q:小说为何以项链为题?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明确:“项链”是文本中玛蒂尔德丢失的重要物件,以“项链”为中心,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即“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概括小说的情节Q:在“项链”的牵动下,小说都写到了哪些情节?请你以“X项链”为格式,串联故事情节。
明确: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
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五个情节:借项链—戴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教师以精炼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概括:《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
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这样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二)、艺术风格鉴赏——“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中心问题: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货,花了10年时间才知道事情的真相(项链的真假),你们觉得她是不是个反应迟钝的傻姑娘?(分组讨论,给出理由)(1)是(认为玛蒂尔德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1、预设(原因):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有很多“破绽”和细节都可以展示出项链是假的。
结合文本如下:A、D50-52 借项链时——一个大方,一个粗心着急佛来思节夫人答应得非常爽快“当然可以”。
表现的相当大方,如果项链真的贵重,价值连城。
佛来思节夫人不会如此爽快的答应。
其次,玛蒂尔德只顾的高兴,根本就没仔细检查,带着项链就“跑”了。
(太粗心大意)B、D89-90买项链时————项链与盒子不匹配他们照盒子上的地址找到那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子”。
卖出了盒子不代表卖出了项链。
C、D96-D98还项链时——未打开盒子检查佛来思节夫人虽然神情不满意,怪玛蒂尔德还迟了,但没有打开盒子。
这足以说明所谓的“钻石项链”并不贵重,否则佛来思节夫人不会连打开检查一下都不做的。
(2)不是(认为玛蒂尔德不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1、提问:既然玛蒂尔德不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那么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就是有因可寻的了?那么你能找到哪些原因呢?(即玛蒂尔德为什么会把赝品当真货)预设原因:A、D6 佛来思节夫人夫人的富有——好马配好鞍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
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这么一个有钱的朋友会收藏如此低廉的赝品。
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B、D1-D2玛蒂尔德的身份——无法做到“慧眼识珠”生活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没有一眼辨出真伪的能力。
(3)为什么同学们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Q: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大家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提示:阅读文本的角——你在阅读这篇文本时有没有将自己代入?)明确:认为玛蒂尔德不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的同学很有同理心,他们将自己放在了主人公玛蒂尔德是视角上来看待问题,所以很能理解玛蒂尔德为何会做出如此判断。
而认为玛蒂尔德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的同学,无疑是将自己放在了文本之外的阅读者的视角上,尤其是在阅读完整个文本后,同学们从一个客观读者视角来去审视玛蒂尔德的行为。
自然能够发现作者莫泊桑在叙述过程中进行的有意的铺垫和暗示。
在文本的最后,读者跟着作者一起解开了事情的真相,但是在揭开事情真相的过程中,读者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作者有意识的伏笔,这就是作者客观全知的叙事视角和巧妙铺垫的叙事技巧。
总结:无论哪种看法,无所谓好坏之分,只是一种阅读体验。
(4)揭示艺术风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Q:本文的阅读体验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很像,有着同样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结尾的处理上,同学们还记得是哪篇文章么?预设: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Q:这种结尾方式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风格?预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欧亨利式的结尾(5)嵌入作者简介:莫泊桑: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短篇小说之王”美称,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
同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和欧·亨利都擅长短篇小说,在情节和结局的处理上,莫泊桑有似于欧•亨利式样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6)分析艺术风格成因Q:请你结合全文及我们今天课上所学,谈谈你如何理解本文的艺术风格上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以及为什么本文会产生这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风格。
预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说小说的结尾虽然令人吃惊,让人一下子没想到,但仔细想想,这种结局又是必然的,是否符合生活实情,或者说是否符合小说中故事发展的逻辑的,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了。
(即结局出人意料,但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条理)成因:A、叙事技巧——伏笔。
作者在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有意的作了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
B、叙事视角——有限全知视角莫泊桑的在叙述小说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了一种有限全知视角。
理论:从叙事学的角度而言,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通常会使用三种视角。
第一种是全能全知视角,即上帝视角。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同上帝一般俯视故事中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发展,读者全知全能,这种叙事视角很清晰很系统,读者在一开始就知道一切,但是也失去了悬疑感和代入感。
第二种是限知视角,这种视角下,作者所叙述出来的几乎和文本中的人物知道的一样多,那么读者所获得的信息只能小于等于文本中的人物,这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能跟随作品中的主人公的行动去感悟和推进情节的演进,好处在于代入感很强烈,同时充满未知和悬念。
第三种则是有限全知视角,就是本文的视角。
这种视角之下,读者通过作者的叙述,可以较为宏观的得到一些多于文本中的人物所有的信息,但又无法做到去全知全能,读者需要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历到最后才豁然开朗,但在“豁然开朗”之前的每一步,读者都会先于主人公意识到“真相”或“关键信息”。
这样即保证了代入感,也较为客观,利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三种叙事视角无好坏高低之分,只看适用于何种风格的文本。
三、本课时作业:1、你认为玛蒂尔德丢项链这件事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为什么?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
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
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2、为玛蒂尔德作人物档案第二课时本课时目标:人物形象分析及主旨把握一、导入——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在上节课中,我们对小说的情节结构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在“项链”这一线索的贯穿下,写了一个以玛蒂尔德“为赴宴会借项链、宴会上戴项链、宴会后丢项链、辛苦十年赔项链、以及最后得知自己以真赔假识项链”为主要情节结构的故事。
板书:“借项链—戴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小说中情节的一波三折恰如主人公命运的一波三折,宛如一条“项链”。
二、人物形象分析Q:上节课,在讨论文本情节时,许多同学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反应慢的傻姑娘,竟然辨别不出项链真伪,还拉着老公花了10年时间以真换假,但也有同学给出了不同意见。
玛蒂尔德人物形象分析讨论环节:如果你是路瓦栽先生,你会不会娶玛蒂尔德这样一个女性为妻。
提示:(请结合预习作业玛蒂尔德的人物档案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给出自己的理由要有原文依据)(一)不娶——借项链时的玛蒂尔德爱慕虚荣D1 出身:小职员家庭(并非什么名门闺秀)D1 物质:没有陪嫁的资产(不富裕)D2-D5 精神:渴望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爱慕虚荣)Q:玛蒂尔德渴望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爱慕虚荣,在文本中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体现?明确:A、表现在她的心理上。
D2、D3、D6 没过上有钱人生活的她感觉自己很不幸、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看到女仆就悲哀、看到有钱的女朋友就痛苦。
她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常常会整天地哭好几天(D6)。
原文:“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
B、表现在她的梦想上(追求)Q:她“梦想”了哪些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明确:她“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梦想”着香气扑鼻的客厅和高压的交往;“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华贵的壁衣;“梦想”美味佳肴;“梦想”优雅的生活。
本部分前后共用了6次“梦想”一词,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的姑娘。
总结:她希望被男人追求,被女人羡慕。
然而现实生活束缚了她,她只能在梦想中得到一时的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
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路瓦栽先生不应该娶马蒂尔德。
过渡: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认为马蒂尔德这个姑娘还是值得娶的!(二)娶——赔项链、还债务时她诚实守信、坚韧勇敢、吃苦耐劳D1 样貌:美丽动人、出众标致D99—D105 抗挫折能力:诚实守信、坚韧勇敢、吃苦耐劳D99显示出英雄气概、辞退女仆D100 做一切之前讨厌的粗笨活儿D104 按时还钱、不赖帐D105 粗壮耐劳原文:辞退了女仆搬了家,租了间小阁楼住下亲自做家里的粗活和厨房的杂活刷洗杯盘碗碟用肥皂洗衬衣把垃圾从楼上搬到街上把水从穿得像个贫民女子,讨价还价,一分一厘地保护她那点可怜的钱楼下提到楼上总结:赔项链、还债务时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坚韧勇敢、吃苦耐劳,人物性格及其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真实。